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企業信息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成長型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從“初創期”進入“成長期”後,因為業務流程日益複雜,人員逐漸增多,因此有必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來實現業務流程管理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從而帶來經營效率的倍增。由於成長型企業在業務、經營、管理上均有顯著的階段性特點,既和“初創期”的小團隊不同,又和“成熟期”的大企業有很大差異。因此成長型企業的信息化,有自身的規律和特征。瞭解這種規律和特征,才能有效的保證達成成長型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利用系統,實現業務流程管理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從而帶來經營效率的倍增。
從經營角度,可把企業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三階段。
初創期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判斷及選擇恰當的業務方向經營模式。在這一階段,企業往往使用手工流程、零散EXCEL表格、少數單機軟體(如財務軟體),而不會急於實施整體信息化。
成長期企業,指企業方向明確,正處在業務快速成長,人員不斷增加的時期。管理者一方面對外開闢市場,另一方面要應對日益複雜的內部運營流程,常常處於“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如果不實施標準化和自動化,內部管理壓力遲早會造成經營失控的危機。
成熟期企業,指企業已進入平穩經營的時期。管理者一方面繼續尋找增長點,一方面通過內部管理要效益。正常情況下,企業應已完成了基本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本階段信息化重點則轉向精益管理,解決突出問題,進一步增強業務、客戶、訂單、人力、考核、薪酬等專項流程的效率,或對不適合的老系統升級換代。
和一般意義上企業信息化的區別
不同階段的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同,因此在企業信息化上有較大的差異。具體而言,成長型企業信息化的重點,應該圍繞“業務流程標準化”來開展。這是和一般意義上企業信息化的最大區別。麥當勞企業的成功,不是因為漢堡手藝好,而是由於標準化經營。從一棵樹木,複製到一片森林,標準化是避免混亂無序的先決條件。無論是OA、ERP、CRM還是HR,都只是從廠商角度出發的一種定義和概念。從成長型企業自身角度而言,建立信息化系統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實現業務流程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從而帶來經營效率的倍增。
業務流程信息化:企業的業務流程有很多,但成長型企業應主要圍繞“主營業務流程”來實施信息化。把主營業務流程理清楚、管起來,就能實現80%以上的經營標準化和規範化,帶來經營效率的極大提升,為公司穩步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業務流程信息化是成長型企業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內控流程信息化:把內部管控流程理清楚、管起來,如請假、外勤、費用等申請審批,員工銷售日誌等工作記錄。成長型企業隨著人員逐步增加,信息化系統能有效確保管理規章制度的執行。
人力流程信息化:把人力資源流程理清楚、管起來。如入職、離職、部門、崗位、檔案等。圍繞“人員績效”為核心,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績效考核制度。
由於成長型企業的特殊發展階段,其信息化工作面臨3個難題:
(1)太複雜的系統跑不起來。
從歷史上看,企業管理軟體是從大企業、超大規模企業應用發軔的。因此市面上存在各類非常複雜的IT系統。要運行這類系統,對企業自身的實力、投入資源、對IT的掌握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企業內部建立並維持一個高水平的IT信息技術部來運營。這和成長型企業的想法有顯著差異。成長型企業並不希望使用太複雜,IT屬性太強的系統。
(2) 太固化的軟體是雞肋。
另有一些針對小商戶、營業門店、草根團隊等,完全標準固化的軟體,也很難滿足一家真正的企業的要求。因為成長型企業搞信息化,並不是需要找個地方簡單存放電子文件,而是要實現業務流程的標準化與自動化。這就要求系統必須能夠根據業務流程來定製,完全標準固化的軟體如同雞肋,即使再便宜,起不到作用就是徹底的浪費。
(3)成長型企業,希望集中精力於自身業務,不希望折騰IT。
成長型企業對於信息化的態度,是既希望利用其來增進效率,又不希望自身折騰IT。因為成長型企業需要集中精力專註自身業務。傳統“銷售軟體”的模式,針對的是自身具備很強IT能力的大型企業,把“裸軟體”賣給他們,然後企業能夠通過自己的IT部門去實施解決。這對於廣大成長型企業而言不現實,也太過笨重。
正是因為成長型企業資源有限,處於特殊的發展階段,因此更需要清晰的判斷當前管理上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將信息化的工作重點緊密圍繞“業務流程的標準化和規範化”來開展,才能避免落入“為了軟體而軟體”的陷阱,把系統作為工具,達成經營效率的倍增。
(1)理清楚:梳理流程
這裡說的理清楚,是指從信息化的角度來梳理業務流程。信息化系統是一種生產力工具,之所以做業務流程信息化,就是為了讓業務辦理更快速,差錯更少,更容易管控。因此在業務流程的操作順序、信息共用、審批環節等方面,都可能比手工紙張操作更簡化。這就要求我們從信息化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企業的現有業務流程,去掉冗餘環節,達成經營效率倍增。這個過程就是企業管理中所謂的BPR(業務流程再造),實際上就是在信息化系統的基礎上來為企業定製出最佳的作業方案。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成長型企業信息化,最好選擇一套平臺級、可定製的信息化系統,而不要去選擇那種高度固化的軟體。
(2) 管起來:標準化與規範化
梳理業務流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管理的標準化與規範化。麥當勞的成功,不是因為漢堡手藝好,而是來自於高度的經營標準化。流程標準化帶來規範化操作,規範化操作帶來自動化經營。要實現業務流程的標準化,需要企業在管理制度、崗位安排、員工培訓、系統支持等多方面配套——制度規範,人員理解,系統支持。
(3)增績效:業務流程信息化+掌門看板控全局
一方面通過業務流程信息化來確保作業標準化的執行,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系統,將流程中的數據自動彙總成管理所需的統計報表、趨勢、分佈,用量化數據來進一步改善流程作業效率。神量雲系統提供的“掌門看板”功能,可以讓成長型企業的管理者打開瀏覽器,經營情況盡在掌握之中。
選擇3個模式
(1)內部IT部模式
企業自行建立一個成熟的內部IT部門,自行架設伺服器,自行維護配置有關的硬體、軟體、網路等IT基礎設施。該模式是傳統模式,好處是完全由企業自行控制,靈活度大,如果內部IT技術能力強,可以更好的對有關係統實施二次開發。缺點是成本高,費用大,而且普通成長型企業很難招到和留住真正技術能力強的IT人員。
(2)固化小軟體模式
企業購買使用某些固化的小軟體,來加強某些崗位的業務能力。好處是固化軟體非常便宜,成本低。缺點是無法按企業真實業務流程定製,系統作用很小,最終可能引導企業得出信息化無用的錯誤結論。
(3)整體托管模式
企業選擇信息化平臺,在其基礎上按照真實業務流程來定製,同時將有關的技術維護工作,整體托管給專業公司來完成。好處是容易讓系統和業務流程相融合,對企業自身IT能力要求不高,不需要折騰IT,而且總體成本費用較低。缺點是需要選擇長期值得信任的信息化合作伙伴,存在一個信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