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國際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流通國際化(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目錄 |
流通國際化有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的流通國際化是指流通企業主動的海外擴張過程,也指伴隨著國際流通企業的跨國界經營而引發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成果的跨國流通過程;廣義的流通國際化,除包括國際流通企業主動的海外擴張以外,還包括流通企業海外擴張對東道國流通系統及東道國流通企業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國際流通企業的反作用。
但無論是狹義的概念還是廣義的概念,流通國際化的主體都是國際化的流通企業,包括從事國際化經營的零售企業、批發企業和物流企業。
流通國際化其實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外向國際化和內向國際化,前者是一國的流通企業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使企業經營具有國際化特征;後者是外國流通企業進入國內市場,使國內市場的競爭呈現出國際化的特征。
流通國際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目前,中國的流通國際化進程仍在繼續中,這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1]:
1、有利於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商品、要素等的國際化流通需要遵循體現市場經濟原則的國際規則,隨著流通主體面臨的國際化競爭程度不斷加深,流通客體進行國際化流通的數量、結構、範圍不斷擴大,不僅對流通業本身的市場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會促進與流通密切相關的物流、信息、資本、技術、法律、會計等相關領域的體系完整和制度完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的先行主導產業地位,決定了其國際化程度可對其他產業的國際化產生引導帶動作用,從而有利於完善國內市場體系和市場傳導機制。
2、有利於流通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流通國際化打破了國內國外市場分割、內外貿易分離的局面,而對內對外開放更把競爭機制引入流通領域。經營空間、競爭程度、經營方式等的擴大提高,可促進流通業的國際競爭力。
3、有利於生產企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提高
首先流通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可以提升生產企業在供應鏈的地位,獲得除生產效益外的流通效益。其次,在生產國際化程度加深的條件下,擁有流通主導權和終端市場控制權,可擺脫生產企業在設備、原材料進口及產品出口方面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再次,由於流通是生產和消費的媒介,所以對國際流通渠道的控制,意味著對國際市場供求信號和消費信息的掌控,有利於調控生產、組織研發,以更快的速度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企業的國際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後,流通國際化為中小生產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一個平臺,流通的中介作用可使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全球競爭。
4、有利於提升國內產業結構
20世紀50、6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範圍內至少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每一次成功的調整與傳遞,都是以暢通高效的國際化流通系統為條件的。中國目前正進入世界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新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面,引進發展發達國家轉移來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較低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也開始將部分生產能力過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具有競爭力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國外,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
- ↑ 馬非.流通國際化相關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0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