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1个条目

自我提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自我增强)

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或稱自我增強

目錄

什麼是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個體社會比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傾向,通過自我提升,人們希望對自己產生滿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在Rogers的自我理論中也曾指出個體有一種實現、 維持、增強自我的基本趨向。自我提升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個體在對自己知覺的過程中產生的積極自我偏見即為自我提升。[1]

  自我提升是人的一種動機,有些人通過它使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和保持自尊,在受到威脅、遭遇失敗和自尊心被打擊時相對多見。自我提升時,人們傾向於接受正面的自我概念。自我提升使得人們改變控制自身行為的自律過程。它是四種自我評估動機之一,其他三種為自我評定(尋求準確自我概念的動機)、自我驗證(尋求與自我感覺一致的自我概念的動機)和自我改善(改良自我概念的行為)。

  人們可以使用很多策略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感知,比如忽視自己不擅長的方面、通過比較並批評他人讓自己感覺更好。通過這些策略,人們趨向認為自己比別人優點更多,缺點更少。自我提升的人群中既有高自尊心者也有低自尊心者,但各自使用的策略不同。高自尊心者會通過偏差地處理信息,直接提升自我概念;低自尊者通過更間接的策略,如避免暴露缺點的情況出現。

自我提升的表現

  人們通常對自己有著不切實際的個人價值感知,這些自我滿足的看法可以被歸為三類,稱之為正面錯覺三元素,他們是:超過平均效應控制錯覺和不切實際的樂觀。很多情境下,這三種錯覺都會出現,而且很難校正。諷刺的是,當被告知這些錯覺的存在時,人們普遍認為自己比別人出現得更少。

超過平均效應

  優於常人效應above - average effect)是超過平均效應的最常見證明。此效應十分頑固,即使條件與其他被評價個體完全相同時,人們仍然會對自己作出更高的評價。人們也會對與自己相關的事物給予更高的優越感,人們認為自己的親密朋友和個人財產高於其他人。然而當成果被認為是需要精湛技巧的,人們通常會謹慎而表現出劣於常人效應。例如,多數人會把自己騎獨輪車能力評為低於常人。

  多數人超過平均在很多下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對稱分佈情況下,此時 平均數 = 中位數 = 眾數 。或者非對稱分佈的情況下,此時 平均數 < 中位數 < 眾數 或 眾數 < 中位數 < 平均數。然而在非對稱分佈的情況下,如果把平均數或者眾數看作平均值,多數人超過平均則是可能的。

  人們在很多方面上的自我提升的原因是超過平均效應。人們通常傾向於在有正面、合意的結果的事物中顯示出高於平均,在負面、不合意的事物中低於平均。超過平均效應現象包括:

  • 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禮儀、運動技能和領導力是前50%卓越的。
  • 語法和邏輯領域的12%優秀者也會認為自己的水平是前62%。
  • 94%的大學教授認為自己的教學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 英國和美國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高於平均水平駕駛員。即使是因造成車禍住院的駕駛員,也認為自己不比普通駕駛員差。
  • 即使在被告知優於常人效應後,人們也認為自己受此偏差之影響少於他人。

控制錯覺

  控制錯覺(llusions of control)是指人們會高估自己控制結果和偶然的能力,實際無關時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有影響的。人們也相信他們可以影響本身隨機的系統,如彩票,尤其是對於與技巧相關的任務。儘管偶然性一定程度上存在於行為和結果中,但它被人們高估了。

不切實際的樂觀

  人們通常相信自己將經歷的好事比同類人多,壞事比同齡人少。人們對於像戀人、好朋友一樣的同伴也會有不切實際的樂觀,但是程度小些。

  不切實際的樂觀(unrealistic optinism)明顯出現在人們多種情境下的行為和看法中。人們會高估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以及低估自己完成任務的所需時間。人們高估自己社會預測的準確度,並將個人正面結果解讀為價值更高,負面結果解讀為價值更低。令人擔心的是,吸煙者會低估自己相對於不吸煙的癌症風險,甚至會與同類吸煙者比較。

自我提升的影響因素[2]

  自我提升動機在引導和影響人們心理行為的同時,也受到個體、環境和任務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及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使不同個體的自我提升表現各具特色。

  (一)信息特征

  被評價的人格特質的重要性、可修改性、模糊程度以及任務的診斷性等信息特征都會對自我提升的表現產生重要影響。一般而言,特質越重要、越接近自我的核心成分,人們的自我提升越強,特質越不易修改,人們越會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以維持自尊;特質越模糊、越不具體,越容易為人們的自我提升提供便利條件,任務情境對自己越有利,人們越會努力去尋求高診斷性信息。

  (二)情緒體驗

  積極情緒有助於自我提升的維持、體現,消極情緒使自我提升有所消減。研究證實,無論是在想象情境下還是真實生活中,受積極情緒影響的個體都會比受消極情緒影響的個體做出更多的自我服務性歸因。另外,抑鬱或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少有自我提升,而這種抑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產生的原因,並不在於抑鬱者比正常人有更可靠的自我洞察力,而是在於他們時常會以憂郁的心態對待生活,因此自我意象也就沒那麼積極了。

  (三)自尊與自我概念

  自尊可以極其顯著地正向預測自我提升的變化,這可能是因為自尊在生命早期發展形成後便發揮著濾鏡的功能,讓人們通過它來看待自己的品質和經歷,併在自動化和前意識水平中賦予高自尊者以提升、保護和恢復自我價值感的能力。自我概念的效價和重要程度與自我提升表現亦息息相關。這體現為人們會毫不含糊地接受或極力證實積極的核心自我概念,同時會強烈地否認或駁斥那些消極的核心自我概念,而對於自我概念的邊緣性成分,人們就不會投之以如此多的策略性的關註。

  (四)社會情境

  關係束縛假設(relationship as bound hypothesis) 認為,朋友交往的初衷在於使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這便會伴隨著對朋友權益的真正關心,和對雙方利害得失的全面均衡,故而朋友關係會成為消減人們自我提升努力的一個背景要素。同時,比較對象的具體化程度等社會情境因素也會對自我提升產生一定影響,例如,當比較對象的抽象程度提高時(如以概化他人代替具體他人),人們自我提升的程度也會相應有所升高。

  (五)文化

  自我提升的強度和中心不同,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中自我系統(相依我和獨立我)差異的一個重要表現。研究表明,自我提升普遍存在於個人主義文化中,而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個體自我提升較少。然而,另有研究者指出,為了支持、增強和保留自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需要積極地肯定自我,只不過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個體可能囿於文化的壓力,會去選擇以更內隱或符合集體主義特性的方式來實現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的評價

  自我提升是否有利於個體的適應度是存在爭議的。多種動機可以影響自我提升的出現,因此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對自己表現評估出錯的人(同時包括自我提升者和自我低估者)易於獲得較低的學習成績,其他表現也更差。各種文化中,似乎都會出現此種現象。 如果將“自我提升”理解為“對自己的評價比對別人的評價高”,那麼結果經常是好的。

  如果將“自我提升”理解為“自己對自己比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高”,那麼結果經常是不好的。兩種定義中使用哪種是有爭議的。有的研究者人為前一種不算自我提升。一些研究顯示,自我提升與心理水平良好有強烈關係,另一些研究恰恰相反,說與心理水平糟糕有關。 自我提升也有社會代價。對九一一恐怖襲擊幸存者的治療中發現,自我提升者的朋友和家人把他們的社會適應度和誠實評為降低。

參考文獻

  1. 董妍, 俞國良. 自我提升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心理科學進展, 2005, 13(2):178-185.
  2. 劉肖岑, 王立花, 朱新筱. 自我提升的含義與研究[J].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51(003):145-14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刘维燎,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自我提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