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知識資本評價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知識資本評價理論的發展

  知識資本評價理論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20世紀80年代早期為萌芽階段

  瑞典學者斯維比認為知識資產評價方面的工作是知識管理的核心。他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生產知識產品的企業的管理的問題,進而系統研究了企業的知識資本及其計量的問題。並提出核算知識資本的"不可見平衡表",開創了知識資本會計的研究與實踐工作。日本學者伊丹(Hiroyuki Itami)在1980年前後研究了“不可見資產”(Invisible Assets)對於企業的價值

  2.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末為發展階段

  該階段,學者們提出很多有價值的計量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卡爾-愛立克·斯威比(Sveiby)提出無形資產監測器;卡普蘭(Kaplan)和諾頓(Norton)提出平衡計分卡;Edvinsson和Malone提出斯堪的亞導航器模型;Baruch Lev提出價值鏈計分卡

  3.21世紀為擴散完善階段

  因為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知識資本已成為各國知識資本學者與實踐者們研究的聚集點,各種學術會議、演講報告、研究論文和其他相關出版物備受矚目。我國在本世紀也逐步參與到這方面的研究,將西方知識資本計量理論應用到企業實踐中去,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知識資本評價模型的發展

  1.國外知識資本評價的發展及內容

  知識資本計量模型主要針對知識資本的構成,主要的模型按時間順序如下:列夫·埃德文森帕特裡克·沙里文認為企業知識資本由人力資源知識資產兩部分組成;斯維比將知識資本分為:雇員能力、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三部分,即E-I-E結構。內部結構為雇員知識和技能在組織內的傳遞提供支持,而外部結構則保證企業知識資本的最大化;托馬斯·斯特瓦特聖特·昂格認為知識資本價值體現在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顧客資本;卡普蘭、諾頓認為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實現戰略目標,需著眼於內部生產經營過程、外部顧客、當前財務狀況與未來發展潛力四大方向,充分利用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對企業知識資本和經營業績進行全面計量與正確評價,提出了平衡計分卡。瑞典斯堪的亞保險公司提出了斯堪的亞導航器,將知識資本分為五部分:財務部分、顧客部分、過程部分、更新與發展部分和人力部分,並且其他四部分以人力為核心。斯圖爾特(Stewart)提出了知識資產檢測器;Brooking提出技術經紀人知識資本審計模型市場資產人力資產知識產權資產基礎結構資產;斯維比又提出了無形資產監測器;Bontis提出了知識資本的鑽石模式,用實證驗證三種知識資本與企業績效的關係。

  2.國內知識資本評價模型的發展

  國外關於知識資本構成模型的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模型很豐富,立足於企業實踐,我國則始於2000年,對知識資本的主體分類都能從國外的已有研究中找到原型(參見表1)。這是由於國外對此研究已經很成熟,所以中國學者在主體內容上主要是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但對於各個組成部分具體的指標選擇以及評價方法則存在很大差異,是學者創新的主要地方。

  Image:表11.jpg

國外知識資本評價方法綜述

  在知識資本評價這一問題上爭論頗多,至今尚沒有較為統一的標準。但所有的方案不外乎都是沿著以下兩條思路展開:一為巨集觀方法,它對知識資本所包含的具體項目不作分類區別,而是將企業知識資本視為一個整體來估算;二為微觀方法,它與巨集觀方法恰恰相反,先把知識資本細分成各類獨立的項目,針對每一個項目分別進行估算,然後相加求和,即得本企業知識資本總量。

  (一)巨集觀知識資本評價方法

  1.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提出市場價值模式,認為IC(知識資本)=MV(企業市場價值)-BV(賬麵價值)。

  2.NCI研究中心所提出無形資產評價法,計算步驟為:

  • 計算企業前3年的稅前盈利
  • 計算資產負債表中3年的平均年終有形資產價值;
  • 以資產除以贏利計算企業的資產報酬率
  • 列出3年的行業平均資產報酬率;
  • 計算贏餘報酬,贏餘報酬=1-4*2;
  • 計算前3年的平均所得稅率,乘上贏餘報酬,再從贏餘報酬中扣除,即得到稅後盈利。

  此盈利便是無形資產的報酬額,代表一家企業運用無形資產超過同行業的能力。

  3.Ante Public提出智力增值繫數法VAIC法),計算方法為:

  • 計算企業增值,企業增值=企業產出-企業投入;
  • 計算財務資本增值繫數,財務資本增值繫數=1/ 所有財務資本之和;
  • 計算智力潛力增值繫數,智力潛力增值繫數=1/企業智力潛力
  • 計算企業智力能力,企業智力能力=2+3。

  4.Strassmann提出管理決策的報酬(ROM)法,他認為衡量管理人員的能力與效能才是智力資本衡量的重點所在,計算方法為業務上的附加價值=總收益-採購成本-稅金,管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業務上的附加價值-管理成本-營運成本-股東價值

  5.Stern,Stewart&Co.提出經濟附加值EVA法)法,即EVA=稅後營業利潤-機會成本

  6.Baruch Lev提出知識資本價值(KCV)法,計算方法為:

  • 利用公司過去三年的實際盈餘和未來三年的預期盈餘來估算公司平均的每年盈餘;
  • 從資產負債表中找出公司財務資產的總值,估計其平均稅後報酬率,二者相乘後即能算出從財務資產可獲得的盈餘;
  • 公司實體資產的總值,乘上其平均稅後報酬率,算出可從實體資產賺得的盈餘;
  • 將平均每年盈餘扣除從財務資產及實體資產得到的盈餘,剩下即為知識資本盈餘;
  • 將知識資本盈餘除以知識資本折現率,即可得知識資本的現值(價值)。

  7.Kossovsky在2002年以選擇權的評價模型為基礎,提出TRRU(Technology Risk-Reward Units)Metrics模型。

  8.Baruch Lev,Marc Bothwell提出知識資本贏餘法(KCE),認為知識資本贏餘(KCE)=調整後3年平均歷史正常贏餘-由金融資產貢獻的贏餘-由有形資產貢獻的贏餘;知識資本的總體價值=知識資本贏餘(KCE)/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平均回報率;

  9.Pricewater House-Coopers提出公司實際期權定價法(AOP),用貼現現金流量度量資產價值,用現實期權理論為商譽定價。用公式可表示為:公司的總體價值=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的貼現現金流量+商譽(企業期權)。

  (二)國外知識資本評價的微觀方法

  卡普蘭,諾頓採用平衡計分卡對企業4個主要方面進行業績測量,斯維比、埃德文森普等採用普通指標體系計演算法,如無形資產監測器模型、斯勘迪亞導航器模型,對這些模型的各個部分分別建立指標體系進行量化評價,可參見上述理論模型。即首先建立知識資本構成模型,再針對每部分設定指標發放問卷,利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評價。所以該方法重點在於指標的正確選擇。

國內知識資本評價方法綜述

  國內學者對知識資本計量研究起步也很晚,尚處於探索階段,也是分為兩個流派,一部分學者採用國外已有的巨集觀方法模型對本國某公司的知識資本進行評價研究,大部分學者研究知識資本評價的微觀方法,即建立適合國內企業的指標體系,併進行相應實證研究。主要的成果有:2000年,隗斌賢對西方的市場價值進行了修正,認為知識資本的價值應區別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核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2002年趙建生、李克華探討了知識密集型企業價值的評價方法,提出了企業創新能力價值的評價方法;2003年湖北經濟學院的劉國武提出了基於生產函數模型的知識資本分析,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模型;2005年重慶大學的張宗益和李金勇採用CIV法對我國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以及醫葯製造行業上市公司的知識資本水平進行了評價。微觀方法研究主要以2000年範徵的指標體系研究為端,採用了層次分析法。近幾年的學者則主要不斷改進指標體系,並普遍採用非經典數學中的模糊數學原理進行評價,將知識資本的評價綜合評價方法密切結合了起來,但具體操作步驟,指標選擇,權重選擇的方法存在差異。

知識資本評價指標

  知識資本評價指標由4項指標組成,即知識資本投資指標,知識資本素質指標,知識資本管理指標和知識資本效率指標。

  1.知識資本投資指標

  反映知識資本投資狀況的指標主要有知識資本投入水平和知識資本維持能力它們的計算公式如下知識資本投入水平=每年招聘、培訓費用/銷售收入;知識資本維持能力=每年員工工資總額/銷售收入

  2.知識資本效率指標

  反映知識資本效率的具體指標主要有員工創利能力/勞動生產率;員工創利能力=利潤總額員工人數;勞動生產率=產值/員工人數

  3.知識資本素質指標

  反映知識資本素質的具體指標主要有經營者受教育程度、經營者管理工作經驗、技術人員比例、員工受教育程度、員工專業工作經驗水平和員工平均年齡。經營者受教育程度可分為大學本科以上、大中專、中專以下3個等級,經營者管理工作經驗主要用其所從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來反映技術人員結構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數員工人數,員工受教育程度=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員工/ 員工人數;技術人員專業工作經驗水平=技術人員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總年數/技術人員總數;員工平均年齡=全體員工年齡總和/員工人數。

  4.知識資本管理指標

  反映人力知識資本管理狀況的具體指標主要有員工職業發展水平、員工滿意度和專業人員流失率。員工職業發展水平=企業為員工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計劃的人數/員工人數;員工滿意度=滿意員工人數/員工人數;專業人員流失率=專業人員辭職人數/專業人員總數。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資本評價"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