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名義價格粘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名义价格粘性论)

目錄

名義價格粘性概述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包括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貨幣供給作用於總需求,第二個環節是總需求作用於產出。在第二個環節中,需求的變化能否引起產出的調整取決於名義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強弱。名義粘性包括工資粘性價格粘性,而價格粘性又分為名義價格粘性和實際價格粘性

名義價格粘性論的內容

  名義價格粘性論包括:

  1、菜單成本論

  菜單成本論又稱有成本的價格調整理論。該理論是通過調整價格的實際成本或風險成本來說明價格粘性。早期菜單成本論從格調整的實際成本出發解釋價格粘性和經濟周期。菜單成本論的代表性理論為:菜單成本經濟周期論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等。

  2、交錯調整價格論

  交錯調整價格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通常採用交錯而不是同步方式調整價格。

名義價格粘性的經驗分析

  需求能夠作用於供給的原因是,在總需求衝擊之後名義價格不能迅速調整至新的市場水平。不管總需求變動的方式如何,產生真實產量波動的必要條件不是工資粘性,而是價格粘性。因此,我們只探討中國的名義價格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強弱。儘管不完全競爭市場是名義價格粘性產生的前提條件,但無論是發達市場經濟還是不成熟市場經濟,都會存在因商品市場的不完全性而導致的粘性,故僅僅從市場的不完全性無法看到中國的名義價格粘性的特殊性。中國商品市場不僅是不完全競爭的,而且具有一些特質,所以名義價格粘性很強,並且成因很特別。

  1、名義工資粘性引致的名義價格粘性

  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較強、較普遍的名義工資粘性。它有助於解釋產品市場的名義價格粘性。這是因為企業給產品定價時基本上是採用成本加成定價法。儘管成本包括勞動力工資、原材料成本、折舊、運輸成本等,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勞動力工資。因而,企業產品的定價公式可表示為:

               \mathbf{P=W(1+u)}

  P是產品價格,W是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收入,u是利潤加成。

  根據以上公式,如果勞動力市場工資影響產品市場的價格,那麼價格變化曲線與工資變化曲線的走勢一致;如果工資不影響價格,那麼此二者變化率的曲線形狀沒有任何關係。既然工資的變化可以解釋物價的變化,而且名義工資具有粘性,那麼名義價格也具有粘性。

  2、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批發市場的價格粘性

  在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品批發市場上,廠商為了保證產品適銷、減少庫存、降低成本,避免盲目生產,一般根據訂單組織生產。訂單中往往註明數量、價格、預付金和違約責任。 買賣雙方到期按訂單價格進行付款和交貨。訂單就是一分合同,價格一旦確定,在合同期內不能隨意變更,於是造成名義價格粘性。因此,當期價格的變化並非是對當期市場供求的反應,而是供求雙方根據上期市場狀況博弈的結果,是對上期的反應。這種價格的滯後變動正是粘性的一種表現。不僅如此,各種合同的確立和期限還是交錯的。

  各種產品的生產性質和企業的生產進度決定著交貨期,即合同期限;有的產品如農產品生產周期為一年,合同期限一般也是一年;工業品的合同期限差別較大,有半個月、幾個月、一年各不相同;勞務合同的期限較長,大型工程一般是幾年,甚至十年。合同期限的差異導致合同訂立時間不能同步,從而形成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品批發市場的交錯合同。如果合同是交錯的,那麼在衝擊面前,與現有合同同時重新談判以適應新信息的情形相比,名義價格將表現更大的惰性。

  3、消費品零售市場的價格粘性

  根據價格判斷質量導致名義價格粘性。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商品的價格具有兩種效應,一種是對消費者而言的選擇效應,另一種是對廠商而言的激勵效應。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購買商品時,力爭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但由於搜尋成本和學習成本的存在,消費者無法清楚地掌握商品質量及價格的全部信息。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他們是非專家購買,對商品的性能、品質、質地、規格知之甚少,更不用說是對一些使用時間長、需要維修和生產複雜的商品以及資本品的質量。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向消費者傳遞商品質量的信息,其中一種比較理想的且被眾多企業廣泛運用的就是“優價高質”策略。對一些名牌企業尤為如此。該策略的精髓是產品質量和價格相匹配:高價優質,低價低質。在信息不完全時,消費者不能較全面地判斷商品質量,但可以依據價格的高低加以識別,這種信念使得商品價格具有選擇效應。價格的調整容易影響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評判,因而價格具有向下的剛性。同樣也是基於這種信念,廠商會有一種動力去生產高質量商品,以維護自己的銷售聲譽,這便是商品價格具有的激勵效應。由於存在著商品價格的激勵效應,廠商降低商品價格會被消費者理解為商品質量的下降,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會因此減少而不是增加。所以廠商總是願意採取一種高質高價的做法。

  4、壟斷競爭市場的價格粘性

  壟斷競爭企業的加成定價方程表明,邊際成本對產量變動的低敏感性和順周期的需求彈性有助於形成價格粘性。利潤最大化要求在企業選擇的產量水平上邊際收益(MR)等於邊際成本(MC)。邊際收益可用下式表示:

          \mathbf{MR = P + P (1/E_d )}

  其中P是價格,Ed是需求價格彈性。因而利潤最大化要求:

          \mathbf{P + P (1/E_d ) = MC}

  這個關係為定價提供了簡單法則。等式左邊的( P – MC ) / P為在邊際成本上的加價占價格的百分比,該關係說明它應等於需求彈性倒數的相反數。上式也可以重新整理一下,將價格表示為對邊際成本的加成。加成方程為:

          \mathbf{P = MC \times [1/(1+ 1/E_d )]}

  式中括弧內的項表示加成,其大小隨需求價格彈性反向變化。該式表明,價格P的變動取決於邊際成本MC和需求價格彈性Ed 。當邊際成本不隨產量而變動且需求價格彈性具有順周期的特性時,價格就難以調整,具有粘性。羅默對此問題的實質總結如下:“因此如果古典的兩分法失效的話,那必然是由於隨著需求驅動的產量的收縮,邊際成本不能迅速下降,或邊際收益不能迅速下降,或二者的某種結合”。需求彈性的周期性敏感程度越大,邊際成本周期性敏感程度越小,價格粘性就越大。

  5、政府管制價格粘性

  所謂政府管制價格就是價格的決定和調整不是通過市場而是由政府來決定。由於政府管制的價格不會也不能及時地隨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而變化,於是這些價格就出現了粘性。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管制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存在自然壟斷產業。對於非自然壟斷產業,隨著企業規模擴大,產品的平均成本呈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可是自然壟斷產業很特別,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其產品平均成本持續下降,在一定的市場範圍內一直不上升。由於自然壟斷產業具有成本持續下降的特點,生產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因此,從社會利益的角度考慮,這種產業只能由一家企業壟斷全部生產,社會需要多少,該企業就生產多少,以便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一般認為電力、煤氣、自來水、郵電通訊等都是自然壟斷產業。但是,在這些自然壟斷產業中,如果允許企業自由定價和調價,則完全壟斷企業就可能憑藉其壟斷地位制定並維持壟斷價格,同時降低服務質量。結果,壟斷者獲得壟斷利潤,但資源配置效率則因此而下降,消費者利益也受到損害。

  因此,既要獲取規模經濟又要反對壟斷,政府就必須對自然壟斷產業進行直接管制,以規範壟斷企業的市場行為,達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的目的。直接管制的內容之一就是對自然壟斷產業的價格水平進行管制,由政府決定和調整價格。另外,在非常時期,如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衰退以及戰爭時期,政府出於維護國家和公眾的利益,將不得不對一些商品實行臨時性的價格管制,這是特殊情況。政府對自然壟斷和特殊時期的價格管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府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擴大管制的範圍、延長時間、加大力度,造成價格的較大扭曲。由於政府對價格的管制,從計劃價格雙軌制價格再到單一市場價格的轉變緩慢,以至於在某些部門、行業、產品依然存在指令價格、指導價格與市場價格並存的現象。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名義價格粘性"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