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山東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山东大学堂)
山东大学(Sandong University)
山東大學(Sandong University)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sdu.edu.cn/ (中英文)

目錄

山東大學簡介

  山東大學是我國曆史悠久的著名大學,國內一流大學,是一所學科齊全、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教育部直屬老牌重點綜合性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之一。 

  山東大學創建於1901年,其前身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經光緒皇帝御批在濟南創辦的山東大學堂。一百多年來,這所譽滿海內外的百年名校 ,歷經山東大學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歷史發展時期,遷徙分合、春華秋實,成為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發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鎮。百餘年來, 著名文學家聞一多、老舍、梁實秋,史學家鄭鶴聲、童書業、黃雲眉,醫學專家孫鴻泉、尤家駿、張匯泉,化學家鄧從豪、朱兆良、薛群基,生物學家童第周,物理學家王淦昌、束星北,數學家潘承洞,內燃機專家丁履德,力學專家劉先志,電力工程專家薛禹勝,共和國元帥羅榮桓,國學大師季羡林,著名詩人臧克家等一大批學界泰斗、棟梁之才都曾在此執掌教鞭或蒙沐教澤。山東大學汲取齊魯文化營養,秉承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經過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的輝煌與發展,不僅奠定了“文史見長”的學術特色,出現了一批在國內外享譽甚高的人文學者,以及像《文史哲》這樣備受關註的學術陣地,而且數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績,躋身於中國著名學府的行列,成為教育部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被《大英百科全書》列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改革開放後,山東大學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學科更加齊備,規模更加擴大,成為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建設的高校。

  新世紀、新山大、新機遇、新發展。2000年7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國家教育部和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將隸屬於不同管理體制的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山東大學。原山東醫科大學創建於1911年,是直屬國家衛生部的重點醫科大學,曾為我國的醫葯衛生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原山東工業大學建立於1949年,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工科院校,是山東重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研發基地,也是山東省屬院校中唯一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的高校。三校合併組建成新山東大學,實現了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揭開了山東大學歷史發展的新篇章。山東大學的發展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重點共建山東大學協議,使山東大學跨入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深厚的歷史積澱融於創新精神的辦學理念,百年山大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山東大學確立的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校風:“求真務實,開放拓新”;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使命,擔承社會責任,致力學術繁榮,培育民族中堅,服務社會發展,探求科學真理,引領文明進步,全面實施全方位開放發展戰略、教育創新戰略人才戰略,學校充滿了活力,一片生機盎然。學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大學文化建設,先後實施了兩期文化建設工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創新活動,創造出有益於青年學生成長的許多優秀的文化品牌,初步構建起和諧校園建設體系,以人為本、充滿關愛、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正在形成。合校七年來,學校穩步而順利地實現了實質性融合,學科建設成效明顯,學位點建設大幅攀升,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各項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步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被教育部贊譽為“合校成功的範例”。

山東大學的辦學歷史

  山東大學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綜合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等學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在濟南創辦的官立山東大學堂。建校以來,山東大學隨著社會的變革,由清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個歷史階段。期間曾幾度更名,有過停辦、重建、合校、搬遷的多次變革,曾在不同時期匯納過各類大學,也曾分出過十多所高等院校。她在曲折前進的道路上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培養了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為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各項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國內外良好的聲譽。

  1901年,山東巡撫袁世凱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同時調蓬萊知縣李於鍇進行籌備。是年10月《折稿》獲准,在濟南濼源書院正式創辦了官立山東大學堂。周學熙任管理總辦(校長)。第一批招收學生300人,分專齋、正齋、備齋、分齋督課。聘請中西教習50餘人,後增至110多人,美國人赫士為總教習。課程設置除經史子集外,還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外國語等20多門。學制初為三年,後改為四年。1904年學校遷入濟南桿石橋新址,改為山東高等學堂。1911年又改稱山東高等學校。方燕年、陳恩燾、蕭應椿、陳慶和、周學淵、魏業銳、陳恩畲、李豫同、李聯璧、範之傑、黃國恩、丁維椽等先後出任校長。1912年國民政府實行全國設立大學區,各區中心城市設大學,各省設專門學校的體制,山東隸屬中心城市北京,按章大學堂應予裁撤,因為等候正科兩班結業,至1914年停辦。師生分別轉入法政、工業農業商業礦業、醫學六個專門學校,校長丁維椽繼任商業專門學校校長,校舍由法政專門學校使用。山東大學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養畢業生770人,選送去歐美和日本留學的59人。山東大學堂是山東省第一所官辦的高等學校,也是山東大學歷史的起點。

  1906年在濟南皇華館設立法政學堂,翌年再設法律學堂,時稱第一、第二法政學堂。1913年合併為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07年,山東巡撫楊士驤、吳廷斌又在濟南東關全福莊設立山東高等農業學堂,以南郊千佛山、馬鞍山北麓五千畝土地作為學堂的林場,1913年易名山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12年,留日學生葉春墀請準在濟南南關設立商業學校,隨後定名山東公立商業專門學校。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業學堂和濟南工業學堂合併,後又併入山東第一中學,於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15年,山東省設醫學講習所,1916年改名為山東省立醫學學校,校址在濟南北園白鶴莊, 1920年正式命名山東公立醫學專門學校。1920年,又將礦業傳習所擴建為山東公立礦業專門學校,校址設在濟南東關。上述六個專門學校課程均為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教師多為歐美和日本留學生,學制一般為三年,醫學四年,十餘年共畢業學生4000餘人。在山東大學的發展歷史上,這六所專門學校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1926年,奉系軍閥張宗昌督魯,下令將山東公立六個專門學校合併,在濟南建省立山東大學,由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清末狀元王壽彭任校長。設文、法、工、農、醫五個學院,計有中國哲學、國文學、法律、政治經濟、商學、機械、機織、應用化學、採礦、農學、林學、蠶學、醫學13個系,並有附屬中學。校設評議會,院設教務會,系設教授會,定期研究教學、人事、經費等問題。大學部有教師320人,其中教授200人,除專業課外,並開設選修課,學生畢業授學士學位。1928年,國民北伐軍進抵山東,奉系軍閥敗逃。日本帝國主義藉口保護僑民出兵濟南,製造了“五、三”慘案。在動亂中,學校經費無著,隨即停辦。      1924年8月私立青島大學正式創立,高恩洪自任校長。設工科和商科,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考試及格者授予學士學位。學生除本國外還有南洋華僑和北韓學生。革命活動家羅榮桓、彭明晶等系該校學生。校董事會聘請學界名流梁啟超、蔡元培、張伯苓、黃炎培等人為名譽董事。選用德國人在青島建造的俾斯麥兵營作校址。1925年直奉戰爭再起,直系軍閥失敗,高恩洪下野,學校瀕於倒閉,校董會公推山東省議長宋傳典接任校長,勉強維持。1928年北伐軍進抵山東後,奉系敗逃,學校經費逐漸斷絕停辦,學生按大學結業處理。

  1928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報告,下令在省立山東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國立山東大學。並由何思源、魏宗晉、陳雪南、趙畸、王近信、彭百川、楊亮功、楊振聲、杜光塤、傅斯年、孫學悟等11人組成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備工作。在籌備過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設在青島,取得教育部長蔣夢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奉令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除接收省立山東大學外,並將私立青島大學校產收用,籌備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4月,國民黨政府任命楊振聲為校長,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學校初設文、理、教育三個學院,分為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學系、教育行政系和鄉村教育系八個系。1932年9月,教育學院停辦,學生大部分轉入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同時增設工、農兩學院。工學院設土木工程學系和機械工程學系。農學院設於濟南,設研究、推廣兩部。不久,又將文、理兩學院合併為文理學院。學校設校務會議,由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各學院院長、各學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組成,負責議決一切重大事項。校長楊振聲思想進步,富有遠見,效法北京大學“兼容並包”、“科學民主”的辦學方針,廣聘專家學者,如聞一多、黃敬思、黃際遇、任之恭、傅鷹、沈從文、梁實秋、聞宥、游國恩、曾省、湯騰漢等著名學者均在校任教。學校發展較快,聲譽日隆,國立青島大學由此嶄露頭角。1932年行政院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任命趙太侔(趙畸)接任校長。趙太侔原為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贊同楊振聲的辦學方針。接任後增聘老舍、洪深、張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專家學者,師資陣營更為整齊,同時撙節行政費用,添購圖書、儀器,先後建成科學館、工學館、體育館、化學館、水力實驗室及實習工廠等,改善了辦學條件。此時期由於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校內人才薈萃,名流雲集,師生勤奮教學、成就蜚然,成為學界仰重的國內知名高等學府。國立山東大學實行“學年學分制”,學制四年,學生畢業授學士學位。學校先後創辦有學術刊物《科學叢刊》、《文史叢刊》、《勵學》、《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11月國立山東大學由青島遷往安徽安慶,不久再遷四川萬縣。圖書、儀器、案卷分批運出,損失嚴重。1938年春學校在萬縣複課,不久教育部下令“暫行停辦”。師生分別轉入國立中央大學,圖書、儀器、機械分別暫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保管使用。

  1946年春,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覆校,趙太侔再任校長。覆校後設文、理、工、農、醫五個學院,計有中國文學、歷史學、外國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礦物學、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農藝學、園藝學、水產水15個系,醫學院不設系,並附設一個大學先修班和高級護士學校。各學院學生修業年限為四年,其中工學院五年,醫學院六年,實行分學制和必修制、選修制。1946年10月25日舉行開學典禮。知名學者王統照、陸侃如、馮沅君、黃孝紓、丁山、趙紀彬、楊向奎、蕭滌非、丁西林、楊肇、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貽誠、王恆守、李先正、劉遵憲、朱樹屏、嚴效復、楊宗翰、鄭成坤、李士偉、沈福彭等應聘來校執教。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王哲、羅竹風、高劍秋率領軍管小組進校,對學校進行接管整頓,山東大學從此進入新的時期。

  1944年中共華中局決定,在華中黨校基礎上,創辦華中建設大學。校址設於蘇皖邊區的旰眙縣新埔,由華中局宣傳部長彭康兼任校長。設民政、財政、文藝三系和一個高幹班。1945年5月4日,正式開學。8月份,首屆學生結業,學校遷清江市。1946年初,校長彭康率領部分幹部教師和學員北上併入臨沂山東大學,華中建設大學校長由李亞農繼任,解放區知名人士賀希明、張勁夫、張茜、夏徵農、戴白韜、阿英、孫冶方、範長江、車載、朱維基、黎冰鴻、黃源、陶官雲等在校工作和執教。學校擬辦成一所正規大學,設工、農、文、醫、師範、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和預科。

  1945年8月,山東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區臨沂,創辦了山東大學(為了區別國立山東大學,稱臨沂山東大學),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長。設預科部,招收知識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華中建設大學校長彭康,率領該校師生400餘人北上,併入臨沂山東大學。師資力量得到充實,學校規模有所擴大,設立政治、經濟、教育、文藝四系,轉入以專業為主的學習,解放區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橋、李仲融、王淑明、孫克定、劉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鉞、宋之的等在校執教。

  1948年夏,中共華東局決定,以原臨沂山東大學渤海地區的部分留守人員為基礎,並集中原來的一些教師,會同華中建設大學的部分幹部教師,在濰縣組建成立華東大學,同年9月4日開學。韋愨任校長,張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長。濟南解放後,於11月遷入濟南。遷濟後成立文學、社會科學、教育三個學院和一個研究部。另設附屬中學。1949年5月,韋愨調任上海市副市長,彭康接任校長,學校向正規化大學過渡。11月,教育學院划出,後成為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交濟南市領導,改為實驗中學。195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後,學校調整為政治、文學、史地、藝術、俄文五系,轉入正規化的業務學習。1950年冬奉命遷青島,1951年在青島與山東大學合校。華中建設大學、臨沂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都是短期訓練班式的政治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國家培養了近一萬名幹部,為革命戰爭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1年3月,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合校,仍命名為山東大學。華崗任校長兼校黨委書記,童第周、陸侃如為副校長、設文、理、工、農、醫五個學院,分中國文學、歷史學、外國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礦物學、水產學、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農藝學、園藝學、病蟲害學、政治學、藝術學18個系。其中政治和藝術為兩個直屬系。學校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學改革,大力開展科學研究。1951年創辦《文史哲》雜誌和《山東大學學報》,開闢了科學園地,促進了學術爭鳴。從此山東大學又進入了學術繁榮的新階段。1952年夏,進行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山東大學根據中央教委部關於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方案,調整齣去的院系有:(一)政治系,遷至濟南,組成山東政治學校,現為中共山東省委黨校。(二)藝術系戲劇組,遷至上海,與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現為上海戲劇學院。(三)藝術系音樂、美術兩組,遷至無錫,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後為南京藝術學院。(四)工學院和土木系,和原山東工學院的土木、紡織系合併,組建成青島工學院,後又遷至武漢與有關係科合併,成立武漢測繪學院,後為武漢測繪科學大學。(五)工學院的機械、電機兩系,遷至濟南,調入原山東工學院,組建成新的山東工學院,後為山東工業大學。(六)農學院的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學三系,遷至濟南,與原山東農學院合併,組建成新的山東農學院,現為山東農業大學。(七)醫學院1956年獨立,擴建為青島醫學院。(八)理學院的地礦系遷至長春,與有關院校系科合併,組建成長春地質學院。(九)1954年教育部擬改變高等學校的佈局,指令由山東大學負責,在鄭州籌建一所新的大學,由山東大學支援師資,即現今的鄭州大學。(十)在遷校濟南時,留在青島的系科,獨立建院後,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在院系調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級組織,留有中文、歷史、外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水產八個系,增設海洋學系,建立文學歷史和海洋物理兩個研究所,成為教育部直屬的以文、理為主的綜合大學。中文、歷史兩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還接收北韓、越南、蘇聯等國的留學生,學校的影響擴及國外。1955年華崗受誣陷去職,稍後童第周調中國科學院工作。1957年外文系師生進入上海外國語學院,外文系撤銷。1958年夏晁哲甫奉調回省,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校長兼校黨委書記。

  1958年7月,山東大學歸由山東省領導,同年10月奉命遷校濟南。文科的中文、歷史兩系和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系搬遷濟南,海洋、水產和正籌建的地礦三系留在青島(後獨立為山東海洋學院,即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這期間根據科學發展和國家建設事業的需要,於1959年秋恢復了外文系,1960年重設政治系,建成原子能系和電子系,學校由遷濟時的6個系10個專業,增至政治、中文、歷史、外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原子能(後學生併入復旦大學,該系撤銷)、電子10個系。建立了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美國文學、中國古代史、微分方程(控制論)、磁學、晶體、微生物九個校屬研究室。有八個專業接受培養研究生。設有三個專業業餘大學,六個專業函授班,並招收函授研究生,在校業餘和函授生達到4000人。同時,恢復了外國留學生培養工作。學校遷濟後,從1959年開始興建新校舍,到1966年“文革”前七年,共建成文史、化學兩棟教學校,6棟學生宿舍樓,三個食堂,13棟教工宿舍樓和部分輔助用房,總面積五萬平方米。全校九個系分住兩地,校部機關和外文、物理、電子、生物四系仍住原處,稱老校;政治、中文、歷史、數學、化學五系遷新校舍,稱新校。1961年學校復歸教育部領導,學校在文史見長的優勢中,向社會科學領域開拓;在理科的揚長避短中,突出數學、磁學、晶體、微生物的六十年代新特色,為學校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66年6月全校機構癱瘓。1967年後,校內山頭林立,學校的一派組織奪權後,把校名改為“魯迅大學”,直到1970年才又恢復了山東大學校名。1970年夏,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將山東大學一分為三:政治、中文、外文、歷史四系南遷曲阜,與曲阜師範學院合併,時稱為山東大學;生物學系遷奉泰安,併入山東農學院;校部機關和數學、物理、電子、化學、光學(新建)五系留在濟南,成立山東科技大學。1974年初山東大學恢複原建制,山東科學技術大學即行撤銷。

  2000年7月,由原山東大學、原山東醫科大學(註1)、原山東工業大學(註2)合併組建新的山東大學。朱正昌任校黨委書記,展濤任校長。2002年8月,邵桂芳任校黨委書記。2005年2月,朱正昌任校黨委書記。2008年11月,徐顯明任校長。2011年10月,李守信任校黨委書記。2013年10月,張榮任校長。

山東大學的教學與科研

  山東大學校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風光旖旎的泉城濟南市,現有東校區新校、老校、西校區、南校區、軟體園校區和南新區6個校園,併在“最適宜人居”的海濱城市威海設有分校。學校總占地面積5355畝。現有42個教學學院(含分校11個院系),6所附屬醫院(含3所非隸屬附屬醫院),12所教學、實習醫院,並設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教育涵蓋了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專業18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6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253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本科專業112個,形成了完整的學歷人才培養體系。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在近4000名專任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雙聘院士24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0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泰山學者”19人;教授959人,博士生導師732人(含198名合作、兼職導師)。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平臺:國家級重點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6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推廣中心各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4個;“985工程”二期國家重點建設科技平臺和人文社科基地12個;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綜合辦學條件優良,基本設施齊全,擁有128個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近11億元,基建面積225萬平方米,圖書資料792.2萬冊和先進的數字圖書文獻庫;建立了大型儀器設備專管、開放、共用體系,使用效益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名列前茅;擁有國內一流的校園網路體系和數字化校園環境;是“山東省文明校園”、濟南市命名的“花園式庭園”。

  山東大學具有雄厚的學術科技實力。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統計,我校科技競爭力已經進入世界高校前500強,列國內高校第7位。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緊緊圍繞建設綜合性、開放性、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要求,堅持以“整體跟進、重點突破、以人為本、強化創新”為指導思想,突出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2001-2006年,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725項,其中承擔國家攻關課題54項、“863”課題96項、“973”課題63項、軍工項目56項、重大、重點基金課題13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共計565項,承擔科技開發(橫向)項目2350項;共鑒定科技成果739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3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470項。學校連續十幾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進入全國高校前十位;近年來被EI收錄論文保持在全國高校十位左右,被SCI收錄論文的引證總數也進入全國高校前十名。學校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也呈現良好勢頭,形成了山大華特上市公司和山大魯能、山大華天等40餘家高新技術科技企業,為山東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山東大學以培養中國最優秀的本科生和富有創造力的研究生為己任,致力於培養民族和社會的中堅,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國際視野、過硬的社會競爭力和創造力、個性與人格得到健全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積極拓展素質教育,大力吸引優質生源,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探索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著力進行教育創新,在全國高校首倡並大力推進“三種經歷”,即第二校園經歷、海外求學經歷、社會實踐經歷,提高了學生的競爭力,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專業和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

  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構建起以國際合作、國內大學合作、校企合作和服務山東為主體的全方位開放式發展戰略新格局,國內外交流合作空前活躍,積極構建國際合作網路,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併在國外建有7個孔子學院;引領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交換培養在內的國內高校的攜手合作與互動;我校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成立了校董會和教育基金會。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求發展,制定並實施《山東大學服務山東行動方案》,以服務平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咨詢和先進文化孕育與傳播為主要內容,圍繞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開展社會服務工作。與濟南、威海、日照、臨沂等地市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與魯能集團、將軍集團、浪潮集團、中創集團、海信集團勝利油田、濰柴動力、魯南製藥、山東高速等20餘家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學校在服務山東工作中,近三年共簽訂科技開發合同1400餘項,到位經費5億元,為製造業強省、生態省、文化強省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山東大學的文化傳統

  辦學宗旨

  “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源自1901年山東大學創辦時的《山東大學堂章程》第三章第八節:“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諸生來堂肄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庶幾所志者閎,而所成就者亦大,行之既久,非獨可與各國學堂媲美,且駸駸乎復古學校之舊矣。”這段話充分體現了山東大學的“天下觀”和“國強觀”,體現了山大人的胸襟和氣魄,體現了山東大學自創辦以來就具有的爭創世界一流水平、擔負民族復興使命的追求。110年來,山東大學正是以此為辦學理念,把學校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23]

  校風

  崇實求新

  “崇實”是山東大學一貫的追求和山大人的基本特征。山東大學是近代中國最早按章程辦學的高等學校,在創辦時就註重實際、務求實效。1901年的《山東大學堂章程》第一章第一節明確提出:“實事求是,力戒虛浮”;第一章第七節明確提出:“大學堂首貴崇實”。     “求新”出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就是要與時俱進,發展社會文明,引領時代潮流,從而體現大學的本質特征。

  “崇實求新”作為校風,集中體現了山大人“朴實、扎實、務實”等品格和不斷追求創新的風貌。

  校訓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參考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此處的“學”,不僅僅是指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醜》:“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體現了孟子所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是以永不滿足的執著精神激勵廣大師生在學術和人生的歷程中勇於登攀,不斷追求文化知識、技術能力、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學無止境,氣有浩然”較之於此前所使用的“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更加體現了價值取向,更加符合音韻平仄的要求,更加琅琅上口。

  校歌

  東臨黃海,南望泰山,

  這裡是我們追求真理的樂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薪火傳,學子要與前賢比肩。

  為天下儲人才,放眼五洲;

  為國家圖富強,求索萬年。

  志向遠大,氣養浩然;

  學無止境,不畏登攀。

  奮鬥啊,奮鬥啊,為了中華民族崛起;

  奮鬥啊,奮鬥啊,為了人類美好明天。

  我們是崇實與求新的朝氣勃發的青年!

  山大紅

  “山大紅”色值為:C26、M100、Y100、K28,色彩元素取自孔廟紅磚色調,穩重、敦厚、大氣,體現了山東大學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承最有代表性大學”的文化特色。

山東大學的未來與發展

  滄桑砥礪百餘年,激情涌動譜華篇。目前,山東大學已進入“十一五”重要發展時期。學校將圍繞建設國內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長遠目標,努力實現學校學術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建設研究型大學。再經過更長一段時間的建設,到建校120周年之際,把山東大學建設成為我國特別是華東地區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高新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綜合性、開放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成為海內外學人治學與成才的理想殿堂。    

  山東大學願誠攬天下英才,廣交各界摯友,攜手共創教育偉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力量!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山東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