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市場分工是指通過商品交換相聯繫的社會分工,是社會不同部門之間和各部門內部的分工。如馬克思所說,社會分工使得各生產者的產品都作為商品而存在;分工之間的聯繫以商品買賣為媒介;這種分工是以生產資料分散在不同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為前提。除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被強制地以計劃分工的形式出現外,市場分工是社會分工的一般表現。
3、風險降低;
5、促進專業化、技術創新。
市場分工對性別分工的影響[1]
市場分工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的一種制度,通過商品交換把在分工鏈條各個位置上的生產者聯繫起來,把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通過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形成一個有效率的社會激勵機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市場分工的出現,取代了性別分工成為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的主要組織形式。但它沒有也不可能消除性別分工,因為性別分工起源於人類生活的組織形式——家庭。隨著市場分工的發展,原本意義上的家庭性別分工發生重要變化:原來平等、互助合作的性別分工等級化、對立化了;但市場制度的發展又創造出新的條件使這種等級化、對立化的鴻溝逐漸得以緩解。
市場分工制度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導致性別分工異質化、等級化主要有兩個重要環節:
首先,伴隨著市場分工制度中商品、貨幣的出現,兩性分工勞動出現異質性。在原始的性別分工中,女主內,男主外。女性主要從事與人口勞動力的再生產相聯繫的勞動,男性主要從事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相聯繫的勞動。二者同為家庭經濟中自給自足的勞動。商品交換的出現,使這種同質平等的勞動分工發生了裂變。“主外”的男性勞動中用於商品交換的部分帶上社會勞動的性質。隨著貨幣的出現,主要由男性從事的為交換進行的勞動成為社會承認的勞動。而女性從事的“主內”的家務勞動則被視為私人勞動。原始的同質平等的性別分工伴隨著市場交換關係的出現,變為異質的、分等級的勞動。其次,當勞動力商品市場形成時,家庭內的性別分工逐漸演變為社會的性別分工,社會的分工行業中出現與性別相聯繫的職業與崗位。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是市場分工制度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的重要標誌。而從性別視角看,勞動力市場從一開始就是二元的。至少三個原因使兩性勞動力在群體上具有異質性:自然生理的差異造成體力上一般男性優於女性。在經驗的積累上,男性勞動力因不存在懷孕、哺乳等導致工作中斷的因素,具有比女性相對多的工作經驗。在人力資本的迴圈累積上,女性在空間上主要是從事“家庭”內的勞動,而男性則主要從事與外部交往的勞動。外出勞動使男性有更多機會接觸外部事物,從而在人力資本積累、社會關係的建立上更優於女性。如此迴圈往複,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往往成為男性的社會分工職業,而低投入、高穩定、低收入的行業往往成為女性的社會職業;領導者、管理的崗位多為男性的工作崗位,而輔助性、服務性勞動的社會分工崗位卻多留給女性。一旦這種分工成為一種意識觀念,就形成社會性別分工的路徑依賴。
可見,伴隨著市場分工、交換關係的產生與發展,產生於自然經濟時期的兩性分工是不同步、不均等地進入社會分工體系的。女性所從事的勞動相當部分並沒有進入到社會勞動分工的體系之內,並由此導致她們在社會勞動分工鏈條上的不利地位。
- ↑ 李健英.《試論市場分工制度對性別分工的影響》[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