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計劃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计划经济体系)

計劃經濟(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

目錄

計劃經濟定義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與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一詞的來源

  “計劃經濟”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鬥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為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戰爭,開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為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爭奪利益的各類戰事,如佈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爭,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寧曾經自詡: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創精神的民族。這話說得極是。

  俄羅斯人,由彼得大帝開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時,貴族與宮廷官員們紛紛學習法國話(《戰爭與和平》開頭就是一大段法國話),上行下效。葉卡捷琳娜時代,又有了農奴解放運動,這是一個國家自行解決國內矛盾的偉大舉措。隨後,俄國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純潔。接下來,列寧領導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實行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實行過的計劃經濟制度。最後,又是這個俄羅斯民族,自行解體了這個國家,在“休克療法”中,計劃經濟制度消亡,完成了向市場經濟制度的過渡。

  計劃經濟,是人類夢想中的產物。實現夢想,需要首創精神。

計劃經濟產生的淵源與發展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與對市場經濟的批判開始。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也形成了馬克思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干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之後由於一戰德國戰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係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干預特色,納粹上臺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於計劃經濟。

  蘇聯出現以後,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新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 之後蘇聯為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

  而日本於20世紀40年代學習蘇聯經濟制度,制定了40體制,之後在50年代,日本實行了50體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完成了經濟騰飛。80年代後日本開始針對其計劃經濟的特點進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並未因改革經濟獲益。隨著蘇聯的解體,經互會解散,徹底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生產關係經濟崩潰,計劃經濟影響跌入歷史最低。

計劃經濟的特點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或是財團決定的(資本主義國家則是財團與政府結合的形式,又被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國家大部份資源由政府或是財團擁有,並且由政府指令的形式來分配資源,不受市場影響。舉例政府認為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政府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為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滿足或超過了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裡面不但國家經營的產業是由政府控制,連私人企業也要受政府指示運作。私人企業決定生產什麼,由政府作主;私人企業以什麼方法生產,由政府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決定。國家操控著私人市場的供應,由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政府或是壟斷組織辛迪加托拉斯卡特爾等)決定。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最屬性之一的,因此計劃經濟又常被解釋與共產主義相通。但是馬克思著作中並沒有關於計劃經濟的內容,提倡和實踐計劃經濟是在列寧時期。 最典型的計劃經濟例子數以蘇聯。而現存的例子則是北韓、古巴和緬甸、日本等。

計劃經濟的優勢

  • 經濟穩定

  計劃經濟可確保所有資源都能持續運用,不會受到經濟周期的波動所影響。由是者停產以至失業問題都不會發生,而通貨膨脹問題不會存在,而長期性的基建投資,更不會受市場因素而停止。

  • 事先設計

  一件事情或一個景象,在自由放任下,可能會不受人為控制地產生不可預知的問題。但計劃經濟里因事情都總是由政府計劃,預先設計好,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有機會避免。舉例一個城市,交通網路如由政府指示建造,連個人私家車擁有數目都是由政府規定,可減少如塞車等交通問題。對於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最優。經濟學說中的發展經濟學正是脫胎於計劃經濟的實踐。

  • 傾斜優先,發展快速

  實行計劃經濟或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後發的落後國家:例如蘇聯,建立之初,百業凋零,在歐洲文明程度和工業化程度都是倒數,而是實行計劃經濟以後,40年代成為超級大國。德國在第二帝國時期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一躍成為一流的工業化國家。日本自40年代至戰後,實行長期的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多次被美國訓斥為“搞社會主義” 亦成為了經濟和工業大國。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以後,截止80年代初,30年不到的時間,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工業和教育體系,實現大規模群體脫盲,實現初步國家工業化。

  計劃基本上都是把有限的經濟資源不計收益的傾斜於某方面的發展。比如教育、交通、重工業、醫療等等,使其短時期內實現飛躍。如日本戰後,實行對鋼鐵行業和重化工業的傾斜生產,同時壓縮消費品生產,通過犧牲消費,使日本鋼鐵和加工等行業領域短時期內飛速提高,最終成為經濟大國;中國50-70年代實行計劃經濟,僅水利建設的工程量是有記載3000年曆史總和的一倍多,利用的就是用於其他市場需求的經濟資源。成昆鐵路的修建造價是全國總人口的半年口糧,並且沒有直接的利潤收益,但是卻帶動了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這些都是計劃經濟傾斜發展的優勢。

  計劃經濟往往伴隨著高福利,例如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的免費制度。凡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其公共福利水平都是較高的,但具體福利需要依賴政府實現計劃經濟成功程度。

計劃經濟的弊端

  • 資源無法微觀有效分配

  微觀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是計劃經濟里最受批評的要點。因為國家所有資源都由政府或是財團決定,私人不掌握生產資料,於是乎國家可以罔顧私人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經濟計劃。如當國家要求全國廣種蘋果時,事實可以是民眾對蘋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種出來的蘋果在微觀層面就會形成浪費。因為私人不得反對政府或是財團的決策,如果民眾對芒果的需求高漲,但政府可以不按民眾的喜好,而拒絕種植芒果。因而芒果在這個計劃經濟國家,就變成短缺。短缺通常會引發黑市的產生,而黑市則會對國家的計劃經濟造成極大地危害。另外,國家可以無視人民的需求和喜好而硬性要求他們的生產目標,違背了孫子兵法的“令民與上同意者。”會造成抵觸,民眾消極懈怠,造成生產效率低下。

  • 不能改善微觀效率

  計劃經濟下的微觀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國家或是財團往往不強調私人參與,而是由政府或財團一個全權話事。即是說,計劃經濟下會缺少私人競爭。缺少私人競爭,會造成產品質量降低,這也意味著生產者不能在生產方式不變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甚至價格也不能通過競爭而有所調整。比如日本,大型財團形成卡特爾,壟斷國內市場價格,大型企業內部依舊採用大鍋飯,年功序列模式,缺乏微觀競爭效率。但是從巨集觀角度,國家很容易通過計劃經濟發展規模經濟,使得發展效率大為提高,蘇聯短時期內成為超級大國,中國政治上被譽為“第三極”,日本戰後致力經濟發展成為經濟超級大國,所以計劃經濟的出現給批評者的產生了嚴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觀的低效率無法延伸到成為巨集觀的低效率,巨集觀效率極高。

  • 扼殺個人自由

  計劃經濟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決定,不考慮少數階層的訴求,個人的消極自由就自然被犧牲(見伯林《自由論》中關於消極自由的描述,自由主義評價自由程度是消極自由的程度)。又因計劃經濟下政府掌管國家一切經濟活動,政府權力自然過大,容易實現明顯的階級專政。共產國家都是實行計劃經濟,但都幾乎無一幸免地,在政治上訴求不通的群體都是歸結其為極權主義,實際上是對其他違背發展目標的群體實行壓制,如蘇聯、古巴、北韓就是日本也是一樣。

計劃經濟的爭議

  • 貪污
    • 計劃經濟下政府權力極大,缺乏民主監督的濫權相當普遍,官員上下其手大獲其利自是理所當然,逐漸形成特權階層。又因管制多且嚴,難免會驅使私人以賄賂方式獲得所需物品。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以後,民眾連買一雞蛋都要靠“走後門”而獲得的。*總體而言計劃經濟時期貪污程度很低?,凡是經歷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兩種模式生活的人回憶,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貪污腐敗的程度遠低於市場經濟時期,比如前東歐國家、蘇聯以及中國等,在中國只有個別學者撰文認為實行計劃經濟時腐敗比實行市場經濟更嚴重,但是民眾並不認同這種說法?,相當多的老人懷戀計劃經濟的清廉。
    • 理想情況下,如果政府能接受各級監督,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普通官僚很難實現漁利,因為其很多行為都被依照計划進行,往往容易被檢察到。
  • 環境
    • 市場經濟進行比較,計劃經濟通常被認為更具有環境保護優勢,因為市場經濟中的個體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而不考慮社會的整體效益。環境容易被只顧發展自身的經濟參與者們忽視,從而造成負外部性的產生。而計劃經濟則會在國家政府或財團等計劃人的全面調控下,最大限度的避免此類問題。
    • 但是,這也並非一定。比起環境污染,政府或財團等計劃人也極有可能會更註重生產效益的增加。甚至拿環境來換髮展。如巴西,早期中國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8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計劃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10.82.118.* 在 2009年6月22日 13:39 發表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整個一烏托邦

回複評論
210.82.118.* 在 2009年6月22日 13:41 發表

這個詞條是一幫俄狗編輯的

回複評論
Jiejie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6月22日 18:03 發表

210.82.118.* 在 2009年6月22日 13:41 發表

這個詞條是一幫俄狗編輯的

希望樓上能註意言語,對自己的言論發表悔意,如果你的知識能力在貢獻者之上,請發佈你認為正確的知識內容,請尊重貢獻者。

   ——JIEJIE

回複評論
Alen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6月23日 11:19 發表

210.82.118.* 在 2009年6月22日 13:41 發表

這個詞條是一幫俄狗編輯的

鄙視此言論發表者,觀點是討論的,不是漫罵的,素質低賤

回複評論
Yinning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6月23日 16:38 發表

210.82.118.* 在 2009年6月22日 13:41 發表

這個詞條是一幫俄狗編輯的

什麼人這是,是鳥人

回複評論
Angle Roh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6月23日 16:59 發表

210.82.118.* 在 2009年6月22日 13:39 發表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整個一烏托邦

已對相應內容進行整理

回複評論
180.158.203.* 在 2011年10月15日 22:38 發表

計劃經濟不一定短缺,蘇聯和中國的短缺是因為發展不夠。比較舊中國和新中國就可以看到,舊中國就沒有短缺。為什麼?因為窮人吃不起飯,穿不起衣服,哪裡還會有短缺。

回複評論
61.178.41.* 在 2017年5月27日 10:28 發表

“在中國只有個別學者撰文認為實行計劃經濟時腐敗比實行市場經濟更嚴重”。這哪兒是學者,就是一些文痞。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