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成吉思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元太祖)
元太祖成吉思汗
放大
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世界的征服者、“一代天驕”。

目錄

成吉思汗簡介

  成吉思汗(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蒙古族,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蒙古帝國奠基者,蒙古乞顏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1206年他登基時,諸王和群臣為他上蒙語尊號成吉思汗。他在位期間,攻滅金朝、西遼和西夏,統一了中國北方。並且西征中亞和歐洲,建立了龐大的帝國體系。1999年12月的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被列為千年人物中亞洲人的次位(即第22位,第十七位為甘地)。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術赤、察合台、窩闊臺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術赤和察合台為國主,欽定窩闊臺為繼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擔任監國兩年後,1229年,拖雷和宗王們一起擁戴自己的三哥窩闊臺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滅金朝軍隊精銳主力後,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滅金朝。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聖武皇帝。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名稱釋義

  “成吉思汗”是鐵木真於1206年獲得的稱號。“成吉思”的含義不明確,一種說法由“成”派生而來。另一種說法是來自海洋一詞。直到13世紀末後人才更改為來自突厥語的。

成吉思汗的生平經歷

一、幼時磨難

  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鬥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鬥目標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裡,正是這種幾代冤仇導致了草原內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出身於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1161年秋,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訶額侖。他在幾位兄弟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訶額侖夫人,於是訶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

  第二年,也速該生擒塔塔爾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出生的長子取名“鐵木真”。鐵木真9歲時,父親被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後,俺巴孩汗孫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機興風作浪,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其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

二、統一之戰

  鐵木真18歲時,昔日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這是鐵木真一生所經歷60餘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

  隨著自己力量的不斷強大,鐵木真開始向殺害父祖的敵人尋仇。擊敗主兒乞部,殺其首領,部將木華黎父子投誠。後木華黎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將,封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面地經略中原。

  草原各部貴族害怕鐵木真的崛起,推舉札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誓與鐵木真為敵。他們組建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札木合率領的烏合之眾經不住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札木合投降王汗。隨後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其首領札鄰不合服毒自殺,塔塔兒部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被泰赤兀部將射中脖頸,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眾向鐵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覆滅,鏟除了鐵木真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礙,而其幾員部將如神箭手哲別、納牙阿等卻成為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後來遠征西遼消滅屈出律的是他們,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別和速不台作用最為特殊,追趕摩訶末蘇丹的是他們,活捉禿兒罕太後的是他們,敗羅斯基輔大公的也是他們。

  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姦細殺死,其子桑昆身死異鄉。強大的克烈部被滅,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於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後彙集於乃蠻汗廷,企圖藉助太陽汗的支持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並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乃蠻部被其徹底消滅。

三、崛起建國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聚會),即大汗位,號成吉思汗(成吉思意為大海,引伸為偉大的意思),建立大蒙古國。編屬民為九十五千戶(軍政合一組織),將怯薛(禁衛軍)擴充至萬人,設置札魯花赤(斷事官)負責國家民刑訴訟。成吉思汗將一部分屬民分封其子和兄弟等宗王,受封宗王封地和屬民可以世襲。蒙古原無文字,滅乃蠻後,成吉思汗命塔塔統阿借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成吉思汗所領導的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結束了草原上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面,使複雜、眾多的部落聯合成統一的蒙古民族。他建立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規定了它的一套制度。這些,對於蒙古民族的發展,蒙古社會經濟的進步,及歐、亞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四、伐金滅遼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經二十餘年與西夏的戰爭,屢創西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jiǔ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北方諸部族人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數萬。隨後建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箭速傳騎”,日速數百裡,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裡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別、速不台繼續西進,遠抵克裡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師返漠北。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臺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臺汗六年(1234)滅金。

五、分封諸王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兵就有權,兵強則國固。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歷史階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戰爭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先後任命了一批千戶官、萬戶官和宗室諸王,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於統治、能徵善戰的軍政組織。成吉思汗把占領區的人戶編為95個千戶,分封給開國功臣和貴戚們,分別進行統治。

  《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舉了這些千戶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經歷以及各千戶的組成情況,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駙馬,有3位駙馬共領有10千戶,因此當時實際分封的只有88人,這就是蒙古汗國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戶制的建立,標志著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後瓦解。這是一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制度,是蒙古汗國統治體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建立特殊功勛的那顏,還被授予種種特權,那顏階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蒙古人民的支柱。這實際上是用戰爭打敗了原來各部的奴隸主和氏族貴族,又重新培植了一個新的奴隸主階層,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為主、各級功臣為輔的新的奴隸主階層。

  福神般的怯薛軍成吉思汗分封完千戶、萬戶之後,馬上著手擴建中軍護衛怯薛軍。由於怯薛軍分四班輪番入值,習慣上稱為四怯薛。其中的護衛人員稱怯薛歹,偶數作怯薛丹。正在執行任務的護衛人員叫怯薛者,從事宮廷服役的怯薛歹稱為怯薛執事。怯薛歹是從萬戶官、千戶官、百戶官、十戶官及自由民的兒子中挑選,這說明成吉思汗十分註意保障這支隊伍的可靠性。成吉思汗規定,怯薛軍的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護衛大汗的金帳;二是“戰時在前為勇士”,充當大汗親自統率的作戰部隊;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因此可以說,成吉思汗建立的怯薛軍既是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備武裝,又是一個分管中央日常事務的行政組織,它已發展成為蒙古汗國中樞龐大的統治機構。成吉思汗給了他們優越的地位:怯薛者的地位高於在外的千戶官;怯薛者的從者,地位在百戶官、十戶官之上。成吉思汗建立這樣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對維護汗權、鞏固新生的統一國家、防止氏族貴族的複活和重新發生內戰,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它也是成吉思汗對外進行征服戰爭的有力工具。

六、併進中亞

蒙古帝国
放大
蒙古帝國

  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訶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這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如何看待成吉思汗西征,古今中外一直有不少爭議。蒙古族是個馬上民族,他們在馬背上降生,在馬背上成長,甚至在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是個馬上皇帝,他跨馬揮刀統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將馬蹄所到之處視為自己的領土,掠奪人口和財物,為自己的子孫經營一片理想的領地,這確實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出師之前,成吉思汗諸子之間發生了一場察合台關於術赤的出身與汗位繼承問題的爭吵:術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並非當時爭論的焦點,其關鍵在於究竟由誰繼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業發揚光大,是成吉思汗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在這場衝突中,成吉思汗確定三子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主要就是從政治穩定和個人才能方面考慮的。同時它說明當時蒙古汗位的繼承還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會末期推舉制的痕跡:從嫡子的“賢者”中選拔繼位者,最後由庫里臺大會予以確認。正是這種汗位繼承製度,導致了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皇族的皇位之爭。

  術赤是長子,當時關於他是不是成吉思汗親兒子的爭論,使成吉思汗不想讓術赤繼承汗位而導致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察合台是孛兒帖生的二兒子,打起仗來不失為一個勇士,有不服輸的性格。不過他魯莽、好鬥、殘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材料。窩闊臺是老三,論戰功和勇敢他都不如兩個哥哥。可是他比兩個哥哥聰明,能體察成吉思汗的心思,為人也隨和,不參與兄弟之間的爭鬥,從不對繼承汗位表現出任何熱衷。正是這一點,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賴,並把汗位傳給了他。

  成吉思汗對花剌子模的進攻採取了“掃清邊界,中間突破”的戰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馬爾罕在不花剌以東,舊都玉龍傑赤在不花剌西北。國王駐新都,母後禿兒罕駐舊都。成吉思汗首戰的目標是攻取訛答剌等邊界城市,同時親率中軍進攻不花剌,目的在於避實擊虛,從中間突破,切斷花剌子模新舊二都之間的聯繫,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場戰爭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訛答剌城,海兒汗最後被活捉。成吉思汗為了給被殺的商隊和使臣報仇,融化了銀液灌在他的眼睛里。

  摩訶末國王之死花剌子模在當時相當強大,國王摩訶末蘇丹號稱世界征服者。中東地區和相鄰的歐洲諸國都十分懼怕他,連斡羅思的不少公國,也常常被他們襲擾,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羅思人被拍賣。摩訶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對母後有所忌憚之外,將西遼人、乃蠻人全不放在眼裡。對於蒙古人,開始他知之甚少,太後的兄弟海兒汗貪財害死了蒙古商隊,他並不贊成,也不知情,但因為太後支持國舅,他也只得以強硬的態度對待蒙古的使團。當時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蠻的異教徒,騎著像兔子一樣矮小的馬,根本不堪一擊。他第一次在西遼邊境同哲別率領的蒙古小股部隊遭遇的時候,才領略了蒙古人的戰鬥力。

  面對著蒙古大軍的進攻,摩訶末國王拒絕了集中兵力決戰的建議,分兵把關、城個自為戰,導致被動挨打。而當蒙古大軍日益逼近時,他又放棄都城和天險,率眾逃跑,從未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抵抗。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將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訶末。成吉思汗要求他們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禿兒罕王後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島的摩訶末也悲慘地死去。

  摩訶末死後,哲別、速不台又揮軍北上,進入欽察草原與斡羅思地區。因術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臺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滅了,欽察騎兵和斡羅思諸公國也一敗塗地,古印度河、伏爾加河一帶成為激烈爭奪的戰場。花剌子模的王子札蘭丁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3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勢己去,札蘭丁被成吉思汗圍困在申河邊上,最後突圍逃往印度。

  回軍路上接見長春真人——在西征回軍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見中國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領長春真人丘處機,日本學者稱之為是為西征送去的一股清風。丘處機是道教全真龍門派掌教,成吉思汗待他也如師友。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相會時間不長,但是在成吉思汗人生道路上起的作用卻相當大,使其性格也發生了不小變化。丘處機清楚地告訴他,人是不能長生不老的,只能養生。還告訴他一條治國之道,勸他要清靜無為,不要濫殺無辜等。

七、回軍逝世

  回軍滅西夏(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

  他雖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滅亡西夏,卻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方略。

成吉思汗的政治政策

領戶分封制

  把高原原有部落組織打散,按千戶制編組為軍事、行政生產組織合一的各千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有各級軍事封建領主層層統治的早期封建國家。當然了,剛剛脫胎的封建國家,不可避免的仍保留有濃重的奴隸制因素和原始公社殘餘因素。 

擴建怯薜軍

  由於怯薜擔負保衛可汗、為可汗服務、代表可汗處理軍政事務等重要任務,因此成吉思汗為他們規定了優越的地位。成吉思汗降旨說:“我的護衛散班,在外千戶的上。護衛散班的家人,在外百戶、牌子的上。若在外千戶,與護衛散班做同等相爭鬥呵,將在外的千戶要受過者。”     對於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八十名宿衛、七十名侍衛以及阿兒孩率領的一千名勇士,也孫貼格率領的弓箭手們,成吉思汗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成吉思汗為了引起自己的子孫對這支中軍護衛的重視,格外發了一道詔旨:“九十五千戶內選擇的人,做我貼身的萬護衛。久後我子孫將這些護衛的想著,如我遺念一般,好生抬舉,休教懷怨,福神般看著。”          

頒佈文法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由於蒙古族還沒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時,就命令失吉忽禿忽著手制定青冊,這是蒙古族正式頒佈成文法的開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卻是十幾年之後,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據《史集》記載,1219年,“成吉思汗高舉征服世界的旗幟出征花剌子模”,臨出師前,“他召集了會議,舉行了忽里勒台,在他們中間對自己的領導原則、律令和古代習慣重新做了規定”,這就是所謂《札撒大典》。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專門寫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興起後頒佈的札撒”,其中說:“因為韃靼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兒童習寫畏兀文,並把有關的札撒和律令記在卷帙上。

  這些卷帙,稱為‘札撒大典’,保存在為首宗王的庫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或諸王會集共商國是和朝政,他們就把這些卷帙拿出來,依照上面的話行事,並根據其中規定的方式去部署軍隊,毀滅州郡、城鎮”《札撒大典》已經失傳,但在中外史籍中還片斷記載了其中一部分條款。在蒙古社會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效應,大汗的言論、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頒佈的“大札撒”記錄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訓言”,也被稱為“大法令”。

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

戰爭實踐 

  成吉思汗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在戰爭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早在統一漠北戰爭的前期,成吉思汗並沒有表現出多麼傑出的指揮藝術。例如,十三翼之戰,就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和敵人一對一地硬打硬拼,結果失敗在指揮上並不高明。到了伐金諸戰,成吉思汗已非吳下阿蒙,其戰術思想接近成熟。1212年秋,成吉思汗率軍圍攻金西京(今山西大同),金朝元帥奧屯襄前來支援。成吉思汗派部隊引誘奧屯襄到密谷口蒙古大軍的埋伏圈裡,將奧屯襄全軍殲滅。又如癸西攻熱之智取居庸關,進攻中都圍而不打,以消滅有生力量為目的,乃一大傑作。攻金時,針對金國的情況制訂消耗戰略,培養降將勢力,以夷制夷等方式,終於取得成功。西征花剌子模,戰爭藝術更臻成熟,以雙鉗形攻勢,直搗敵都撒馬耳乾,已經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典範。   

軍事組織 

  軍隊組織

  成吉思汗傑出的軍事思想表現在軍隊組織方面。早在蒙古帝國建立前後,成吉思汗就發佈了一系列法令和具體制度,對軍隊的編組、建制進行整頓,並且堅持以法治軍,使蒙古軍成為紀律嚴明、服從統一指揮、團結戰鬥的軍隊。   

  成吉思汗知人善任,選擇有能力有威信的支持者擔任各級軍官,並通過軍事扈從來保持他們的特權,使他們由於共同的思想、忠誠信義、相互利益以及共同的親屬關係而對大汗履行義務。蒙古軍隊的紀律性以及他們以十為單位的組織形式,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通過嚴明軍紀、愛護士卒,建立起一支勇猛之師。他們吃苦耐勞,知恩圖報,在順逆環境中服從其將官,既不指望俸祿和采邑,也不期待軍餉和晉級,是堅忍不拔的軍隊。   

  軍事訓練

  成吉思汗特別重視軍事訓練,每年都要結合生產進行數次大規模圍獵。這種大規模圍獵也是嚴格軍事訓練。這種訓練從兒童時期開始,終其一生。成吉思汗說:“就像我們的商人帶來的織金衣服和好東西,並堅信能從這些布匹、紡織品獲得錢幣(巴裡失)那樣,軍隊的將官們應當很好地教會兒子們射箭、騎馬、一對一地格鬥,並讓他們練習這些事。通過這樣的訓練把他們練得勇敢無畏,使他們像堅毅的商人那樣掌握他們的本領。”   

  後勤工作 

  成吉思汗很重視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下大力量建立健全幾乎遍佈世界的驛站制度,主要是為軍隊後勤保障服務的。成吉思汗很重視研究發展武器和軍事裝備,使蒙古軍由單一騎兵部隊發展為多兵種部隊。蒙古軍隊後勤給養供給系統的簡單有效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比如裝備,騎兵穿很厚的鎖子甲,頭戴柱形尖頂盔,盾牌裹有金屬,馬匹披掛鐵甲:甲胄與眾不同,質量都很好;士兵使用短小的單刃彎月刀、長矛、弓弩上配有撓鉤,可以把對方騎兵拉下馬來;還配備斧子、錘子、皮囊;在軍械方面,善於利用武器爭奪城堡,騎士每人都隨身攜帶一根繩子,可以用來製造投擲器。成吉思汗的很多物資情報是由商人提供的,而商人們則將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看作他們的保護人。   

戰略戰術

  知己知彼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語)。成吉思汗每發動大的戰爭之際,都是慎重對待,充分準備,絕不輕舉妄動。他並非被勝利沖昏頭腦,一意蠻幹的人,而是能夠掌握分寸適可而止。他進攻金國之前經過了充分準備:1213年在金國無力抵抗,其首都唾手可得的情況下,竟停戰議和北歸。因為他明白,這麼大的城市拿下來後,自己全民族住進去也住不滿,將這5000萬人口和大國占領後怎麼管理?相反,這個大國在女真人手裡或契丹人手裡,都可以同樣收納其進貢的財寶。 

  進攻戰 

  成吉思汗幾乎總是打進攻戰,很少打防禦戰。成吉思汗特別是對金國的大規模作戰,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成吉思汗的軍事天才。他是一個具備著軍隊統帥必需的一切資格和經驗的戰術家,而且他在一個寬大的戰場上用兵,也是一個卓越的戰略家。   

  運動戰 

  成吉思汗一貫採用的戰略是,從幾百甚至幾千公裡的寬大正面進行大範圍的外線作戰,分進合擊,戰略包圍,乘其不備,出其不意,力求全殲敵主力。成吉思汗的這種外線作戰的戰略包圍方法,來源於蒙古人熟悉的狩獵活動。他有叫做“預力得格其”(實施戰鬥)的參謀部,傳達命令和情報的“箭速傳騎”——晝夜可急馳400里。元朝盛期驛站多達1383處,作為輔助手段每20里設急遞鋪。蒙古軍善於快速行軍,急戰時兩三天時間不必下馬安竈生火,以乳酪、肉鬆、肉粉充饑,沒有笨重的輜車、軍糧等包袱。   

  迂迴攻擊   

  善於迂迴攻擊,是成吉思汗戰法的一大特點。如攻西夏每次都選擇其防守較弱的西線進兵,因西夏向以對金、宋作戰為主,東線國防配置設施牢固,而西線一直薄弱。又如伐金,先是避開黃河防線,假道西夏。臨終遺囑安排滅金方略,核心也是避開潼關正面,繞道於宋迂迴前進。成吉思汗在戰爭中遇到強敵時往往採取“四散迸走”戰術,“其敗則四散迸走,追之不及。”遇強敵四散遠避時,去如電逝,片刻間無影無蹤,使敵人無法追擊。這是蒙古騎兵利用其機動、快速的優勢,保存自身實力的有效戰術。   

  口袋戰

  “利而誘之”“以逸待勞”,1223年3萬蒙古大軍迦勒迦河會戰,速不台將軍派出少量部隊誘敵,連續退卻九天九夜,期間遺棄一些財物誘敵,誘到迦勒迦河畔設下的拉瓦陣內,先擊其前衛部隊,後用“亂而取之”戰術,尾追敗逃之敵,勢如破竹地全殲了8萬敵人。   

  殲滅戰 

  “窮寇勿追”(《孫子兵法》語)。對《孫子兵法》里這句話,成吉思汗則相反,對殘敵窮追不捨,打死老虎,更是他的拿手好戲。如擊破乃蠻,便越阿爾泰山,在戰爭中也可以說時間就是勝利。成吉思汗所以是常勝將軍,秘訣就在於集中兵力,速戰速決。 

  成吉思汗在長期的爭戰中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具有自己風格的軍事思想。一方面用武力征服蒙古高原以及歐亞,另一方面運用政治手段保障戰爭的勝利果實。充分利用蒙古族游牧的特點,在戰爭中靈活運用戰術和戰略,做到知己知彼,而且能發揮蒙古軍隊的特長,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成吉思汗的經濟思想

重商政策

  成吉思汗特別重視發展商業貿易。他認為商業是增加社會福利,增進人類和平的正當行業,尤其把對外貿易看作國家的“金麻繩”,看作同世界各國友好交往、和睦相處的紐帶。成吉思汗統治後期,隨著蒙古領土的擴張,西域各國也便成了鄰國。那時,各鄰國間來往頻繁、人民安居樂業,西域商人也紛紛來到蒙古。成吉思汗也向鄰國派出龐大的商隊,希望與他們友好相處,共取經濟利益

  在成吉思汗看來,從事商業貿易活動的人們是增進世界福利的友好使者。他認為,商人不是世人鄙視的對象,而應該是人們學習的楷模。他在《必里克》中說“就像我們的商人帶來織金衣服和好東西並堅信能從這些布匹織物獲得巴裡失那樣,軍隊的將官們應當很好地鼓勵兒子們射箭、騎馬、一對一格鬥,並讓他們練習這些事,通過這樣的訓練把他們練得勇敢無畏,使他們像堅毅的商人那樣掌握他們所知道的本領。他鼓勵子孫後代學習商人們不怕艱難,兢兢業業,敢冒風險,勤奮好學,從零開始的創業精神

  成吉思汗提倡自由貿易,堅持公平買賣、等價交換的原則。他指責商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不擇手段的不義行徑。反對商業交易的不守信用、相互欺詐,尤其對那些欺行霸市、投機發財、盤剝百姓的姦商,主張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打擊。

成吉思汗的文化政策

創建文字

  蒙古族原來沒有文字,只靠結草刻木記事。在鐵木真討伐乃蠻部的戰爭中,捉住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他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讓他掌握金印和錢谷。鐵木真讓塔塔統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後,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鐵木真又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畏兀字書”。從此以後,蒙古汗國的文書,“行於回回者則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個字母,其餘只就偏旁上湊成。

  對於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只用漢字”。而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在蒙古本土還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書”。雖然忽必烈時曾讓國師八思巴創製“蒙古新字”,但元朝退出中原後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書”經過14世紀初的改革,更趨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統阿創製蒙古文字,這在蒙古汗國曆史上是一個創舉。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頒佈成文法和青冊,而在他死後不久成書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畏兀字書寫成的。

宗教政策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的範圍之內幾乎應有盡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西藏、西夏和漢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兒和西方各國信奉的伊斯蘭教(回回教、答失蠻),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欽察、斡羅思各國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聶斯托利派;也里可溫,羅馬派)等等。蒙古貴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採取屠殺和掠奪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卻比較開明,並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佈信教自由,允許各個教派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實行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隨著中亞、波斯、高加索地區和東歐大平原等地被征服,來到東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貴族利用回回上層和富商大賈作為壓迫與剝削中原漢民的幫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貴族賽典赤贍思丁,富商奧都剌合蠻、阿合馬等,都在統治機構中擔任很重要的職務。移居漠北與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許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師答失蠻、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與僧道、也里可溫同樣的免稅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魯蠻則同編民一樣要交納賦稅,負擔差發。

  總之,“在中國,由於蒙古人採取‘信仰自由’和‘兼容並包’的政策,伊斯蘭教乘機往東發展,大批穆斯林遷居來華,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自忽必烈以後,元朝統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為“大寶法王”、“大元帝師”。以後每一帝師死,必自西藏取一人為嗣,一直到元朝滅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權,並將教義傳入了蒙古地區。

成吉思汗的哲學思想

天論思想

  天勸論

  鐵木真提出了“天勸論”的觀點。在鐵木真看來,天不但預見吉祥和惡兆,而且通過各種信號暗示給人們。因此,根據天的預見意思來調整人的行為的過程和結果,避免產生惡兆後果,而努力去做產生吉祥的過程和結果。鐵木真正因為有如此信仰天,對天產生難於抑制的恐懼,說明他相信天命,信仰薩滿教。但是,鐵木真不是盲目地聽從天的勸告,不是無原則的信仰天,而是具體分析,依據最終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迷信天,不顧後果的全部依靠天安排的“天命觀”。也就是擺脫了宿命論,在天的面前體現了人的價值。當天的勸告和政治抱負之間發生矛盾時,鐵木具選擇了有利於實現政治抱負的道路,違背了天的勸告,自主自立,追求有價值地活著,有名聲地死去的人生觀。這反映了鐵木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責任,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英雄主義精神。作為一個人,都有對社會和他人負有一定的責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的義務。“特定的人,對於具體現實的人來說,你是否認識到無關緊要,必有規定的歷史使命和事業”。

  所有的人肯定有這樣的責任和事業,問題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認識到,並付諸實踐去完成,這是最重要的問題。當時鐵木真有意識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事業,併為完成這些,他不想、也不願意無聲無息、毫無價值地死去。這是人生價值觀的最積極最生動地體現,具有巨大感染力,也是作為傑出歷史人物的必備特征。尊重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能動地發揮了人的創造力,並且作為體現人的價值的標準。這就意味著把人從天的支配和控制下解放出來,不靠天地,不靠別人,自已決定自己的命運,獨立自主地思考,並解決問題。這不僅是蒙古族思想史上觀點的一個飛躍,而且使蒙古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為以後實踐中解決天人關係提供了基本原則,也成為蒙古人走向越界,成為英雄民族的精神動力。成吉思汗善於並能夠改變事物,喜歡變革中的生活。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崇拜天,盲目地信從天的意志,一切聽從天的安排。天意、天命被看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至高無上的神。因而思想保守,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成吉思汗恰恰用自己的行動改變這一舊風俗,違背天的意志和勸告而出山。這是一種變革的思想和行為,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思想的解放,沒有思想的解放也就沒有生活的出路,也沒有創造新事業的可能性和條件。因此,成吉思汗的這一思想和行為,對蒙古社會和蒙古人具有很大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天力論

  鐵木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並承認力量的重要性,主張把天地之力與人的力量結合起來。因此,他提出蒙語“古出”一詞,意為“力”“氣力”“贊力”“力量”。這不是偶然的事,這是標志著鐵木真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反映了對力量的認識的思想大有提高,表明著天論觀的理論化趨向。“力”是指“一切做工的人的力”,是關於人或事物自然具有的作用、功能、能力、才幹等的綜合概念。“力量”是做事創業的基本條件,其中有天地的自然力勢力,人的體力、智力、氣力、精力、能力等多種。在當時誰有力量誰就能完成歷史任務,統一天下,才能當上可汗。

  鐵木真受別人的欺壓迫害,就在於沒有“力量”,後來能夠消滅篾兒乞惕人的原因也就在於有了力量。鐵木真回顧過去和現在的形勢,總結失敗和勝利的經驗,進行認真的比較思考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力量的重要性。從而正式提出了“力量”觀。重視人的力量,並把它放在天地氣力之上。這是鐵木真關於天人關係方面的認識和思想觀念的一個重大的變化。人雖有力量,但必須相互“那闊扯克”,這樣才能真正成為贊力。當時鐵木真雖然離開札木合,但他的所作所為很得人心,因而勢力有所增加,投靠他的人越來越多,共戴鐵木真為可汗。他成為全蒙古可汗不是按照上天的旨意,天地贊助,而是增添力量的結果,是歷史的客觀的要求,人心所向,民眾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天力論”和“天佑論”是成吉思汗關於天的一個重要觀點,“天力論”“天命論”相對來說,前進了一步。因為,在蒙古古代社會裡怎樣看待人與天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天命論是把天放在第一位,把人放在第二位,天支配人的一要,決定人的一切。“老天不幫忙,努力成泡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沒有必要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沒有必要去做任何事,只有等待老天的恩賜和幫忙便了事,這是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天人統一”觀,是典型的宿命論觀點。可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吉思汗打破了天命論的“天人統一”觀點,調換了人與天的位置,把人放在第一位,而把天放在第二位。這是蒙古哲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轉變。也就是說,從“天人統一觀”中,把天與人分天,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使人從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從而給人以自由、自主,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這是很寶貴的深刻思想。

  “天”既是反映著由天命註定的黃金家族的前途,又反映著成吉思汗有關天的觀念的不斷豐富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自已勢力不斷壯大的過程中,他提出了“天勸論”、“天力論”、“天佑論”、“長生天知曉論”、“長生天氣力論”等觀點和思想。這些觀點和思想都以“天”為基礎,說明瞭天的不同時期的不同作用。這些觀點和思想的全體內容,一個比一個加深,內涵越來越深刻,越益抽象化,最終高工概括成“長生天氣務”的觀點。

家庭建設

  成吉思汗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建設者,成吉思汗賦於婦女很大的權力與自由,這在當時亞洲任何地方都沒有。婦女們可以自由地監視家產,有權隨意出售和交換。他既要妻子相信自己的男人,也要求男人相信妻子,要求妻子努力提高丈夫威望,丈夫有威望,被認為是好妻子的象徵。 

  成吉思汗按照“君懷臣忠,父慈子孝”的封建圖式及其觀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統治秩序。他宜稱:“人假如有點孝順之心,天必知曉”,認為天有思想、有意志,並試圖把敬天作為他整個倫理思想的基礎。他強調指出:“凡一個民族,子不遵從父敬,弟不聆聽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贊許兒媳,兒媳不尊敬公公。那麼這個民族的倫理綱常就會亂套,從而必定要滅亡。因此,他“嚴切告誠”臣民們:凡子不敬父敬,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件其夫,男虐待其已聘之女,女慢視其已字之男,長者不約束,富貴之家不急公而吝財,若是之人,必致流為匪類,變為叛賊,家則喪,國則亡。這些話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強調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的重要性,因為若不能協調並處理好這些關係,就會導致家喪、國亡。他堅信“能治家者即能治國”。 

  另外他十分重視家庭和睦,《成吉思汗大扎撒》規定:“通姦者,不論有無妻室,都應處死刑。”同時規定如果男方結婚後負義出逃,須向女家償付一定數量的牲畜。如果女方悔約改嫁,則罰以牲畜和其他財富,並將聘禮如數退還。這些都反映了成吉思汗重視家庭和睦,保護婦女貞操等家庭倫理觀。 

人生道路

  成吉思汗還常常教導人們在遇到困難時,決不能畏縮不前,要敢於排除千難萬險。成吉思汗始終堅信,依靠天力和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現實。同時成吉思汗指出,人雖長得聰明,不學沒有智慧,強調人的道德和智慧要通過後天學習才能得來,否則,即使夭資再聰明,也會一無所有。在幸福觀的向題上,成吉思汗希望鞏固其國家疆土,維護其統治秩序和利益,以保持“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的政治道德要求。實際上這種幸福觀,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道德標準

  他把“仁慈“作為最高統治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美德。成吉思汗晚年為誰繼承大汗曾大傷腦筋。他認為長子粗劣,不宜繼承王位;次子性烈如火、魯莽,由他繼位也不合適:四子幼弱,唯有三子被大家公認為是具有最高統治者必須具備的“仁慈”,因而成吉思汗讓他繼承汗位。 

  在成吉思汗的言談中,還有“上天阻止我吧”,“上天的仁慈”,“長生天知道”,“不符天意”等說法。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哲學及倫理、政治、宗教、法律的思想基礎,也是他具有仁慈的一面。 

  成吉思汗的“天力論”是以“至誠”為基礎的,具有朴素辯證法思想的客觀唯心主義。縱觀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他通過自己的審慎籌劃和果敢行動,再加上深沉的理性思考,以小勝多,戰勝了那些強國和部落,建立了新型的國家。在倫理道德方面,他講“至誠”與“仁慈”等作為道德原則教育臣民,他本人也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從這方面來看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位傑出的人物。

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諸部落,建立蒙古國,創立蒙古文字和蒙古文法,進而締造了蒙古民族。

  十三世紀,蒙古高原上分佈著許多部落或部落聯盟。各部落互不統屬,奴隸主貴族們為了掠奪鄰部的人口、牲畜、財物,為了爭霸草原,為了彼此間復仇或由於金朝統治者的挑撥,長時期無休止進行戰爭,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的發展,使蒙古高原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社會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不僅與宋朝相比文化、經濟顯得相當落後,即便與西夏、金游牧族相比,亦顯得落後。草原各部落無論奴隸主還是奴隸和牧民十分渴望草原上能出現一位英雄,帶領他們走向統一,走向強盛。早日擺脫金朝的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由自己當草原主人,過安居樂業的生活。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順應廣大牧民的意願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團聚起越來越多的部眾,兼併了眾多分散的、各自為政、互相敵對的部落。使這些分散孤立的,發展不平衡的部落日益衝破狹隘閉塞的狀態,緩慢的走向統一,建立了蒙古國。成吉思汗前後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大戰六次,小戰幾十次。終於1206年統一蒙古高原諸部落,稱汗。

  二、成吉思汗實現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一,為我國再次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發展規律。自唐亡後形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相繼建立了遼、金、西夏王朝與中原王朝(五代、北宋、南宋)相對峙。此外,西北還有高昌回鶻、甘州回鶻、西遼、哈剌魯等民族政權。各族統治者和各種勢力為了爭奪權力、土地和財富,展開頻繁的戰爭,無數人由於戰爭喪失了生命,大片土地荒廢,眾多人民流離失所,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阻礙,特別是北方的經濟遭受破壞尤甚。

  成吉思汗經過一系列的奮鬥建立蒙古國後,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勢力外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後,其繼任者窩闊臺遵照其臨終遺留的滅金方略,指揮蒙古鐵騎,以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之勢於1234年攻滅金朝,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1279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滅掉南宋,建立採行漢制的元朝,完成了全中國的大一統。

  成吉思汗的奮鬥,奠定了統一全中國的基礎,對結束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諸國割據分裂紛爭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吉思汗是對中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傑出歷史人物。”

  三、成吉思汗西征,打通了東西方閉塞的通路,使東西方經濟、文化、科技得到大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1215年到1217年,成吉思汗與花刺子模國達成友好,允許雙方商人自由往來,建立和平貿易關係。但笠年暮春,蒙古國商隊450人並金銀及絲綢、皮毛等大量貨物被扣,被誣指為間諜並遭屠殺。商隊中僅一人逃回蒙古。成吉思汗派出使臣去交涉,結果為首的使臣被殺,將其餘二使臣被侮辱性剃去鬍鬚,驅逐回蒙古。

  戰爭必然使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破壞,這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存在的歷史規律。在否定戰爭破壞性的同時,要看到西征的積極一面。西征鏟平了東西在各個方面進行交流的貿易壁壘,使亞洲、歐洲、非洲的各方面廣泛交流,進入一個空前頻繁而且卓有成效的時期。中國的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紙幣、驛站制度、集體會議制度等傳入西方;西方的藥物、農產品、紡織品、天文曆法、地理知識、科學技術等傳入亞洲各地。成吉思汗的軍隊帶著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進入當時僵化保守的歐洲,喚醒了全球的人類覺醒。在成吉思汗軍隊的推動和刺激下,歐洲逐漸開始了空前的貿易、技術和思想革命。產生了一系列的積極效果,大大地推動了世界的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蒙古大帝國的疆域,在地球五分之四的遼闊疆域內,人類文明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後代的鐵蹄下開始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成吉思汗相關評價

  南宋使者趙珙,1221年出使大蒙古國,在燕京(原為金中都,1215年被蒙古軍隊攻取,1217年木華黎改名燕京,今北京市)見到主持進攻金朝的太師國王木華黎,回來後著有《蒙韃備錄》,書中的評價是:“今成吉思皇帝者,……。其人英勇果決,有度量,能容眾,敬天地,重信義。”

  蒙古帝國伊兒汗國史學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的評價是:“倘若那善於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勛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雲。”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給北元阿札失里大王的信中,對成吉思汗、元太宗窩闊臺、元定宗貴由、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這五位在一統天下中均作出重要貢獻的帝王的綜合評價如下:“覆載之間,生民之眾,天必擇君以主之,天之道福善禍淫,始古至今,無有僣差。人君能上奉天道,勤政不貳,則福祚無期,若怠政殃民,天必改擇焉。昔者,二百年前,華夷異統,勢分南北,奈何宋君失政,金主不仁,天擇元君起於草野,戡定朔方,撫有中夏,混一南北,逮其後嗣不君,於是天更元運,以付於朕。”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給哈密國兀納失里大王的信中,對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如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清朝史學家邵遠平《元史類編》的評價是:“冊曰:天造鴻圖,艱難開創;渾河啟源,角端呈像;芟夏蹙金,電掃莫抗;櫛沭廿年,驅指四將;止殺一言,皇猷彌廣。”

  清朝史學家畢沅《續資治通鑒》的評價是:“太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

  清朝史學家魏源《元史新編》的評價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夏克金,有中原三分之二。使舍其攻西域之力,以從事汴京,則不俟太宗而大業定矣。然兵行西海、北海萬里之外,昆侖、月竁重譯不至之區,皆馬足之所躪,如出入戶闥焉。天地解而雷雨作,鵾鵬運而溟海立,固鴻荒未闢之乾坤矣。”

  清朝史學家曾廉《元書》的評價是:“論曰:太祖崛起三河之源,奄有漢代匈奴故地,而兼西域城郭諸國,朔方之雄盛未有及之者也。遺謀滅金,竟如其策,金亡而宋亦下矣,此非其略有大過人者乎?又明於求才,近則遼金,遠則西域,仇敵之裔,俘囚之虜,皆收為爪牙腹心,厥功爛焉,何其巨集也,立賢無方,太祖有之矣。羽翼盛,斯其負風也大,子孫蒙業,遂一宇宙,不亦宜乎。”

  民國史學家屠寄《蒙兀兒史記》的評價是:“論曰:舊史稱成吉思汗深沉有大度,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信然。獨惜軍鋒所至,屠劌生民如鹿豕,何其暴也。及至五星聚見東南,末命諄諄,始戒殺掠,豈所謂人之將死,其言善歟!蒙兀一代,並漠北四君數之,卜世十四,卜年蘄百六十,唐宋以降,享國曆數,為由蹙於是者。於戲,可以觀天道矣!”

  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評價是:“天下之勢,由分而合,雖阻山限海、異類殊俗,終門於統一。太祖龍興朔漠,踐夏戡金,蕩平西域,師行萬里,猶出入戶闥之內,三代而後未嘗有也。天將大九州而一中外,使太祖抉其藩、躪其途,以窮其兵力之所及,雖謂華夷之大同,肇於博爾濟錦氏,可也。”

  民國史學家張振佩《成吉思汗評傳》(1943年版)緒言部分的評價是:“成吉思汗之功業擴大人類之世界觀——促進中西文化之交流——創造民族新文化。”

  民國史學家張振佩《成吉思汗評傳》(1946年版)結論部分的評價是:“吾人評述成吉思汗之生平既竟,不禁重有感焉,汗以朔漠之雄,奮其神武,使宋末分崩離析之局,重歸於統一。東起渤海,西至裡海,汗以鐵的紀律,統御其地。往日部落與部落間永續不斷之戰爭,既已戢止,行旅商販遂得長享和平安寧之幸福,東西之文化互通,近世之文明斯啟。論者謂汗終身雖從事於戰爭,而且成就則在取得人類之和平,馬哥孛羅於汗之死,謂為‘廉明之人之大損失’,探本之論也。乃曩者史家不察,竟謂汗以恐怖為治法,以屠殺為常規,幾使成吉思汗一名為嚴酷殘暴之象徵,抑何誣妄之甚耶? 綜觀本書各章所述之史跡,則可知汗固非甘黷武自嬉者,概括言之,汗之作戰,多出於自衛而應戰,汗之殺戮,亦皆出於情勢之不得已。其攻泰赤烏也,既系顯然出於自衛,其初攻蔑兒乞,亦為奪還被劫之愛妻,塔塔兒有殺父之仇,札木合多反覆之跡,王罕負恩,乃蠻挑戰,凡此事例,猶可謂其時汗之實力未充,不能自行攻伐,但即就丙寅即位以後之事而論,西夏納叛,金為世仇,花剌子模殺使絕商,信史歷歷,可資覆按,稍有血氣,難忍須臾,況在以匡濟為心之偉丈夫,寧能緩其問罪之師耶?至殺戮之事,慎刑嘉言,前已備述,軍陣之間,每攻一地,必先諭降,即生死大仇如札木合者,就俘以後,亦尚能宥其一死,可知汗固非果於殺戮者矣。 方今白山黑水,狼突豕奔,榛莽塞途,金甌缺脫,念締造之艱難,懍後死之有責。‘廣土眾民,欲禦敵,必合眾心為一。’汗臨終之遺言,已昭示吾人今日努力之方法與途徑。讀斯編者,倘能盡泯狹隘宗族之私,精誠團結,殺敵圖強,繼往聖之絕學,奠百世之和平,斯又筆者之微意存焉。”

  劉樂土在《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給予成吉思汗極高度的評價:“鐵木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組織家暨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光輝成就,在二十世紀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鐵木真胸襟開闊,氣度恢巨集,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態度統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脹的帝國,高度智慧使他發揮出高度的才能。”

  馬克思在《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中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

  英國學者萊穆在《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歷史舞臺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夠衡量的人物。他所統率的軍隊的足跡不能以里數來計量,實際上只能以經緯度來衡量。”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華盛頓郵報》評價,“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距離最偉大的人。成吉思汗極完美地將人性的文明與野蠻兩個極端集於一身。”

  “卡內基全球生態研究部”:“歷史上‘最環保的侵略者’。因為殺人無數,讓大片耕地恢覆成為森林,讓大氣中的碳大幅減量達7億噸!”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8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成吉思汗"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83.251.90.* 在 2021年2月11日 14:40 發表

家家戶戶經濟

回複評論
111.71.114.* 在 2021年7月17日 22:28 發表

成吉思汗不是中國皇帝,這是世界公認的事實。

回複評論
58.241.135.* 在 2022年2月5日 15:09 發表

我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

回複評論
111.122.123.* 在 2022年4月18日 11:21 發表

為何總是在歌頌大屠夫

回複評論
M id b73f31ecb6efda1abdf4562ef825b37e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11月29日 16:07 · 重庆 發表

。。。。這百科資料是誰寫的?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