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心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村空心化(Rural Hollowing)
目錄 |
農村空心化是指包含人口、土地、產業和基礎設施等,出現不同程度的虛化、弱化或“異化”的現象,是城鄉二元結構下高速城鎮化對農村的影響表徵。
關於農村空心化的含義,許多學者的認識是指農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分佈;同時由於城鄉二元體制和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的不合理,導致村莊外延的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的急劇荒蕪,形成了村莊空間形態上空心分佈狀況。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結果。九十年代初以來,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日趨活躍,並逐漸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農村空心化是農村中有知識、有頭腦、有體力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分佈,同時由於城鄉二元體制和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的不合理,導致村莊外延的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的急劇荒蕪,形成了村莊空間形態上空心分佈的狀況。近年來,農村空心化問題跟前幾年熱炒的新生代農民工一樣成了熱點與熱詞,這既有對我國農村未來狀況的擔憂,也有對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的渴望,更有對未來社會轉型的謀劃與思考。農村空心化導致了農村“三留人口”比例過大、務農農民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耕地拋荒、宅基地廢棄等問題。其所產生的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種地”的困惑,二是村莊處於半荒棄狀態。
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轉移戶留守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勞動力土地經營面積的增大,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勞動量和強度。從調查的結果看出即轉移戶要耕種的地是無轉移家庭勞動力的2倍多。這使他們一年疲於田間勞作,加上照顧家裡老小,無暇顧及知識提高,觀念更新和技能的訓練。因而在農業生產上,投入的勞動力和技術質量不高,特別註重化肥投入來提高產量。但是由於缺乏其它配套的生產技術,農業產量提高的效益不是很明顯,反而化肥的投入比非轉移戶高出了近40%。這不但造成化肥的浪費,而且會加劇農村面源污染,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農村空心化應以解決人口空心化為核心,以解決農村科技空心化、農村工作社會服務空心化和資源空心化為突破口,逐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產業發展人才流失導致人口空心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導致農村人口數量、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年輕人日益缺乏,使得農村產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乏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集約化程度難以提升,造成大量耕地拋荒或利用不足,現代產業在農村發展舉步維艱,糧食安全和農業轉型發展均面臨巨大挑戰。
留守群體社會救助缺失導致服務空心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人口結構嚴重失調,農村養老和留守兒童照顧難題日益凸顯,許多農村都不同程度出現“老無所依”與“幼無所靠”。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本身還不完善,社會化養老機構和設施缺乏,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解決。對於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由於長期缺乏與父母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身心健康、學習學業等方面問題突出,抑鬱、焦慮、偏執、敏感、人際關係緊張等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農村整體佈局嚴重破壞導致土地空心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購房,甚至轉為城鎮戶口,造成原有的宅基地閑置。另一方面,農民在大城市落戶仍然存在重重困難,中小城鎮則由於缺乏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對農民的吸引力相對有限,導致農民更傾向於在本村建設新房,造成一戶多宅,村莊佈局混亂,土地出現了空心化現象。
鄉村文化發展後繼乏人導致文化空心化。農民外出務工受到現代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後,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文化抉擇的揚棄,向現代文明靠攏,逐步接受並內化城市文化,排斥並脫離原有的鄉土文化。在信息網路技術的衝擊下,城市文化逐漸向鄉村滲透和強化,原有的特色農村文化鮮有農民願意傳承,鄉土文化正在逐漸被邊緣化,傳統農村文化中的重情義、重家庭和重鄉土歸屬的優秀品質逐漸淡化,延續幾千年的農村文化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危險。
從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入手,提高農村建設土地利用效率。應根據政府和農戶都認可的規劃,做好村莊空間佈局、產業配置和組織發育工作,促進村莊內聚式發展;創新土地配置制度和管理制度,依法有序推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土地的資產化,使其能產生效益;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杜絕亂批亂占宅基地現象,進行廢棄宅基地治理補貼試點,將一戶一宅的制度落到實處;探索農村土地整治技術體系與政策體系,特別是可複製性強的整治模式。
從擴大經營規模和培養新型農民入手,改善農業發展環境。部分村莊的消失,居住在農村的年輕人減少,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並不是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真正緊迫的問題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使務農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使留在農村的新型農民平均素質越來越高,使農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為此,應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保障新型農民充分就業;實施綠色證書制度,把素質高的農村勞動力留下來,進而確保耕地經營權流向技術水平高、經營能力強的新型農民手裡;開展全面培訓,使新型農民的平均素質顯著高於轉移人員的平均素質。
從開發農業新功能和發展農村旅游入手,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積極探尋鄉土文化傳承的新方式,加強對反映農耕文化特點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間藝術、祠堂等的保護,保持和營造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氛圍。把文化項目與民生項目結合起來,使鄉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農村旅游市場,讓城市居民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參與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