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大連港位居西北太平洋的中樞,是正在興起的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是該區域進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門戶。港口港闊水深,不淤不凍。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是轉運遠東、南亞、北美、歐洲貨物最便捷的港口。港口自由水域346平方公裡,陸地面積10餘平方公裡;現有港內鐵路專用線150餘公裡、倉庫30餘萬平方米、貨物堆場180萬平方米、各類裝卸機械千餘台;擁有集裝箱、原油、成品油、糧食、煤炭、散礦、化工產品,客貨滾裝等80來個現代化專業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40多個。
大連港老港區位於大連市中心,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可從事原油、成品油、礦石、原煤、原木、糧油、鋼材、客運、貨運、集裝箱、機器設備等的中轉和運輸。
大窯灣港是中國四大深水港灣之一,海岸線全長近30公裡,距大連市中心38公裡,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集裝箱運輸中轉基地,是具備停靠大型船舶條件的深水港,同時又擁有多個小泊位,功能多,效率高,未來將成為我國北方主要的集裝箱海運集散中心和國際深水中轉港。
鯰魚灣港距大連開發區約12公裡,始建於1974年,是我國第一座10萬噸級原油碼頭,也是當時國內最大規模、最深泊位的深水油港,經過35年的建設,目前鯰魚灣擁有我國最大的3O萬噸級原油碼頭和國家原油儲備庫,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油港。
大連灣港距大連市中心25公裡的大連灣鎮,擴建前為東北最大的漁港,2003年進行港口改造,規劃為大連港老港區功能轉移的重要承接港。
大連港口區面積約18平方公裡,擁有84個現代化專業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54個,航道最深負17.5米,最寬300米,最長2500米,共有防波堤9座,總長7000米。近幾年,大連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巨大,新增港口通過能力近1.1億噸,新增3O萬噸級原油碼頭和30萬噸級礦石碼頭等大型專業深水碼頭,可接卸VLCC超大型油輪、停靠5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隨著大連港口佈局的調整,大連的核心港口區逐步向”島二灣”(大孤山半島、大連灣、鯰魚灣、大窯灣)轉移,港口陸域面積增至80平方公裡,水域面積增至420平方公裡,泊位總數增至149個,萬噸級以上專業泊位增至72個[1]。
大連港的發展優勢[2]
(1)地理位置優勢。大連地處環渤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和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南面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面和東北平原相互依偎,是中國北方非常重要的金融、貿易、旅游城市,也是我國東北地區與國內外連接的重要海上通道和主要樞紐。此外,大連港也是中國糧食、木材、鋼鐵、原油等原材料和能源的南北通道,顯然現在的大連港已經成為了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外貿口岸和物流平臺。
(2)港口自然條件優勢。地處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港,擁有著資源豐富的海岸線,優良的地質條件,港闊水深,冬季不凍,萬噸貨輪暢通無阻。346平方千米的港口自由海域,l0餘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150餘千米的港內鐵路專用線都是大連港發展港口物流的有利依靠。此外,大連港內部倉庫、貨物堆場以及各類裝卸機數量充足,現代化的專業泊位更是高達8O多個。由此可見,大連港發展港口物流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
(3)交通優勢明顯。大連港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東瀕黃海,西鄰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運輸網路發達,具備發展現代國際物流突出優勢。
公路方面大連經由沈大高速公路,貫通東北,通往華北,12小時可達到東北主要的大、中型城市,通過城際高速公路在1-2小時內可達大連周邊衛星城市。鐵路方面大連港海鐵聯運出色,可通過港區、園路專線直接進入東北鐵路網。貫通著全國的六大鐵路幹線,貨物可經過轉口運往歐洲,是歐亞大陸橋的主要通道之一,目前由大連到哈爾濱、沈陽、長春、延吉等內陸港的保稅班列已經開通。水路方面丹東、錦州、營口港分佈兩翼,在地理位置和港口功能上,成為大連港的喂給港、中轉港,樞紐港的地位不可替代。這些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為大連港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大連港的歷史分期[3]
1.古代天然港口(遠古至1840年)
距今約7000年,大連地區出現原始港口雛形。從岸邊採貝、垂釣到海中捕撈,是大連原始港口逐漸形成的過程。距今約4000年,大連與山東半島海上航線相當成熟,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活動頻仍。距今約3000年青銅時代,大連交通海外,成為中國稻作、青銅等技術文化東傳北韓、日本的口岸。海上航路的產生,標志著大連已成為通航港口。從維持生計的沿岸捕撈到豐富生活的跨海交流,是大連原始港口發展過程中劃時代的進步。
2.近代軍港(1840—1898年)
大連海防緣起倭禍。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定旅順水軍巡海制度,萬曆三十年(1602年)於旅順港、黃骨島堡正式設置水軍。清康熙年間,旅順水師營建成並出海巡哨。巡哨範圍西北至興城菊花島,南至廟島群島隍城島,東至鴨綠江口。旅順水師營從兵制、設備、巡查、訓練、操驗諸方面都有定製,初具近代軍港形態。
3.現代商港(1899年—)
沙俄租借時期(1899—1905年)。1898年沙俄以《旅大租地條約》及《續約》,獲取了大連港口和東北鐵路等權益。同年6月3 R確定大連灣西南岸青泥窪一帶為商港港址。關於港口和城市名稱,不用“大連灣”,命名“達里尼”。1899年8月11日,俄皇尼古拉發佈設立自由港達里尼(大連)敕令,標誌大連開港並實行自由港製度。同年 9月28日商港開工興建,至1903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由一碼頭、二碼頭和甲碼頭組成港區,具備船舶停靠、貨物裝卸、旅客上下和水陸聯運功能。
日本統治時期(1905—1945年)。1904年日本占領大 連港。1906年開放大連港與各國通商,實行自由港製度。1907年大連港由日本滿鐵經營,設大連埠頭事務所經營碼 頭業務,築港事務所經營港口建設,福呂公司承攬裝卸 作業。至1942年建成項目主要有:寺兒溝碼頭、大連碼頭 (大港區)、甘井子碼頭、黑嘴子碼頭及香爐礁碼頭一部 分。港口年綜合通過能力達1330萬t。1934年貨物吞吐量 超過1000萬t。1943年大連港經營範圍擴大到鐵路,經營 大石橋以南幹線、支線,營業里程437km。
蘇聯代管時期(1945—1950年)。根據1945年8月l4 日中蘇關於大連、旅順口和中國長春鐵路協定,蘇聯無償租用大連商港、進出口貨物免稅、使用旅順軍港、經營東北鐵路等。1945年8月23日蘇聯接管大連港,新設大連中 蘇自由港。蘇聯代管大連港,是大連港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名義上為自由港,實際上由蘇軍控制,並未完全對外開放。
中國自行管理時期(1951至今)。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通過廢除舊約章,簽署新條約和協定,解決了大連港、旅順港、東北鐵路和蘇聯駐軍等歷史遺留問題。據1950年12月31日中蘇聯合會議事錄,自1951年1月1日起蘇聯將大連港移交中國,同年2月1日在大連港舉行交接儀式,蘇方代表維科夫、中方代表毛達恂分別在交接書上簽字。移交大連港陸域面積8.07km2,水域面積85.3km2。同日,毛達恂就任大連港第一任中國港長、開始了大連港的歷史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