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創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模仿創新(Simulating Innovation)
目錄 |
模仿創新即通過模仿而進行的創新活動,具體包括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完全模仿創新。即對市場上現有產品的仿製。一項新技術從誕生到完全使市場飽和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創新產品投放市場後還存在一定的市場空間,使技術模仿成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質上也帶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很多企業發展都從模仿其他企業技術開始。
第二種是模仿後再創新。這是對率先進入市場的產品進行再創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術後,經過消化吸收,不僅達到被模仿產品技術的水平,而且通過創新,超過原來的技術水平。要求企業首先掌握被模仿產品的技術訣竅,在進行產品功能、外觀和性能等方面的改進,使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模仿創新優勢在於可節約大量研發及市場培育方面的費用,降低投資風險,也迴避了市場成長初期的不穩定性,降低了市場開發的風險。但是同時難免在技術上受制於人,而且新技術也並不總是能夠輕易被模仿的。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專利制度的不斷完善,要獲得效益顯著的技術顯然更不容易了。
模仿創新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1)積極跟隨性。一是體現在技術方面,二是體現在市場方面。在技術方面,模仿創新不做新技術的開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價值的新技術的積極追隨學習和改進者。在市場方面,模仿創新者也不獨自去開闢全新的市場,而是充分利用併進一步發展率先者所開闢的市場。
(2)市場開拓性。模仿創新在市場方面同樣具有開拓性。開闢新市場,激發新需求是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內容,模仿創新亦不例外。模仿創新不僅是搶占率先創新者已開闢的市場空間,而且包含著對新市場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和擴充。
(3)“看中學”的積累性。學習積累機制是技術創新中的核心問題,是支持技術創新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率先創新的學習積累主要依賴於自我探索,除了基礎知識可來源於外部外,大部分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是企業“乾中學”的結果。而模仿創新的技術積累來源是多方面的,開始主要是通過“看中學”,即通過觀察、選擇、節儉、模仿率先創新者的行為,從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在模仿中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識,培養提高自身的技能。這樣有投資少、時間短、效率高的特點,這是模仿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根基。
(4)資源投入的中間聚積性。模仿創新省去了新技術探索性開發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場開發建設的大量風險投入,因而能夠集中力量在創新鏈的中游環節投入較多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創新鏈上的資源分佈向總部聚積。這樣一方面保證了模仿創新企業並不豐富的創新資源的集中利用,另一方面保證了在工藝改進,質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產管理等方面形成強勢技術積累,造成了模仿創新競爭力的又一重要根基。
模仿創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選擇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小企業如何依靠技術進步求得生存與發展,如何依靠技術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而中小企業因其經營環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約,常常陷入需要創新以推進企業發展卻又難以承擔創新風險與投入的兩難困境。模仿創新則是中小企業創新模式的一種理性選擇。
- 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因及挑戰
中小企業不可能像大型企業那樣用雄厚的資金投入科研與技術開發,但是企業要生存發展,仍然需要有較高的技術創新熱情。
首先,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是求得生存的必要條件,因為它們難以像大企業那樣依賴於已取得的產品市場。第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們往往是企業的所有者,因此具有更強的技術革新動力。第三,從市場營銷角度考慮,大企業多傾向於儘可能限制技術改進,與此相反,中小企業則急需進行技術改進。第四,大企業里的研究開發人員是專業化的,專業化可能會限制技術創新,而中小企業則往往擁有複合型人才。因此,中小企業可以在較小規模的基礎上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開發,成本低、效率高。
當然,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缺乏研發資金。中小企業通常資金較少,經營風險較大,資信程度較差,因此很難從商業銀行得到貸款;同時,中小企業一般也不具備大企業擁有的發行債券、股票上市等融資手段;另外,它們也很難從政府獲得研發資金的支持。
缺乏技術創新人才。技術開發人才和創新組織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難吸引到創新所需要的人才,從而造成中小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弱、創新管理模式陳舊,因此技術創新成功率較低。
缺乏信息和創新技術源。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缺乏信息和技術源的弱點。由於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除高科技企業)都依附於大型企業,為大型企業配套服務,因此在技術發展和產品發展方面更多地表現為被動適應,再加上缺乏創新人才和資金,使中小企業自身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薄弱,因此很難吸引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與其進行“產學研”合作,導致中小企業缺乏穩定的技術源。
缺乏有效的創新政策支持。目前,國家對大型企業制定和頒佈了有關技術創新的優惠政策,如“產學研”工程、技術創新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等;而中小企業卻缺乏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這樣,中小企業處於一個不公平的創新政策環境之中,其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必然受到阻礙。
企業自身素質和經濟實力影響了技術創新。我國的中小企業中,國有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陷於困境,設備老化、冗員過多,大多數都處於虧損狀態;在非國有的中小企業中,高科技企業比重較小,在工程技術人員數量、素質以及層次上與大型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一些技術人員常常忙於日常技術性工作,很難獨立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同時,由於經濟實力的影響,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用於技術創新的費用很低,嚴重製約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知識產權保護較難。相對於大企業,我國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申請專利、防止技術秘密泄露所需要的高額成本;此外,中小企業也難以承擔知識產權糾紛所需的巨額訴訟費用。
創新風險大。雖然中小企業創新的投資回報率一般高於大企業,但往往風險也大一些。其原因是中小企業很難同時從多種途徑進行創新產品族的研究,以相互補充、降低風險;它們也很難將技術成果大規模地推向市場,獲得投資回報;而且中小企業還常常承擔著大企業能夠規避的市場不確定性風險。
因此,根據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將模仿創新作為中小企業的現實創新模式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 模仿創新更適合中小企業現狀
從長遠發展的觀點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強盛,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最終有賴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因此,技術自主創新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努力方向。但是由於技術自主創新高投資、高風險的特性及我國技術創新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我國企業現階段不可能普遍實行技術自主創新戰略,國家只能優先選擇關係國計民生、輻射面廣和連鎖性強的重大高新技術,集中力量進行攻關,以此來帶動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整個行業的發展。
面廣量大、不具備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現階段應該以模仿創新為主,踏踏實實地進行技術積累,進行消化吸收,在乾中學,逐步培育出一支善於創新的人才隊伍,不斷增強自己的研究開發實力。同時,由於國家正進入一個新的技術時代,傳統產業的萎縮使大企業面臨重重困難,而高新技術帶動新產業發展,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嘗試階段,在技術的擴散,以及技術模仿創新產品、工藝和方法的應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量事實證明:技術模仿創新是中小企業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現實途徑,是最終實現技術自主創新的必經階段。歷史上,美國工業的發展正是得益於對歐洲國家先進技術的模仿創新;日本戰後經濟振興的奇跡正是得益於對世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工業技術的模仿創新;南韓也是通過模仿創新,迅速改變落後面貌,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 二、中小企業可選擇的模仿創新方式
內部開髮型方式
內部開發是指沒有其他企業的參與和介入,僅依靠企業內部的人員進行模仿創新項目的開發。這種模仿創新方式不僅可以防止技術專長的泄露,也可以杜絕合作伙伴有意的機會主義行為。更重要的是,技術開發通常都伴隨著知識和信息的交流、開發工作效率和自身的創新能力的提高,但這種模仿創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科研力量和足夠的資金,這也是多數中小企業所缺乏的條件。
聯合開髮型方式
聯合開發是指中小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結成較為緊密的聯繫,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開發市場,從而有利於自己的創新和發展。採用聯合開發戰略的中小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力量,弱弱聯合,優勢互補,剋服單個企業無法剋服的困難和危機,取得模仿創新成果。
我國中小企業可採取以下措施:一是行業協作性模仿創新聯合方式,即產業相關度較高的若幹小企業組成聯盟,利用本行業的資源、人才、技術等優勢,組成技術開發小組,以合同形式明確規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項目開發;二是區域聯合創新方式,即由地方科委、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自願參加,地方科委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協調企業、科研院所、金融部門為某一項目成立專門的技術開發小組,以合同形式明確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要實現的目標,推動區域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依托型方式
所謂依托,即中小企業選擇大企業配套的技術項目,作為大型企業的零部件供應商,積極與大型企業保持技術協作,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這種方式一方面可儘量減少與大企業的競爭;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大企業以求得自身生存。由於大企業的經營規模龐大、市場銷售穩定,能夠給中小企業帶來穩定的市場,因而減少了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而且中小企業通過為大企業配套生產,在資金、技術、市場、管理、信息等諸多方面會得到大企業的支持,技術提升速度會大大加快,可以獲得高水平的經營管理經驗尤其是創新能力。這些因素都有利於中小企業縮短研究開發周期,降低創新成本。如日本的松下電器公司,與它協作的中小企業約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
開放型方式
所謂開放,指的是中小企業自身模仿創新的能力很低,不能做到自主開發或聯合開發,最後依托社會力量來實現技術創新項目的開發,企業所需的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管理等等,都可靠社會力量來提供。中小企業依據自身某一項或幾項特長,如有資金、有設備、有市場、有組織協調能力等,處於模仿創新的主體地位,吸引社會開發力量向企業聚集。
這種方式要求企業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寬容性,因為企業不可能獨占技術創新成果,技術創新成果會由多位開發者共用,但是對自身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的小企業來說,這是一種合適的選擇。這種選擇的主要方式是企業與地方科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之間的合作。地方科委、高校與科研院所是我國智力最密集的地帶,聚集著各研究領域的人才。
由於中小企業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無法推動模仿創新活動或難以提高模仿創新的層次水平,只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實行技術和資源的互補,才能達到縮短模仿創新周期,提高模仿創新質量,降低創新風險,實現成果共用和共同發展的目標。據美國小企業管理署的資料,在沒有大學參與的 R&D活動中,大小企業的回報率都為14%,而在有大學參與的R&D中,大企業的支出回報率為30%,中小企業為44%。
虛擬R&D機構方式
隨著社會由工業社會步入知識經濟社會,企業R&D活動創新的來源無處不在。中小企業可以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密切的關係,把它們作為企業的R&D機構,但在行政上不存在隸屬關係,即作為企業的虛擬的R&D機構。虛擬R&D機構的虛擬性不在於職能上,而在於組織方式和體制上。對於虛擬R&D機構技術研究成果可以作為一種投入要素,折價入股,也可以採用技術買斷方式,一次性收購,這種方式對缺乏技術力量的中小企業進行模仿創新是極大的補充和加強。
以上這些模仿創新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對於具體的中小企業模仿創新行為而言,其狀況是複雜的,中小企業可根據企業的情況選擇單一的模仿創新方式,也可以綜合地選擇模仿創新方式。
- 三、中小企業模仿創新應註意的問題
首先,自滿是模仿創新的大敵。如果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滿足於現狀,技術進步和模仿創新停滯不前,那麼不管這個企業過去經營多好,照樣會在市場上落伍。因此,自滿是模仿創新的大敵。
其次,需求是模仿創新的根本。縱觀現代國際市場,精明的企業決策者無不把眼光緊緊盯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找市場,尋求發展,把自己的事業植根於人們的生活需要中,並視為制勝於人、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例如,日本“尼西奇”公司原是一家僅有30多人的生產雨衣的小企業,因產品滯銷,公司陷入困境。董事長多博川先生從人口普查材料中發現,日本每年出生嬰兒有250萬人,這一信息立即引起他的深思。尿布這一不顯眼的小商品,大企業不屑為之,但卻是嬰兒的必需品,就算每個嬰兒每年最低消費限度只有兩條,一年就是500萬條,何況還有廣闊的國際市場,於是他就當機立斷轉產嬰兒尿布。尿布投入市場果然備受年輕父母的青睞,並很快遍及全球,其銷量占世界尿布銷量的1/3。
第三,技術積蓄是模仿創新的前提。技術是不會飛躍發展的,最初的技術可能只限定在極小的獨特技術範圍,但企業技術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會像滾雪球一樣地逐漸擴大。技術進步看起來是非連續的,但是技術積蓄,作為技術進步的前提,實際上是一直存在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技術創新戰略決定和統帥創新行為。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生產技術、科學技術落後,科技投入少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宜實行以模仿創新為主,率先創新為輔的技術創新戰略。
- 一、率先創新戰略與模仿創新戰略
技術創新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從創新的時序上看,可分為率先創新和模仿創新,相應的,有率先創新戰略與模仿創新戰略。率先創新戰略就是在世界範圍內追求技術領先、產品領先、市場領先,確立並保持競爭優勢的技術創新戰略。模仿創新戰略就是乾方百計獲取(購買、破譯等)率先創新者的核心技術,加以研究、改進,生產出性能、質量、價格等方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與率先創新者競爭,獲取經濟效益的創新戰略。
率先創新戰略的優點是,在技術上遙遙領先,在一段時間內可獲得壟斷利潤。但實施率先創新戰略,需具備一系列條件。
1.科技投入強度大
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的重大技術創新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目前,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科技投入占全世界的90%以上,而這些國家的跨國大公司的科技投入一般超過本國科技投入的60%以上。科技投入強度大,是這些大公司率先創新的基礎。如IBM,60年代初,向第三代集成電路電子電腦進軍,一共投資5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首批三顆原子彈的科研經費。投資之大,史無前例,以至"研究開發一旦失敗,IBM將不復存在"。IBM以血的代價開拓創新,奠定了在電腦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2.科技實力雄厚
率先創新是~種前無古人的工作,從設想、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各個環節都必須有一批優秀人才,形成完整的創新鏈。對率先創新來說,研究開發更具有決定意義。因此,各大公司都建立了龐大的科研機構。美國貝爾研究所有2萬名員工,博士占科研人員的20%以上。自建所以來,取得兩萬多項專利,50 多項重大發明,七人四次獲諾貝爾獎。這些大公司聚集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具備了率先創新的科技實力。
3.技術積累豐厚,科研、試驗、生產條件優越
率先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從設想、研究、設計、製造到銷售和售後服務名個環節必須環環相扣,實踐證明,技術積累的水平決定技術創新的水平和成敗。只有技術積累豐厚,才能保證重大創新的成功。技術積累稀薄,很難保證重大創新的成功,充其量只能曇花~現,很快被技術積累豐厚的企業所超越。
4.信息系統發達
信息是進行技術創新決策的依據,也是保證創新成功的必要條件。要站在世界前沿進行率先創新,必須對全世界的科技動態、經濟動態、市場需求瞭如指掌。因此,這些大跨國公司把自己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建立了龐大的信息系統。
5.有具有戰略眼光、敢冒風險的企業家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和日新月異的技術環境中,只有那些具有戰略眼光,能夠見到別人見不到的技術機會和市場機會,敢冒風險的企業家才能領導和組織技術創新。因此,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靈魂,沒有這樣的企業家,就難以進行率先創新。
北大方正是我國率先創新的典型。1976年,他們跳過第二代、第三代,直接研製激光照排系統,一到市場上就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占領了國內外中文照排的大部分市場,使我國印刷行業告別了鉛與火而進入信息時代。北大方正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們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和直接關懷,國家投入巨資,在北大建立了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市場觀念強、水平高的科學家,一批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艱苦創業20載,終於使我國的印刷技術在漢字領域稱雄世界。
國內外實踐證明,率先創新都是高技術與高投入的有機結合,是具有市場觀念的科學家與具有科學觀念的企業家的有機結合,是市場機會(需求)與技術機會(發展)的有機結合。
- 二、我國現階段宜實行模仿創新為主,率先創新為輔的創新戰略
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戰略由該國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及在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總格局中的地位所決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技術水平決定我國只能實行以模仿創新為主的戰略。
1.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薄弱
建國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但與世界先進水平比,差距很大。如反映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國民產值和勞動生產率,1993年,我國人均國民產值490美元,只相當於美國的1/50,日本的1/65。以1990年我國勞動生產率為1,美國則為36.5,日本為40.8。我國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1992年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該年齡組人口的比重為2%,印度為32%、美國為76%,加拿大為99%。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如公路密度(千米/百萬人),1994年我國為931,法國為13008,美國為14453。人均資源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礦物能源為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等等。基礎薄弱,制約了我國的技術創新。
2.企業研究開發力量薄弱,生產技術落後
計劃經濟年代,企業只管生產,不搞或很少搞研究開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企業技術開發機構迅速發展,但終因起步晚,底子薄,人數少、素質低,難成氣候。 1994年,武漢市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只占全地區技術開發機構數的20.1%,技術開發人員占21.5%,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僅占12.6%,60 -70年代的設備成為主體設備。據對武漢市機械工業十二項基礎工藝調查,金切加工和焊接工藝相當於國際60年代初期的水平,大件和模具製造技術相當於國際 60年代末期的水平,鑄造、鍛壓、熱處理、錶面塗裝、裝配工藝只相當於國際60年代初的水平。在數控機床等十二項主導產品的62項主要工序中,產品工藝只有兩項達到國際80年代的水平,14項具有70年代的水平,26項相當於60年代中的水平,還有20項停留在60年代初的水平。由於裝備陳舊、工藝粗糙,設計落後,我國產品水平低。目前,我國每年開發約6萬項新產品、達到國際水平的只有1500項左右,僅占2.5%。
3.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缺乏率先創新的技術源
從總體上看,我國科學技術比發達國家落後10-15年。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指出:"我們的研究成果不算少,但很少是國際上首先想到或首先突破的"。如果說世界科學技術成果似天上的星星,繁星燦爛。那麼,屬於中國的星星。只有那麼幾顆。在絕大多數領域,尤其是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領域,還處在學習、掌握世界上已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階段。據對武漢市1993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70種主要工業產品的技術來源調查,全套引進和關鍵技術引進占67.2%,企業模仿創新占28.6%,兩者合計占95.7%。
4.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科研經費占GNP(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投資規模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我國1994年科研經費占GNP的0.51%,而印度占0.9%,美國、日本、德國均為2.9%。我國1993年全國的科研經費為587.4億元人民幣,同年美國為1607.5億美元,我國僅為美國的4.2%。
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是國際上衡量企業科技投入強度的主要指標。1990年以來,武漢市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一直在1.5%左右徘徊,全國也大體如此。發達國家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平均在4%左右,而高新技術企業已超過15%。世界各國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科學技術水平的競爭,而科學技術水平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沒有大投入,就難有高水平的技術創新。
5.企業家成長緩慢
我國是有幾千年小生產歷史的國家,解放後,又被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幾十年,市場經濟在我國起步晚,發育緩慢,步履艱難,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和條件甚差。具有技術創新膽略和魄力的企業家很少,因而,技術創新主體空缺。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資金、技術嚴重短缺,儀器、設備陳舊,職工素質低,加上傳統經濟體制慣性的束縛,使我國大多數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和實力。在這樣的條件下,像北大方正那樣的率先創新,不可能成為主流,因此,模仿創新是符合我國國情、國力的現實戰略。
6.模仿創新是現階段實現現代化的捷徑
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一個經濟技術落後的國家,如果沒有生產技術的巨大進步,就不可能振興經濟;如果工農業生產不轉到新的技術基礎上來,就談不上現代化。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起飛的事實證明,引進、模仿、創新、傳播、再引進、再模仿、再創新、再傳播,是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基本規律,是縮小差距,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歷史上,美國靠模仿歐洲沿達國家,尤其是英國的先進技術實現現代化。戰後日本靠模仿歐美的先進技術創造了經濟奇跡。南韓、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是靠模仿創新使經濟騰飛。
國內外實踐還表明,模仿創新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模仿創新以現有先進產品和工藝為對象,避免了研究開發的大量投入和風險。從1950年至1970年,日本只花了100多億美元,幾乎掌握了世界各國在半個世紀內研究開發的全部科技成果,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資金,走出了一條世人公認的成功道路、併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了歐美。
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對自己與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生產技術水平的差距估計不足,對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估計不足,對我國技術進步的社會、經濟條件,尤其是經濟體制的制約估計不足,不顧國情國力,提出過高的奮鬥日標,過分強調自力變生,閉關自守、其結果,使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開放以來,按照鄧小平同志'"引進技術改造企業,要成千上萬項的搞起來"的指示,從1979-1993年全國用匯700多億美元,引進了一大批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和裝備,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引進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創新,逐步縮小了我國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國家經貿委組織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 12條龍計劃的實施提高了我國重大裝備國產化率,主要產品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武鋼原有的生產技術與引進的一米七軋機相比落後20年,通過技術攻關、技術開發,大膽創新,使洋設備"中國化",取得了熱軋電腦模型、硅鋼連鑄等一批高水平的專利和科研成果,出口發達國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局部引進,整體提高"的科技進步之路,成為模仿創新的樣板,既緩解了我國薄鋼板的供需矛盾,又使我國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短了2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湖北建築機械廠1990年處於虧損邊緣,通過引進日本的混凝土泵車技術,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攻關,在消化原設計和生產工藝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企業的生產條件進行創新,開發出系列混凝土泵車及施工機械,替代進口,占領了國內大部分市場。1994年產值達到2.1億元,比1990年增長10倍,利稅3000萬元,比1990年增長50倍。事實說明,模仿創新是我國現階段的優選戰略
如何模仿小米所有不改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