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教學觀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教學觀察

  教學觀察包括同事之間互助聽課和課堂觀察。同事之間互助聽課是一個由第三方觀察並對在學校里進行的教學和輔導提供反饋的過程。這種觀察研究是描述性的,帶有觀察者的個人判斷。它通過給觀察者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其看到並分析學生在課堂上到底做什麼而對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有益處。相比之下,課堂觀察則要複雜得多,它是對可被分析和解讀的課堂活動的描述,通常要包括對師生互動的量化分析。 課堂觀察研究不帶有觀察者的個人判斷,屬於學術研究,由接受過專業培訓的研究人員進行。

教學觀察的研究範圍

  教學觀察,包括同事之間互助聽課和課堂觀察,有以下研究範圍:

  • 探討師生互動與教育成效之間的關係;
  • 學生的態度及其行為表現;
  • 學生行為的改變或習慣的形成;
  • 學生學習過程的某一特定方面,如課堂言語活動;
  • 教師教學中講課的清晰程度;
  • 實驗及課程開發的過程和結果;
  • 課堂學習氣氛;
  • 課堂管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關係;
  • 教學效果與評價。

教學觀察的目的

  (1)同事之間互助聽課的目的同事之間互助聽課有兩個目的:

  • 獲得形成性反饋,目的是為了提高授課質量;

  形成性同事之間互助聽課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進入課堂並觀察同事授課的過程。這種聽課可以由教學部門主持安排,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部分;也可以由希望得到同行反饋意見的教師自行安排。

  終結性同事之間互助聽課包含對同事課堂行為的評價,目的是為評優、職稱評定或者續聘等重大決定提供教師的授課質量信息。這種聽課一般都由學校的專門委員會主持,人員包括高級教師,年輕教師,甚至還有本校的研究生或者高年級本科生。

  (2)課堂觀察的目的

  課堂觀察的目的:

  • 描述授課行為;
  • 發現授課的不平等現象;
  • 提高教學水平。

  描述授課行為:課堂觀察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描述授課活動的狀況和發現授課問題。

  發現授課的不平等現象:不少研究人員,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在課堂上某些學生會被教師區別對待;他們還發現,教室里這種師生互動的不平等模式可以導致學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提高教學水平:課堂觀察可以為提高教學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據。長期以來,影響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缺乏有效和精確的信息。很多教師,即便是有經驗的教師,常常難以意識到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向學生屈服的程度或者自己與學生打交道的範圍,更不用說意識到自己對具體學生所採取的是什麼行為。課堂觀察可以用數據向教師客觀地反映其課堂活動的原貌。

教學觀察的缺陷

  (1)同事之間的互助聽課有以下缺點

  • 觀察結果容易受到個人關係的影響。如果聽課人與講課人關係密切,或者兩人關係不好,觀察結果就很難客觀公正。同時,來自其他同事的壓力也會影響到觀察結果。
  • 同事之間的關係會因此受到傷害。同事之間的互助聽課是要做出好壞判斷的,而且聽課者還要把自己的判斷寫進反饋表中並交給對方看,因此,如果提建議的方式不當就會影響到聽課雙方的個人關係。
  • 觀察結果會因為聽課人偏愛自己的教學方法而受影響。如果講課人的授課方式與聽課人自己的相同或相近,有些聽課人就會覺得好;反之就會說不行。

  (2)課堂觀察也有三個不足

  • 缺乏理論支持。雖然課堂觀察已經取得很多發現,而且這些發現能夠用於提高教學質量,但關於這種研究還缺乏共識和信心。有教育學家指出它沒有理論基礎因此不能解釋為何一些教學方式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人質疑為何課堂觀察只觀察某些變數而忽視其他變數。
  • 觀察方法令人質疑。比如,由於教師和學生知道教室里有人在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因此這種觀察方法本身就會成為問題。不管怎麼說,教室里坐個陌生人多少都會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所以,聽課者得到的數據就有可能不能反映自然狀態下的情形。
  • 可行性問題。做課堂觀察花費不菲。培訓觀察人員既花錢又花時間。同時,要獲准進入學校和教室聽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課堂觀察數據可能會被濫用。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形成性評價手段是非常有用的,它有助於我們瞭解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反對把課堂觀察用以提供終結性結論。畢竟,我國現有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成效並不令人滿意,單憑一位教師一兩節課的表現就對其作出是否稱職的結論無疑太武斷。

教學觀察的倫理問題

  科學和倫理是任何研究都必須遵循的兩條基本原則。教學觀察以課堂為場所,以人為對象,其方法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對研究對象及其課堂氣氛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倫理問題不可忽視。歸納起來,教學觀察要遵守這麼幾條倫理原則:自願,平等,坦誠,道德。

  研究人員在進入學校和教室前應該事先得到有關學校和教師的同意,要通過公開協商的途徑進入研究現場。即便聽課人員和授課教師同屬一個學校,或者聽課人員就是授課教師所在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自願的原則仍然要被遵守。聽課人員如果不事先獲得授課教師的同意就進入教室聽課,輕者會讓授課教師感到猝不及防,亂了方寸,影響授課質量,重者會令授課教師產生抵觸心理和對立情緒。聽課人員本來是好意,但卻因為違反了自願的原則而有可能把自己推到授課教師的對立面,提出的改進建議對方自然也不會愉快接受,甚至遭到對方的抵制。實際上,這種“推門聽課”的破壞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1985年始於美國,並風靡一時的高校“全面質量管理”之所以在二十世紀末期衰落,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對變化的抵制。

  除了遵守自願的原則外,研究人員(聽課人員)還要平等看待授課教師。聽課人員不應有居高臨下的心態和舉止,不能把授課教師當靶子看;相反,要把授課教師看做自己的合作伙伴和研究小組的一員。聽課前,聽課方要與授課教師面談,坦誠地告訴對方自己聽課的目的和手段,消除授課教師的緊張心理和誤解,爭取授課教師的同意和配合。聽課後,研究人員要正確使用研究數據,要告訴對方研究結果,同時要避免因使用數據不當而給授課教師造成人身傷害。

   課堂觀察的全過程

  雖然同事之間互助聽課和課堂觀察在聽課手段和數據收集方法上有較大的區別,但是在聽課的前、中、後階段也有相同之處。因為聽課是由聽課方和授課方合作完成的一個過程,因此在聽課的前、中、後階段雙方都有要做好的工作。

  (1)授課教師要做好的工作

  • 聽課前。與研究人員(聽課方)討論以下問題:a. 本次課的目的;b. 當天課堂上打算做什麼?c. 希望聽課方留意什麼?授課教師還要告訴聽課人員:a. 希望對方坐在教室的什麼位置;b. 是否希望聽課人員參與課堂活動;c. 上課時間和地點。
  • 聽課中。a. 向全班介紹聽課人員;b. 向全班解釋聽課人員的目的;c. 告訴學生聽課人員在課堂上的角色;d. 上完課就寫下自己的感受,包括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以便課後與聽課人員討論。
  • 聽課後。與研究人員一起回顧課堂進程,考慮授課目的及研究人員重點觀察的課堂活動。告訴研究人員:a. 課堂上進展順利的地方 ;b. 今後需要改變的地方;c. 課堂上與往時一樣或不同的的地方;d. 請研究人員提出建議。

  (2)研究人員(聽課人員)要做好的工作

  • 聽課前:a.與授課教師會面,告訴對方聽課目的,取得對方的許可和配合;b.聽授課教師講解課堂教學計劃; c.瞭解授課教師對自己的要求; d.告訴授課教師自己會在課堂上做什麼(比如錄音); e.準備好用於收集數據的工具(錄音機、錄象機、觀察量表或聽課表); f.預先與授課教師定好聽課後面談的時間和地點; g.如果是多人聽課,則要統一思想,分工明確。
  • 聽課中:收集數據並儘量避免影響課堂教學。不在上課後才進入教室,也不在下課前離開教室。
  • 聽課後:a.整理觀察數據;b.與授課教師會談;c.聽取授課教師本人對課堂的評價;d.把觀察結果告訴授課教師;e.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觀察量表和聽課表

  課堂觀察使用的觀察量表因觀察內容不同而差異很大。有資料說明,現在西方開發的課堂觀察分類系統量表多達1300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可以說是弗蘭德斯研製的師生互動觀察量表。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通過對課堂行為的觀察與記錄,建立記錄數據的矩陣,分析課堂教學的結構,行為模式和風格,進而對教學情況做出有意義的分析。它將課堂上師生的言語活動分為10個類別,分別用1~10來代表,每間隔一定時間記錄1次。這類量表客觀而且簡單明瞭,不需要觀察人員對課堂活動作出判斷,缺點是只適合受過專門培訓的研究人員使用。 在實際運用中一般要連續觀察至少15分鐘並錄音或錄像以備事後分析。得出的數據可以客觀地描述課堂教學的情境。

  然而,我國也有研究人員在分析了這一研究方法後指出,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具有強烈的結構化和定量化研究的特點,這為它在課堂分析中的運用帶來局限。在中國的課堂研究中,已經有研究人員對這一方法進行改進,指出:“以定量的結構性的分析作為研究系統結構的線索,以質的研究提供意義理解和豐富情境的細節,建立數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繫。”

  同事之間互助聽課與課堂觀察的區別之一就是同事之間互助聽課更簡單。 因為主要是為同事提供改進意見,所以聽課表被設置得比較簡單,重點觀察和評價以下六個方面:

  • 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了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學生能夠自學的,教師是否讓學生自學了?學生可以觀察發現的,教師是否提供了觀察的機會?
  • 學生參與教學的“質量”,即學生能否進行深層次的思維和情感投入。
  • 授課教師是否面向和關註全體學生。
  • 教師在教學中是否依賴教材,是否有意識地充分開發和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是否關註和聯繫社會變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
  •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否是發展性和激勵性的。

  同事之間的互助聽課和課堂觀察雖然有區別,但是歸根到底都是服務教學,是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上的學生必須變成活躍的參與者並意識到學習應較少依賴其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而更多依賴其表達和探討自己觀點的意願;教師的角色也要從講授內容轉變到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新觀點。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教學觀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