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載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城市承載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
目錄 |
城市承載力是指一定範圍內,特定目標、特定時期城市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人口及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正面臨著資源、人口、經濟、生態環境等問題。城市是人口分佈、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集中區域,是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及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城市綜合承載力對城市發展的約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註。城市可持續發展如何與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協調,不僅關係到城市未來自身的命運,也關係到其周邊地區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研究城市承載力顯得十分重要,現在城市承載力研究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廣泛關註。城市承載力是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和自然、生態資源等要素支撐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的能力。城市的發展必須具備良好的區位條件,離不開資源,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支撐。當前,我市正處於城市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為順應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城市迅速擴展;另一方面,為彌補歷史欠賬,需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興建眾多的城市基礎設施來滿足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的需求,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愈顯突出。
城市承載力是指城市基礎設施和配置服務設施的供給能力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儘管城市屬於一種優勢區域,但其所能達到的聚集規模總有一定的限度,即經濟的聚集要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容量相適應,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城市規模大會使其基礎設施、產業服務、市場運用和環境容量等方向壓力增大,摩擦增多,導致外部不經濟;聚集不夠,又會降低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生產成本,給城市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帶來負面影響。
城市承載力包括城市資源承載力、城市環境承載力和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它們構成了城市綜合承載力的主要部分,起著決定性作用。城市資源承載力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承載力,還包括經濟資源承載力和社會資源承載力。
城市承載力主要包括“要素系統承載力”和“城市綜合承載力”兩個方面。
- 要素承載力
要素承載力具有“閾值”的含義,即如果超越該閾值將導致環境嚴重甚至不可逆轉的破壞,進而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表現出城市發展中的要素短板。五項主要的要素是指與城市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土地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交通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等。
- 綜合承載力
城市綜合承載力是指城市在不產生任何破壞時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即城市的資源享賦、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對城市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城市綜合承載力是一個具有“能力”內涵的概念。
-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由於城市資源的有限性、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我國必須從傳統的資本拉動型、資源消耗型、管理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中走出來,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發展迴圈經濟,保護生態環境,落實節能減排工作,優化能源結構,開發可再生能源,註重城市建設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有機統一,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 切實做好城市規劃工作
註重城市的協調發展在做城市規劃時,根據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基礎等客觀條件,根據城市資源承載力和環境生態承載力來合理確定各地城市發展規模、發展目標和發展可能。從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合理、有序地配置空間資源,發揮城市聚集效益和輻射效益,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城鄉區域統一規劃,統籌發展,註重優化整合城市群,全面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同時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統籌發展的關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空間分佈形態演變,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別要註重公共交通的建設,提高交通效率,加強地下管網設施和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加大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 加強城市減災防災
環境污染、工業事故等人為因素和地震、天災等自然災害會影響到城市安全和城市的正常運行。提高城市公共危機決策的管理質量及綜合能力,準備好減災抗災及實施救援的空間,建立健全各類預警、預報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抵禦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