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群際情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群際情緒(Intergroup Emotions)

目錄

什麼是群際情緒

  群際情緒是指當個體認同某一社會群體,群體成為自我心理的一部分時,個體對內群體外群體的情緒體驗。

群際情緒的內容

  群際情緒理論通過社會認同產生的情緒來理解和改善群際關係,群體成員看待與群體有關事件的不同方式 群體和外群體的群體情緒,不同的群際情緒激發不同的群際行為傾向,群際憤怒預測傷害外群體的傾向; 群際害怕情緒導致躲避外群體和支持內群體的傾向; 集體內疚促使補償受傷害外群體的傾向,情緒在群際關係中的角色極少被關註,社會認知的傳統方法,以個體為中心,依托認知者的信念、評價的心理表徵、刻板印象態度等概念研究群際關係,但這種方法確很少關註情緒的作用。社會認同理論從社會認同的角度,通過知覺過程的“類化”(categorization)機制,探討群際關係的社會心理機制,但Tajfel也承認,群體認同對其成員有情感意義,情緒在實際研究文獻中相對被忽視。

  群際情緒理論假設情緒是群際或群體現象,認知情感、個人和群際現象是一個整合的有機體,群際情緒可以調節個體和群體的行為,當個體認同某一群體時,內群體變為自我的一部分,獲得了社會和情緒意義,那麼評價與內群體有關的事物都會帶有情緒的色彩,好像這些事情是發生在個人身上一樣,把情緒從個人水平拓展到群體水平。

群際情緒的特征[1]

  第一,群際水平的情緒不同於個體水平的情緒;第二,群際情緒取決於群體認同水平;第三,群際情緒彌散於整個群體;第四,群際情緒有助於激發和調節人際、群際態度和行為。群際水平的情緒不同於個體水平的情緒。

  即使不考慮自己的個體身份或群體身份,由於人格的原因,有些人通常是樂天的,有些人是憂郁的,這使得個體水平的情緒和群際情緒有時相互重疊,難以釐清。很多群體事件,例如國家的勝利或國家的失敗,在個體水平和群際水平人們的情緒體驗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當要求被試報告自己的個體情緒和群際情緒時,如果他們的報告內容一致,則很難認定群際情緒的獨特性。儘管兩者存在相關,但群際情緒通常不同於個體情緒,比個體情緒更加可靠穩定,大量的證據表明,個體情緒與群際情緒的差別在於,人們對那些影響內群體其他成員的事件,也會產生群際情緒,即使這些事件並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尤其在群體性事件中,有些內群體的旁觀者也會在內群體認同的驅動下,受群際情緒的渲染(Mackieetal.,2004)。

  • 群際情緒取決於群體認同水平。

  社會認同使自我心理感染了群體的特點,包括情感意義。因而,群體認同程度高的人們比群體認同低的人們,群際情緒表現的會更強烈,這一效應對積極群際情緒(快樂、自豪)而言,尤為明顯;但就消極情緒而言,則比較模糊,一方面,可能是認同程度越高,意味著越忠實於群體,即使群體成員產生消極情緒,比如害怕,惱怒,也不會脫離群體;然而認同程度越低,群體成員越容易脫離群體,這一過程造成,認同與消極群際情緒存在正相關的關係。另一方面,高認同的群體成員,也許會重新評估群際情景避免體驗消極的群際情緒,比如內疚,回憶他們國家的殖民歷史,高認同的人們會理性地看待歷史或合理化過去的歷史以減小集體內疚。這一過程表明認同與和消極群際情緒之間是負相關的關係。

  第三種可能在於,當人感到內疚、氣餒、惱怒時,會降低認同的程度,認同與消極情緒之間也產生負相關。因而,群體認同和群際情緒以一種複雜的方式相互影響。群際情緒彌散於整個群體。

  群際情緒聚合了群體的典型情緒,這種聚合效應在群體認同高的人身上表現尤為強烈,以前的研究發現,當群體身份凸顯時,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也會與群體典型成員的態度和行為變得一致,儘管先前的研究並沒有涉及情緒,有理由認為,同樣的法則也適合情緒,其他一些研究,通過操縱被試的自我分類,測量群際情緒發現,把自己歸類為受害者的被試體驗到憤怒的情緒(Yzerbyt,Dumont,Gordijn,&Wigbooldus,2002)。群際情緒的彌散性使得人們很少作為獨立的個體思考問題,更多的是以群體的典型成員身份思考問題,他們認為自己也具備群體的典型特征。

  • 群際情緒激發和調節群際態度、群際行為

  群際情緒具有調節個體關於內群體外群體的態度和行為的功能。例如,群際自豪感激發人們接近內群體成員,或提高內群體認同水平:然而,群際憤怒也許激發人們對外群體的攻擊、反社會行為,抑或表現出強烈的內群體偏好,外群體偏見,遵循這一思路,Gordijn等人(2006)研究表明,群際情緒體驗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調節具體的行為傾向。其他的研究發現,憤怒是行為的有效動因,群際憤怒與群體行為高相關,群際憤怒增強了人們對抗或攻擊、傷害外群體的欲望,表現為對外群體的直接行為衝突,或發動群體性事件,通過集體行為對抗政府來惠及內群體,把外群體排擠出利益之外(Leach,Iyer,&Pedersen,2006)。群際情緒不僅僅影響行為傾向,而且會在很長時間範圍內影響人們的群際態度。

參考文獻

  1. 劉峰,佐斌.群際情緒理論及其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第6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群際情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