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課程開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培訓課程開發[1]
培訓課程開發就是培訓開發師依據培訓計劃書的培訓目標、課程大綱以及學員的狀況分析,選擇和組織課程的內容。課程開發的成果主要包括:培訓師手冊、學員手冊、練習及案例手冊、測試題庫、演示稿等材料。培訓課程開發是培訓師的核心能力。能否開發出滿足培訓對象需求、具有一定理論深度、課堂教學效果良好的培訓課程是衡量一個培訓l師水平的重要標誌。而擁有一批具備培訓課程開發能力的優秀培訓師,又是企業培訓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課程開發時,要充分考慮培訓需求,受訓者興趣、動機、學習風格等方面的種種因素,應對參訓者的學習方式進行開發,這就等於把握住了培訓最本質最有決定性的一個方面,這也恰恰是培訓課程開發的精髓所在。
培訓課程開發模型有ISD模型、HPT模型、CBET模型、ADDIE模型和DACUM模型。
培訓課程開發的步驟[1]
1.需求分析
準備進行培訓課程開發之初,必須對受培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需求調研。調研可以分為以下四部分:瞭解企業、瞭解項目、瞭解學員、瞭解資源。
2.課程目標
培訓課程必須有明確清晰的課程目標,這是培訓師制定詳實的課程開發與講授計劃的依據。它可以幫助學員確認培訓效果,也可以幫助講師和學員對培訓過程做出客觀評價。
建立培訓目標的要點是:
緊貼需求=目標要緊緊圍繞培訓目的而設。
目標適度=目標是學員學習後要達到的標準,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客觀描述,不要過高。
表達準確=課程目標的語言敘述要專業、準確、到位,避免產生歧義。
簡化目標=目標不要太多,儘量簡化。
目標定量=對於技能類課程要將希望獲得的技能轉化為目標,並儘量用定量的語言敘述,以便可以評估個人和企業應做到何種程度。
3.內容設計
培訓課程內容設計的目的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將課程內容進行組織與合理安排,形成獨立的課程,並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對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課程設計時重點要從客戶的需求、項目的安排、形式的需要、資源的情況幾個方面考慮,特別要註意課程為培訓項目的總體目標服務。
4.方法設計
培訓課程採用何種教學手段與方法,課程的時間規劃,以及課前課後的準備、練習與考核等,都是在做課程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內容。
選取培訓方法時要特別關註傳授知識的效率、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度、學員的參與程度、學員解決現場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程度;關註提高學員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選教法要重實效。
5.課程設計要點
課程開發與設計要以有組織的學科內容作為課程設計的資源依據;以學習者作為課程設計的資源依據;以社會為課程設計的資源依據。課程設計要豐富、生動、具體,使學員願意接受。
總之,開發一門培訓課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必須牢牢掌握以下幾個要點:觀點與原理的確定——精煉、準確;關鍵與重點的把握——突出、得當;框架與結構的搭建——簡潔、邏輯性強;素材的搜集與運用——豐富、新穎;時間的分配與安排——合理、鬆緊有度;課件的設計與製作——專業、精良:教具的準備與演練——細緻、周到。
培訓課程開發方法[2]
獲得知識技能的方法布魯納教學原則即布魯納四原則,對學員獲得知識與技能有重大幫助。它為評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提供了一個標準,如圖1所示。
圖1 布魯納四原則
1.動機原則
人的學習是主動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重視已有經驗在學習中的作用,學員總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輸入的新信息進行組織和重新組織。
(2)重視學習的內在動機與發展學員的思維,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激發學員的內在動機,喚起其積極性,使理性和非理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促成學員整體協調發展。
受訓學員的內部動機包括激發、維持和指向三個層面,具體內容如圖2所示。
圖2 內部動機三層面
2.結構原則
結構原則是指要選擇適當的、適合學員認知結構的方式。任何學科知識都是具有結構的,這種結構反映了事物之間的聯繫或規律。
3.序列原則
序列原則是指要按最佳程式呈現課程內容。培訓教材的序列直接影響學員掌握知識的成熟程度。
在任何特定條件下,最佳的序列都是根據多種因素而定的。這些因素包括學員的學習能力、學員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員探索活動的特點。因此在設計教材和進行授課時,課程設計者或講師要根據學員過去的學習水平、發展階段、材料的性質和學員的個人差異來確定最理想的序列。
遵循序列原則對於課程設計者開發合理有效的培訓課程、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的次序、保證學員對培訓內容的吸收,從而確保良好的培訓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強化原則
強化原則又稱反饋原則,指的是要讓學員適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強化原則是課程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積極評價方式。落實強化原則,是要通過提供有關的授課信息,瞭解授課效果,發現問題及時矯正。
在授課過程中實施強化原則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強化原則的內容
獲取學習經驗的方法
人類主要通過自身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個途徑來獲得知識。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把人類學習的經驗依據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3類10個層次,如圖4所示。
圖4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1.“做”的經驗(塔的底部)
這一類經驗指的是自己親自做的活動。它位於“經驗之塔”的塔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有目的的直接經驗。“經驗之塔”的底層是直接經驗,是直接與真實事物本身接觸的經驗,是最豐富的具體經驗。
(2)設計的經驗。即真實的改編、設計有助於人們更容易理解真實情況。如製作模型,可以產生比用實物教學更好的效果。
(3)參與活動(表演、做游戲)。通過表演、做游戲感受那些在正常情形下無法獲得的感情上和觀念上的體驗。
2.觀察的經驗(塔的中部)
觀察的經驗在心理學上也可以稱為摸象直觀,是通過觀察事物和載有事物信息的媒體間接獲得事物的信息,主要包括表1所示的五個方面的信息。
信息類別 | 信息說明 |
觀摩、示範 | 通過看別人怎麼做,使學員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以後學員就可以動手模仿去做 |
見習、旅游 | 可以看到真實事物和各種景象 |
參觀展覽 | 通過觀察瞭解進行學習 |
電影、電視 | 屏幕上的事物是實際的事物的代表,而不是事物本身。通過看電視,得到的是替代的經驗 |
廣播、錄音、 照片、幻燈 | 廣播、錄音、照片和幻燈介於“做”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之間,既能為學員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記憶,又便於解說或進行培訓的提示和總結,從而加強學員的認識 |
3.抽象的經驗(塔尖)
抽象的經驗在心理學上也可以稱為語言直觀,是指通過抽象符號的媒體去獲得事物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視覺符號:指的是表達一定含義的圖形、模擬圖形等抽象符號。
(2)語言符號:一般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是一種純粹的抽象。
戴爾之所以提出“經驗之塔”理論,是讓人們認識人類認知途徑,根據人類的這種“從簡單到複雜,從形象到抽象,形象和抽象相結合的認知規律”,選擇合理的學習方式,使自身的認知過程符合這一認知規律,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教學中所採用的媒體越是多樣化,所形成的概念就越豐富、越牢固。網路的出現、各種視聽輔助教具的利用,使塔的中部的主觀性得以增強,並更容易轉向塔的兩端即抽象概念化和具體實際化。在培訓活動中,白板、寫字板、投影儀、錄音帶、幻燈片、電影剪輯材料、音樂等多媒體的使用,正是遵循了戴爾所提出的“媒體越多元化,所形成的概念就越牢固”的原理和指導思想。
培訓課程開發風格把握[2]
學習風格是課程培訓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對學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分析不正確,而使用了不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可能導致學員對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好。因此在設計課程時,一定要考慮學員的學習風格。
在培訓課程的開發中,科爾伯的學習風格理論備受推崇。科爾伯學習風格理論主要是將人的認知過程的兩個維度劃分成四種不同的學習風格。
1.兩個維度
兩個維度指的是學員如何感知信息和學員是怎麼學習的,具體內容如圖5所示。
圖5 人類認知過程的兩個維度
2.四種學習方式
任何一種感知方式和處理方式相互組合,可以組成四種類型:抽象的感知者/反思型的處理者;抽象的感知者/積極型的處理者;具體的感知者/積極型的處理者;具體的感知者/反思型的處理者。這四種類型構成了科爾伯的學習風格理論,如圖6所示。
圖6 科爾伯學習風格類型積極型
(1)實用者。善於做決定、解決問題;弱於集中精力、體驗與評估思想。適合的培訓方式為同伴之間的互動與反饋,提供技能、技巧活動等。
(2)行動者。善於完成計劃、領導和冒險;弱於不現實,只重目的。適合的培訓方式包括技巧技能的訓練、親自解決問題、小組討論、同伴的互動與反饋等。
(3)體驗者。學習態度好,長於想象及解決腦筋急轉彎問題;弱於發現機會、提出行動方案。適合的培訓方式包含大量反饋時間的課程講授、引導、提供專業指導、用外部的客觀標準來判斷學員自身的績效等。
(4)理論者。長於制訂計劃、創建模型和理論;弱於從經驗中學習,不能看到更廣闊的前景。適合的培訓方式包括案例分析、理論研討、獨自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