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老年社會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老年社會學

  老年社會學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老齡化和老年社會群體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它既是老年學的組成部分,又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老年社會學產生與發展

  人的老齡化是老年社會學產生的最根本的社會條件。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醫學的發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這種人口的老齡化過程已成為發達社會必然出現的一種趨勢。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預計在21世紀還會加速。同時,現代社會工業和都市化的結果,老年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改變了老年人的贍養關係,並使老年人的社會顯著度大為增加。這些因素大大促進了老年社會學的系統研究。20世紀初,已有學者開始從事現代老年醫學與老年保健研究。40年代,老年學逐漸形成一門學科,社會學界也有一些學者致力於老年社會學的研究。到80年代,歐洲、北美和日本、蘇聯等一些人口老齡化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有關老年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已相當豐富。中國老年社會學研究始於80年代初期。中國老齡問題委員會和地方老齡問題委員會、中國老年學會和地方老年學會陸續成立以後,有關老年人和老齡問題的研究迅速發展起來。

老年社會學研究對象與範疇

  人的老齡化是一種生物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過程。老年社會群體的存在與發展,實際上是這種過程的產物。老年社會學就是研究這種過程的社會方面,以及老年群體的各種社會特征與活動規律。

  研究內容和範圍大體包括:

  ①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人口老齡化是人的老齡化作用於整體人口的一種結果,同時又是社會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優化狀態。它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老年社會學根據這一比重及相關指標,研究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及其發展的規律與特征。

  ②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發展規律的關係。這方面的探索涉及到勞動就業勞動生產率和勞動人口的關係;對消費市場的影響;與社會人口負擔及贍養負擔的關係;對建設計劃的影響等。

  ③老齡化與家庭。老年人的家庭雖然受整個社會家庭演變的影響,但由於男女壽命的差異,老年人的家庭必然具有本身的特點,如鰥寡老人增加、代際關係、贍養問題等。

  ④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險是近代工業社會的產物,也是老年勞動者生活保障的主要依靠。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老年社會保障及保險制度的建立、基金的徵集、享受的範圍及條件,以及基金的管理等問題。

  ⑤老年人就業人才開發。社會愈發展,老年人的壽命就愈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老年人可承擔的工作也多起來。因此存在著老年人就業或重新就業的問題。

  ⑥老年人的教育問題。教育的終身性已經得到現代社會越來越普遍的承認。老年人的教育不僅有助於老年人自身生活的調整,還有助於社會的協調發展和發揮老年人在科學技術上的作用。

  ⑦老年人的扶養與服務機構。在現代社會中,對老年人的扶養與服務,將更多地由社會承擔。老年人的扶養與服務機構的建立、組織管理將愈來愈重要。

  ⑧老年人閑暇時間利用與文娛保健活動問題。老年人閑暇時間將比過去多,社會保障制度的普遍實施,老年人用於閑暇時間的消費也比過去多,如何滿足老年人這方面的需要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學者將上述問題歸納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和老有所醫5個問題。此外,有關老年人的社會問題還有住房問題、犯罪受害問題、自殺問題等。

老年社會學理論[1]

  1.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這一理論最早由Cumming和Henry於1961年在《變老》一書中提出,後經其他社會學家、老年學家發展完善,成為比較完整的一種老年社會學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隨著老年人口年齡的增長,個人與他人間的人際交往量會逐漸減少,性質也會發生某種變化,充當消極的角色增加,這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從總體上看,由於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減少,社會也須採取一定的撤退措施,將許可權由老年一代轉交給成年一代。撤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來自社會方面的撤退,即社會通過一定的退休制度,使老年人口退出原來從事的工作崗位,由成年人口接替,達到撤退的目的;
  • 來自個人的撤退,即人在成年期形成的各種社會關係,在進入老年期後,因為社會工作的撤退,許多社會關係減弱。這種減弱,或是因老人自身覺得所剩年歲有限,該退了;或是因老人體力或智力衰退,難於支撐;或是因生活的天地縮小,也就清心寡欲了。

  因此,老年人口自身接受撤退理論是合情合理的,甚至主動按照撤退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規範,並不把撤退理論視為一種悲觀理論。撤退理論概括了老年人口參與社會生活的總趨勢,成為有影響的老年社會學理論。但也有些人不贊成,因為它似乎賦予老化一個接受生命終結以維護社會安定的目標,將老人與社會的分離、退縮視為是自然的、無可避免的、普遍的且漸進的,完全無視於個人或文化的特殊性,它還加註了一個自由主義的說辭——撤退,讓老人放下負擔、得到解放。對來自個人撤退方面的論述也有人持有異議,認為有一部分老人願意選擇繼續工作、參與社會活動、活躍文體生活,而不願意選擇自動退避三舍的撤退。

  2.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這一理論認為: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礎,對各個年齡組人口來說都大致相同。社會和個人的關係在中年期和老年期沒有截然的不同。老年期同樣有著活動的願望,只是活動速度和節奏放慢了而已,即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並不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一個人只要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足夠的能力,他便可以扮演其角色、履行其義務。但是由於實際生活往往剝奪了許多老人期望扮演社會角色的機會,使得老人所能活動的社會範圍變窄,活動程度縮小,從而使得老人對自身存在價值產生迷茫,因此應有補償性的活動以維持老人在社會及心理的適應。如老人退休了,就應有職業以外的活動補充上去;老人的配偶或親友死亡,就應由其他人際交往的增加來彌補。這一理論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家們結合美國實際,作了較大的發展。Burgess在研究人口“變老”過程中指出:美國的社會結構不能夠容納老人,老年人被排斥在社會活動之外的狀況正在發展。老年人只能履行一種無意義社會職能的“非角色的角色”。他認為,進人晚年的人不一定變得“沒有角色可扮演”,應當有他們新的角色,同其他生命周期一樣,在社會活動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如果一個老人的社會參與層面越高,他的精神和生活滿意度也會隨之增加。另一活動理論家提出:老年人新角色∽建立,要靠他們自身的努力,需要老年人聯合起來為自身的利益奮鬥,創造一個可提供有意義角色和活動的領域老年的亞文化,在社會結構中取得自己的地位。這一理論質疑撤退是自然過程或是文化上為新陳代謝採取的手段,認為後者若屬實,則構成有系統的歧視,因此應受到道德譴責。如果撤退理論要削弱老人獨立生存的工具性角色,那麼實際生活中應試圖終止這樣的削弱。也正如Roson所說,協助開創其他補償性角色來取代失落的角色。老人有責任去保持自己的活躍程度,而不是社會提供更多機會讓老人去保持自己的活躍程度。

  3.生命周期理論(1ifecycle theory)

  除上述盛極一時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外,Erik—SOn的生命周期模式多年來一直在人類行為及生命周期轉換輔導工作上居主導地位。Erikson及Levinson認為,生命每一階段均有其特征亟待發展的任務與挑戰,但各階段發展不一定由於前段而呈上升狀。Brerman及Weick將成人發展理論的基本假設分作五部分:人類發展終其一生持續進行;生命周期含各種不同階段;階段之間的轉換常意味著危機;危機可視為成長的轉機;成年期應因個人對挑戰危機的能力來探究。

  一般來說,生命周期理論特別是Erikson所指的,提供了一個自然、正常的社會處理基礎。Levinson¨叫認為生命階段問的轉換包括一套頗複雜的任務:接納前階段結束後帶來的失落、重新評估過往、選擇今後方向與目標。有些任務是潛意識的,有些是有意識的,他們會帶來或喜或憂的情緒反映。然而,中老年期在生命周期中是重重危機與失落創傷的假設還未被普遍接受。Neugarten及Rezanka認為人生重要議題與關切點在一生中會重覆出現且無一定順序,生命周期轉換高深難測。Peadin卻另有看法:除瞭如Erikson所說單一的主題外,老化可能有多種模式,並非同群體中所有人的情況都是相同的。“雖然在生命線上他們同步前進,也跨越了等距離,而擁有些共同經驗,然而這不足以抹煞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差異性”。甚至同群體間的個別差異可能大於不同群體問的差別。Pearlin也反對老年後負面生命經驗累計的說法。對某些人而言,年長成熟中得到的滿足補償可抵得過負面影響。如何決定老化屬正面或致命的經驗得視個人心理狀況與生命史而定。比如空巢期癥候群從孩子離家開始,有些父母悲傷不振,有些卻在新的自由中歡愉地躍躍欲試,同一群體對相同情況有可能反應不一。Pearlin說,老化並不一定帶來比年輕時更多壓力。但是Rosen卻指出年老後會出現“累積性的剝奪”現象。“累積性的剝奪”是因收入、教育、住宅消費模式等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老而貧者是陷入此種惡性迴圈的高危險群,年輕時未受到教育的人到老享受的機會也少,得到的老年福利也少。

  4.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社會交換理論假設個人或群體間的互動是嘗試去以最少代價獲得最大回報,即如果兩人(或群體)在彼此之間的互動中看到可從中得到利益,則互動將持續進行且有正面評價。提供回報的能力稱之為權力。權力是社會交換理論的中心概念。老人的權力隨著在工作、健康、社會關係網路和財產上的失落而消失。Emersonl151指出四種可能因權力失衡導致的策略:

  • 退縮——不參與(與撤退是相同的);
  • 伸權力——建立新角色以獲得新的回報;
  • 顯露地位——依賴的一方(老人)透過重新評估其仍有的技能,重新顯露其地位而獲得較多權力;
  • 形成聯盟——較無權利的一方聯合其他相似的依賴者組成聯盟,以對抗較有權利的一方。社會交換理論中的“定約”(contracting)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老人的權力大小將視其資源如地位、金錢、技術減退或喪失後剩餘的能力而定,因本身條件受限,失去社會認可、影響力或獨立性,老人自然成為無力的群體。他們僅有的選擇或交換條件是對掌握資源者的順從及依賴,這是老人為得到保護及生存保障所簽的最後契約。一些社會工作者發現交換理論有助於他們瞭解老年撤退、依賴、憂愁現象。

  5.其他的老年社會學理論

  除了上述介紹的幾種理論外,目前與老年社會學相關的還有“持續理論”(confinui~theory)、“社會崩潰與重建理論”(socialbreakdownandrecon.strucfiontheory)、“年齡分層理論”(agelayertheo.ry)、“角色理論”(roletheory)和“發展理論”(de.velopmenttheory)等。

  美國社會理論家Neugarten、Robert和Atchley等提出的持續理論,用持續性來闡述老年社會問題。這一理論站在發展心理學立場上,認為包括老化在內的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都有著一定的連續性,不能截然斷開。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存和發展,形成一定的習慣、愛好、性格、個性,儘管在一生中會因環境和事件的影響有所改變,作出某種適應,但是未成年和成年時期形成的個人的性格、愛好等一套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則具有延續的性質,並支配著老年的生活和活動。因此,它承認老年人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不像撤退理論、活動理論只從一個方向上去把握。這就使得這一理論更有微觀上的實際意義,為老年社會問題的實證研究提供一個科學的方法論。Bengsto提出社會崩潰與重建理論。他認為環境的各種因素會同時威脅與破壞老年人的競爭能力,因為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加,思維動作會較緩慢,因而被認為其能力不足及易於受傷,因此老人就成為依賴者。社會應重建老年人的信心與適應技巧,避免老人社交生活的瓦解。年齡分層理論將社會看作有不同年齡層或不同年齡組組成的人口,這些年齡層或年齡組有兩個不同的側面:一為生命過程的一面,這同生命周期的各種階段相類似,一個人屬於哪個年齡組由其年歲而定。同一年齡層或年齡組的人有大致相同的生物史,有共同的經驗,未來也有可能有某種共同的經歷。二為歷史過程的一面,即以他們特有的特征共同經歷某特殊歷史時期,因而同其他年齡層或年齡組相區別。

  角色理論強調老人去尋找自己的新角色,應多於留意社會制度如何去界定老人應有的角色。由Neugarten、Havighurt和Tobin(1964)提出的發展理論則認為生命周期的每一階段都有其必須面對的生命議題,老年的生命議題是如何將以往生活經驗加以整合。

參考文獻

  1. 王裔艷.國外老年社會學理論研究綜述[D].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老年社會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