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比較教育學(Comparative Education)
目錄 |
什麼是比較教育學[1]
比較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以比較研究為主要方法,研究當代世界各國教育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係,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的科學。
自從1817年法國教育家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較教育到現在,比較教育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17--1917),以借鑒國外教育經驗為本圈服務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法斟的朱利安和庫森,美國的格裡斯孔、霍勒斯·曼和巴納德。日本的岩倉具視和田中不一磨,英國的阿諾德和薩德勒等。第二階段(19171945),這個時期出版了不少比較教育的著作,比較教育正式成為教育科學中的一個獨立的分支。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坎德爾、德國的施奈德、英國的漢斯等。第三階段(1945現在),比較教育的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研究規模迅速擴大、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和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安德遜、貝雷德、諾亞、埃克斯坦,英國的埃德蒙·金等。比較教育學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跨國性(或國際性),它不是研究單獨一個國家的教育,而是研究若幹國家的教育;二是跨學科性,它對各國教育進行歷史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分析研究,需要有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熟悉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三是呵比性,它要求在對等的水平上,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教育問題進行比較研究,並註意各國教育的不同情況。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大體可以分勾區域研究和問題研究兩個大類。區域研究是問題研究的前提,問題研究是區域研究的深化。區域研究是分析研究各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問題研究是比較研究兩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按照比較範圍的大小又分為專題比較和綜合比較兩個小類。比較教育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較法、調查法、文獻法、分析法等。
①國際性。比較教育至少要對兩個以上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它是跨國家的,具有國際性的特征。②可比性。在國際教育方面,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可能探索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結論作為本國的借鑒。③綜合性或跨學科性。比較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在於集中幾門社會學科的成果應用於對各國教育的研究,它跨越了幾門學科的範圍。因此,需要有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熟習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對各國教育進行歷史的、社會的具體分析和綜合比較。
借鑒性功能
是比較教育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庫森、薩德勒以至康德爾、埃德蒙·金等都非常註重比較教育的借鑒功能。特雷舍偉書說,人們研究比較教育,就是希望能借鑒他國的經驗來尋求解決本國問題。比較教育的借鑒方式有很多,有巨集觀借鑒與微觀借鑒、直接借鑒與間接借鑒等。而在教育方法、教學形式、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借鑒主要是微觀上的直接借鑒。
認識性功能
比較教育有很強的認識性功能,具有更新教育觀念,排除陳規陋習提高現代教育思想意識的作用。首先,比較教育的跨學科、跨國家的研究框架, 可以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審視教育的視野,對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有重要作用。其次,比較教育的多元研究特點,能激發世界教育的多種觀點碰撞衝擊,有利於打破本族中心主義的文化壁壘,衝破特定民族文化的封閉屏幕,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再次,比較教育提供大量信息和國際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經驗,將有助於提高本國國民的教育認識水平,認識教育與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和功能,形成國民正確的現代教育觀。
交流性功能
比較教育具有很強的交流性功能。開展比較教育研究,有利於促進各國在教育信息、教育改革以及教育發展上的交流和借鑒,建立兼容多樣化特征的全球性教育體系;同時也有利於促進世界各國教育的互動和合作:世界教育發展很不平衡,比較教育以開放引介使本國有機會獲得世界教育的最新信息,尤其能使後進國家處於巨大發展壓力之下從而促其改革,並有利於各國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建立起互學互動、共同研究、共同發展的合作關係;比較教育可通過提供最佳的示範作用,有利於建立先進樣板,促使後進國家採取借鑒較高水平的發展模式,提高教育改革力度,達到較快的趕超;也有利於轉變思想,打破封閉,推行開放,建立多元化教育體系;有利於不同國家之間的互相借鑒、互相促進和建立多邊合作關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的教育研究機構都非常重視交流和合作的功能,強化國際間教育的互動作用,包括從《學會生存》 到 《今日的教育是為了明日的世界》都非常強調國際合作和相互之間的必要性,將其作為一項重大任務來推行。
預測性及決策性功能
比較教育也將具備預測教育發展的功能,在教育規劃和教育戰略研究方面發揮作用。霍姆斯認為比較教育具有預測功能,他認為,比較教育要善於從研究中導出科學規律,這些規律來自對客體發展的概括,能達到預測未來趨勢的能力。科學方法具有註重客觀性、註重證據、註重檢驗結論和註重反省爭鳴的特性,因而可提供相對準確的預測功能。比較教育在努力尋找教育發展規律、共同原則和發展趨勢的過程中,就是自身具備了預測教育發展和參與決策的功能。比較教育的預測和決策功能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⑴某一教育改革的實施及目標前景,通過預測的分析教育發展多種原因的可能變化以及實施的改革將產生的可能結果, 制定改革方案, 並作出實施決定。⑵某一教育發展的趨勢,比較教育根據研究,解釋教育發展與社會會發展的相互關係,並據此對當前的教育改革作出相應的決策。⑶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或者教育發展戰略,比較教育研究將在教育發展的預測和決策兩方面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⑷某一教育問題解決,例如教育經費投入問題,畢業生分配問題或某一專業的設置問題,比較教育都能夠從教育發展或者國際或者地區間的背景提供相應的診斷性預測,以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發展性功能
戰後,隨著新獨立國家積極推行現代化策略,比較教育開始介入其中,並提出“發展與教育”的概念,旨在尋求教育如何使後進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和途徑,尤其註重研究後進國家推行現代化與發達國家在形式上的區別,在推行教育現代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對策等。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便形成了以研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推行教育現代化為對象的“發展教育”這一新的領域,強勁地表現出比較教育在探討發展問題,積极參与國家發展進程,揭示發展與教育的內在聯繫,提供推進國家的決策建議的重要作用。
比較教育的功能還表現在其他諸方面,例如教育人的功能、改造創新文化的功能等。
第一階段(1817~1917)。這個階段以 “借鑒” 為主要特點。1817年法國教育家M.-A. 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他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點創造性的建議:①組織一個國際教育協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搜集工作。②採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適當的教育改革建議。③建立師範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④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經驗。這些建議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
第二階段(1917~1945)。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對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發展進行國際性的對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國教育學家I.L.坎德爾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於1933年所著《比較教育》一書對當時比較教育的教學與研究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中國曾把該書譯成中文。作為大學的比較教育課的教科書。蘇聯教育理論與活動家Н.К.克魯普斯卡婭也研究了美國、德國、奧地利、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的教育經驗,這對蘇聯教育的發展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階段(從1945至今)。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國際教育經驗為基礎,加深和擴大研究成果。表現在:①擴大與新建研究機構。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等機構。1970年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會成立。到80年代該學會曾分別在渥太華、日內瓦、倫敦、東京,召開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議,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較研究方法多樣化。在前一階段,坎德爾等人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占優勢;在這一階段,除歷史法外,許多教育家把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引進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較教育要成為一門科學,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從各國的實際出發,應用多種比較研究的科學方法。常用的方法分兩大類:①以區域研究為主進行比較。②以問題研究為主進行比較。此外,還可輔之以描述法、歷史法、社會學法、統計法等。在研究中,要根據研究的對象和任務,靈活使用各種方法,使比較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意義。
比較教育的研究雖然已取得很大的成績,並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但由於各國的教育制度不同,指導思想
各異,如何解決比較教育研究中的"統一對比標準"問題,還需要比較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闖出新路。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縮短,教育學術的交流日漸增加,比較教育學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法國的教育家朱利安(Marc Antoine Jullien)被稱為比較教育之父,他是最早系統從事比較教育研究的學者。比較教育學是以比較法為主要方法,研究世界各國教育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和相互關係,探索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一門教育科學。
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比較教育學既是一門應用科學,也是一門理論科學。它之所以是一門應用科學,在於它提供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辦理教育的豐富經驗,可以作為改進本國或本地區教育實務的範例。它之所以是一門理論科學,在於它揭示了不同國家或地區教育的形成條件或制約因素,探索了教育發展趨勢和一般規律,因而使借鏡有理論可資遵循,不至於成為盲目的實行。既是應用科學,又是理論科學,也是比較教育學這門學科的一大特色。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可以擴大眼界,增廣見聞,並且加深對本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本身工作的認識;可以吸取外國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作為本國教育改革的借鏡;可以增進國際瞭解,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應吸收系統論、控制論、資訊論的方法,以綜合性、整體性、動態性、實務性作為研究的基本原則。
1.分類
區域研究和問題研究。區域研究是問題研究的前提,問題研究是區域研究的深化。比較教育學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調查法、文獻法、比較法、分析法等。在進行研究時,應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範圍,適當配合運用各種方法,才能得到最佳的研究結果。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教育問題已經像政治、經濟等問題一樣,成為全球性和彼此互相影響的問題,因此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研究比較教育學,以瞭解各國教育的現況,相當具有重要性。
2.作用
比較教育研究能為純粹的嚴格意義上的教育學研究提供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指出世界上這種或那種教育實踐推廣程度的大小;
(2)揭示在不同的教育制度中採用同一種教育實踐時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差異或細微區別;
(3)具體闡述是哪些因素致使某些國家採用某種實踐或措施取得勝利而另一些國家卻走向失敗;
(4)對不同意識形態或政治環境下同一種教育實踐或教育活動進行對照和檢驗;
(5)調查某種具體的措施或方法在國際範圍或國際組織中被認可的程度;
(6)證明某種預定的教育革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革新,真正的新事物。
- ↑ 袁運開主編.簡明中小學教育詞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