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文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忙文化[1]
“感覺每天好忙 ,但又發現沒做什麼事情”。“太忙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話。
“忙”就像一種流行病,席卷了全社會:起早摸黑、疲於應對、夜以繼日、馬不停蹄 ,問誰誰都忙,看誰都行色匆匆。即便是外出旅游,也是忙於走馬觀花,忙於拍照、購物。
忙文化是一種整個社會都處於一種忙碌狀態的流行文化,表現為人們為事業為生活不停奔忙和為攀比為面子亂忙的現象,是一種社會急速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狀態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上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狀態的一種表達。
在大部分人的字典里,“忙”的本意都是積極正面的。它代表了一個人的重要性,也說明一個人正在創造價值。忙了,才覺得時光珍貴;忙了,才覺得人生充實;忙了,生活才充滿希望。為那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而奔忙,即使苦一點、累一點,也自會甘之如飴,“忙並快樂著”。
生活中也有一些並不令人愉快的忙碌:別人有的也想有,為了面子和攀比,忙得亦步亦趨;什麼熱鬧都要往上湊,什麼事情都要插一腳,忙得漫無目的;做事沒有條理、不得要領,忙得心浮氣躁;無奈地被“趕鴨子上架”,忙得不甘不願。
種種低效率、低價值的“瞎忙”,失去自我的“亂忙”,很容易讓人掉入“忙、茫、盲”的惡性迴圈,不僅消耗了寶貴的時間,也疲累了自己的神經。
客觀地講,21世紀初的中國,還處於奮力追趕的階段,依然需要努力奮鬥,沒有資格過於悠閑。
就個人而言,身處一個競爭激烈、信息爆炸、物質激增的時代,如果不忙著追求,可能就意味著機會的流逝、財富的流失。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忙是不可避免的。
企業的“忙文化”[2]
在中小型民營企業,尤其處在成長期的民營企業里 ,忙成了一種較為普遍現象,甚至上升為一種文化—— “忙文化”。車間燈火通明,機聲隆隆;員工加班加點,日以繼夜;管理人員蹦上跳下,走路帶風;各種文件、通知、報告、表格,各種會議、部署、溝通、嘴角,各種檢查、監督、考核、罰款 ……在老闆眼裡看不到一個悠閑的人,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出格的,遲早會被一腳踢出大門。
“忙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有很多種 ,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導向錯誤。企業里鼓勵什麼,抑制什麼,天長日久就會蔚然成風。如果企業里的高層贊賞個人英雄主義,甚至懷揣“我花了錢雇你,你就得拼死 拼活地賣命”的思想,“忙文化”就會如春後雨筍,遍地開花。
二、流程制度不健全。“忙文化”比較嚴重的企業,操作流程和規章制度要麼沒有、要麼太多;要麼程式之間沒有很好地銜接;要麼朝令夕改,老闆想怎麼著就怎麼;要麼執行層面操作 、監督不到位...
三、職責劃分不明。很多企業根本沒有劃分各崗位的職責,有了事情,臨時安排一下。員工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幹部不知道該叫誰去做。責任心沒有了,技能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自然就不能提高。
四、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出現 “忙文化”還與人力資源管理有緊密的關聯,比如沒有先識人再用人;沒有打造一支高效的中層隊伍;不分工作的輕重緩急;沒有建立跟蹤監管的機制;沒有開展以正激勵為主的績效考核;沒有科學的內部培訓體系;員工素質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