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華中科技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华大)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華中科技大學網站網址:http://www.hust.edu.cn/ (中英文)

目錄

華中科技大學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簡稱華科,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校園總面積7000多畝。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涵蓋理、工、醫、文、管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學府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高校,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21世紀學術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七校聯合辦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成員,是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建醫學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擁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大科學中心的四所大學之一,是與清華大學一同被美國製造工程師協會(SME)授予“大學領先獎”的兩所中國大學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學科齊全,結構合理,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歷史學、農學等11大門類。設有本科專業78個,碩士點 248個,博士點17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2個。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 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6個。

  華中科技大學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水平居全國重點大學前列。擁有中國教育與科研電腦網(CERNET)華中地區網路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武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及大量裝備先進的教學、科研用現代化實驗室。學術交流中心、體育場館、游泳池、學生活動中心、服務中心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是全國高校的一面旗幟,多次受到上級領導表揚。八所學生食堂全部被評為湖北省高校"標準化食堂"。擁有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圖書館三座,館藏圖書368萬冊。華中科技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以兩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為中堅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近13000人(其中,附屬醫院職工5000餘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導師610人,教授1016人,副教授1348人。在校學生(含成教生、網路生)60000餘人,其中本科生 36000餘人,研究生20044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560人。

  華中科技大學堅持以人為本、從嚴治校、嚴活結合的方針,校園學術空氣濃厚,學風、校風良好。學校十分重視本科教學工作,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目標,積極推進教學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重視對拔尖人才的培養,實行特優生導師制、主輔修制、雙學士學位制及本科、碩士貫通培養等措施。註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學校大力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建立了為國內高校矚目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近20萬高級科技人才。近年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名列全國重點高校前茅。

華中科技大學的校史沿革

華中工學院

华中科技大学
放大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原直屬國家教育部,前身為原高等教育部於1952年籌建的華中工學院。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劃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發文,正式成立三院聯合建校規劃委員會,武漢大學查謙教授任主任委員。

  195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併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繫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繫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同時,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同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國務院任命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併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併入華中工學院。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後設立了激光技術、電腦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華中理工大學

华中理工大学
放大
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數達到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導師111人,7個博後流動站,碩士學位點76個。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1996年2月,首批獲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二期公佈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再次公佈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製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後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

同濟醫科大學

同济医科大学
放大
同濟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到上海,建立“德醫公會”。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同濟醫工學堂”。1917年4月23日起,直屬教育部領導。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學院和工學院。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1937年,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武漢大學醫學院併入,命名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等之後,土木建築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後於1981年得以復建。

  1997年,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學校。

合併發展

  2000年5月26日,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武漢科技職工大學)併入華中理工大學,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的辦學規模

院系設置

华中科技大学操场
放大
華中科技大學操場

  截至2014年4月,學校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大學科門類設有44個院系,於95個本科專業招生。

精品專業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华中科技大学平面图
放大
華中科技大學平面圖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風景園林學、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設計學。

  博士後流動站:

  哲學、理論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生物學、生態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該校擁有專任教師3120餘人,其中有教授931人,副教授1282人,博士生導師1178人。其中,擁有院士25人(雙聘1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5人;獲批有1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省級“教學名師”7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講座教授32人 ,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9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973計劃”首席項目21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80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4人。其中,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學術名師有:教育家朱九思、楊叔子;經濟學家張培剛;哲學家塗又光、鄧曉芒;高等教育專家劉獻君;中青年法學家易繼明;社會學專家賀雪峰、吳毅;新聞傳播學專家吳廷俊、張昆。

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4月,華中科技大學建有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擁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及一批省部級研究基地;有國際合作科研基地25個,國際科研中心一個。

學術成果

  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項,列全國高校第一;2011年獲4項,列全國高校第五。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全年科研到賬經費17.38億元;獲國家科技獎5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565項,總經費達3.51億元,其中重點項目6項,創歷史新高;重大專項新增立項課題26項,到賬經費近2億元。

華中科技大學的合作交流

  華中科技大學為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清潔煤技術產學研聯盟中方牽頭單位,還建有中國和歐盟共同發起建設的“中歐清潔可再生能源學院”。學校每年有約300批、1500餘人次的國(境)外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合作科研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華中科技大學的校園文化

  校徽

  華中科技大學校徽為該校機械學院工業設計系李春富教授設計,校徽由藍色、紅色和灰色組成。藍色是該校的基準色調,代表素雅和純潔,寓意著天、海一般廣闊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聽各種文化的聲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紅色是熱火般的顏色,積極熱情,寓意對學習的熱情,積極開拓進取,不斷求實創新。

  校訓

  華中科技大學校訓為“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語出《禮·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見《禮·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厚學”意為崇尚知識,學問淵博。

  “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包含“求實”的意義但不拘於“求實”,在實中求學問。“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華中科技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Hijin (討論 | 貢獻) 在 2008年8月27日 15:25 發表

我的最愛,華工!! 永遠支持你!

回複評論
222.221.252.* 在 2008年10月10日 16:09 發表

我也是華科人,永遠為光明的理想而奮鬥!!

回複評論
58.48.91.* 在 2009年2月15日 14:07 發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科大,是我們理想的學校

回複評論
203.73.6.* 在 2009年6月11日 16:09 發表

先射箭再畫靶心!教學怎麼精進??

回複評論
203.73.6.* 在 2009年6月11日 16:23 發表

2003年後全國高校評比年年落後?校領導的變化似乎配合不來學校的計畫?喜歡先射箭再畫鏢靶心!外行領導內行少做為!苦了教師!苦了學生?試問校領導教師.學生還要苦多久???可惜喔可惜???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