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企業會計報告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会计报告系统)

企業會計報告系統(Accounting Reporting System)

目錄

什麼是企業會計報告系統

  企業會計報告系統又稱會計信息報告系統,是企業內部生成會計信息並編製公司報告的管理系統,是企業會計基礎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報告系統既要服務於公司管理需要,也要服務於公司治理需要。

  它包括財務會計報告系統、責任會計報告系統和管理會計報告系統這三個子系統。

會計報告系統發展的趨勢與應對[1]

  知識經濟、信息化技術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使得傳統會計報告系統立足的基礎理論正面臨著衝擊,表現為:

  (1)會計主體假設面對現實與虛擬空間中企業組織形式的發展和創新,在主體多元化、邊界模糊化的趨勢下開始感到困擾(喬吉俊,2008);

  (2)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在“實時” 與“非等距分期”財務報告系統理念的衝擊下,由於信息時效性、短期經營行為等問題而備受責難;

  (3)貨幣計量假設在“幣值不變”前提的陰影下徘徊已久,如今更要回答基於非貨幣性因素造成的企業價值難以計量的眾多市場質疑(王紀綱,2000)。

  2007年我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對新時代的挑戰作出了回應,會計報告系統的變革表現為:

  (1)改變了財務報告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兼容採用了公允價值計量,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使計量基礎更加科學、合理;

  (2)財務報表在體系設計、內部結構以及列報項目等方面變化顯著(彭喜斌,2006),規範與指標更利於使用者掌握企業的債務狀況、判斷凈利潤的質量及風險,並使投資者能全面瞭解所有者權益的綜合變動情況;

  (3)對涉及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問題做了更完善的要求,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列報均有突破性進展,會計報表附註已多達53項(張陶勇,2007),能較全面地反映企業的各項財會信息等。

  然而,上述改進卻仍然無法應對會計主體的彈性化與虛擬化、歷史信息與未來決策的不對稱性 傳統財務報告偏重“硬資產”的披露等問題。對於企業人力資源、產品質量客戶服務企業文化等“軟性”資產信息,以及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社會責任信息,即使是新準則體系下的披露要求也仍不完備。

  (一)對內與對外報告的協同融合會計報告系統是實現會計目標的一系列載體,對會計目標的論述通常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認為,財務報表或財務報告的目標,應同時滿足“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管理當局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兩方面要求。縱觀企業會計報告的演變史,從資產負債觀、經濟收益觀到信息觀的重心轉變過程,也見證『會計目標一直是雙元目標(汪家常,2003)。

  由於財務會計呈報的信息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為了保證這一特點而被局限於一些準確的歷史性信息。

  因此,在現實經濟條件下,當使用者愈發地關註很多新領域出現的一些不確定信息時,如知識資本、人力資源、責任績效等,管理會計信息對外披露就成為必然的趨勢(汪家常,2003)。對內與對外兩種報告系統協同、融合的必要性表現在:

  (1)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必須以財務會計改革為先導原則(馬久芳,2006)。如衍生金融工具、自創商譽養老金等項目,只有住財務會計解決了其確認和計量方法以後,才能逐步被納入財務報告範疇。在現有情況下,以“面向受托責任”為主是對財務會計報告的合理界定,許多決策有用信息仍難以納人財務報表體系。

  (2)管理會計報告的“外化”披露,以“面向決策有用”為主。不僅能使企業外部人員獲得與內部管理層近似同等程度的會計信息(排除商業機密),產生諸如避免信息不對稱、防範會計舞弊、降低交易費用和協調信息需求等許多積極效應(汪家常,2003),從而保證決策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改進一味增加財務會計報表數量和通過旁註、腳註、附表等形式進行補充、說明或解釋的單純做法。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複合報告模式,兼容了法定與自願披露、歷史與預測信息、綜合與分部信息、財務與非財務信息、核心與非核心信息,共同服務於會計總目標,既能有效擺脫會計理論面臨的困擾又能應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發展,不僅可以節約信息加工成本,減少財務呈報的工作量,還可以產生更大的整體效用。

  (二)企業與政府角色的觀念變革改進在協同論基礎上的複合會計報告系統模式,顯然會面臨大量操作性的技術問題。但更為首要的影響因素則是,企業與政府在該進程中將扮演的角色及其觀念變革。

  目前,很多企業尚無法理解複合會計報告系統的真正涵義,表現在:

  (1)有些會計師認為,數量與日俱增的管理會計報表增加了財務人員的負擔,甚至是導致企業財務報告缺乏及時性的原因(劉賢志,2005)。比如在一些大中型企業,財務人員要按照內部專業管理的要求,從價格單位成本費用稅收福利等不同方面編製一些特殊用途的內部報表,抱怨其工作量已經超過r編製國家規定的財務報告的工作量。

  (2)有些報告系統中,由於沒有強調內部報告的形式,特別是對日常控制的報告涉及較少,甚至把內外報告做成了真假兩套報告(周成彥,2003)。比如一些正逐步發展的中小規模企業,對內與對外報告採用同樣的格式和內容(排除虛假信息因素),無法向管理當局提供日常現金流動資金成本預算、責任會計控制等一些重要信息。

  另一方面,我國政府部門也缺乏推動引導的積極觀研究與探索念,表現為:

  (1)我國的會計報告系統改革,政府更註重建立、維護市場秩序和對投資者的保護,而對按客戶的決策需求提供多樣化的企業報告則是循序漸進 比如目前“基本準則” 的註意力就並未涉及“潛在”投資者的信息需求,難以體現會計報告目標的預測性(鐘安石,2007);

  (2)從政府監管、規範的需要出發,我國“基本準則”將可靠性列在相關性之前,認為不可靠造成的風險遠大於違背相關性產生的風險, 比如在“中期財務報告” 中規定了採用與年度會計報表一致的會計政策,使用者很難從中期財務報告獲得對年度報告的預測信息(彭喜斌,2006),過多強調可靠性而大大忽視相關性的思維導向,對內與對外報告系統的“協同融合”就無從談起。

  會計報告系統改革需要創新思維,對內與對外報告的複合披露模式,有助於解決人為劃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所造成的方法爭端和資源衝突,體現r會計不儀足一種技術性學科,它還是一門行為和政治性學科f馬維華,1998)。未來的企業報告模式必須超越傳統會計計量與報告的“真實”基礎,確保會計信息在引導正確的經營行為,加強文化價值共用、使關鍵客戶滿:捲等方面同樣發揮重要的作用(馬維華,1998)。

會計報告系統設計的理論與模式[1]

  我國企業會計報告系統的發展並不均衡。財務會計報告系統歷經2000年《企業會計制度》到2007年《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變化,已經統一了財務報表的組成與內容,並兼顧了有關行業的特殊性, 日前包括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附註和其他相關信息。管理會計報告系統則尚無固定的呈報模式和有關制度規定,其編報可以是針對一個專門項目,也可以是一個企業的分部,當然也可以是企業整體(馬維華,1998), 目前受到較多關註的是責任業績報告、人力資源報告、環境會計報告及增值表等。

  複合會計報告系統的構建無疑需要理論的支持與模式探索,一種基於“事項法”與“會計頻道”思想的“實時”會計報告系統模式設計正在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

  (1)事項(Events)是指可用會計數據表現的會計主體與信息用戶相關的各種經濟活動。所謂“事項法” 就是以事項作為會計分類的最小單元(高英,2001),當某一事項發生了,系統按內部控制要求,先由非會計工作人員輸入原始數據進行識別、判斷,然後通過企業資料庫找到相應的核算處理方法,一系列與該事項有關的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都會受到觸動,相當於電腦程式中的“事件驅動”,同時產生連鎖反應而發生相應的改變。

  (2)所謂“會計頻道” 則是為了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層次需要,使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會計事項信息進行分類、彙總和多元重組,並轉化為其決策所需的各種會計信息。

  目前,在網際網路財務報告領域成功應用的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提供了一種供用戶自由選擇的可將信息彙總分類的技術,而另一可擴展的驗證報告語言(XARL)則通過提供權威的驗證標簽,進一步發展和保證了XBRL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王鑫,2008 o“事項單元”與“多元計量”為會計頻道提供了內容,而電腦硬體技術及XBRL、XARI 語言則使會計頻道選擇成為可能。

  實時會計報告系統的提出,不僅使人們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單一財務報表模式轉換到自主選擇財務信息,而且使管理會計信息的日常揭示成為可能(郅興武,2006),可以隨機產生不同期間的報告,提供決策有用的多方位信息,正是複合會計報告系統的目的。然而,作為一種未來會計報告系統的目標模式,還必須進一步整合其內外部關係,創新設計理論與模式結構。

  (一)信息加工理論與調節一匹配理論

  對於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突破,企業往往關註經濟後果成本效益原則,而政府則更加重視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公平、效率原則。信息加工理論與調節一匹配理論分別為企業與政府的創新路徑提供了必要支持。

  信息加工觀點源於香農(Shannon)創立的資訊理論,其輸入、編碼、儲存和輸出的過程與人類記憶的過程、人腦工作的原理、電腦接收處理信息的原理都是相一致的,被推廣虛用到不同的研究領域。信息加工理論又稱認知學說,奈塞爾(Neisser)認為其核心是關於如何獲得、改變、操縱、應用及儲存知識(唐挺,2007 o會計報告系統對信息的收集、確認、計量、記錄及整合過程,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認知加工系統。由信息加工的布魯克斯方程K (S)+△I=K(s+A S)可知:企業報告系統的認知能力K(s)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對經過一定篩選之後的會計信息△I進行加工後,使之有序增值成為(△S),且這種增值使其內部結構發生了改變,代表了新的認知能力即K(s+△s)。因此,如果企業關註會計報告系統自身及輸出信息的價值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從單層報告系統向複合報告系統發展,改進其認知能力K(s)。此外,信息編碼理論中的概念二級存儲結構(李艷燕,2001),可為“事項會計”將經濟數據按財務與非財務信息、核心與非核心信息進行分類提供支持,而“認知經濟”原則也可為複合會計報告系統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等。

  在動機、決策領域,Higgins(2000)提出了調節性匹配理論(林暉芸,2007),他指出當不同調節定向的個體分別使用各自所偏好的行為策略時,就能增強其在目標追求過程中的動機程度,從而對個體的行為決策產生重要影響。促進定向的個體一般傾向於使用渴望一接近策略、預防定向的個體則傾向於使用警惕一迴避策略(林暉芸,2007 o舉例來說,很多企業都具有同一個目標,即擁有“實時協同” 的會計報告系統,但這些企業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把“實時協同” 當作一種理想與願望,是真正渴望優秀的企業(促進定向);另一類則把“實時協同”當作一種責任和義務,其實是擔心自己無法獲得優秀(預防定向)。這兩類企業都會為了達到目標而努力,但動機和方式會表現出差異(追求卓越或害怕懲罰)。調節一匹配理論可以為政府在應對、引導會計報告系統“複合”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預測或改變企業的行為、態度,都能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整體關係圖式與模式基本結構

  鑒於目前會計實務與理論中尚未出現一種較為一致的“複合”會計報告模式,故可以先採用一種較靈活的過渡模式。本文藉助Kristof(1996)在組織行為學領域提出的一種匹配概念整合模型(蔡翔,2007),對財務會計報告與管理會計報告的一致匹配、互補匹配、“需要一供給”等觀點進行了整合(如圖所示)。

Image:整体关系图式1.jpg

  在整體關係圖式中,一致性匹配(箭頭a)發生在對外一對內兩個報告系統問的相似特點方面,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時性、重要性等信息質量要求,兩種報告系統只有在這些相似的基礎上才可能有互補匹配的存在。互補性匹配包括兩個方面:

  (1)對外報告系統提供通用會計報表、法定數量數據、合併財務信息、事後評價資料、利潤增值情況及其他綜合信息等來滿足對內報告系統分析、加工及補充、說明的需要(箭頭b);

  (2)對內報告系統則通過提供預測性信息、分部經營信息、成本效益信息、非等距會計期間信息、業績評價信息與公共社會責任信息等,來滿足對外報告系統在這些方面相對欠缺的需要(箭頭c)。

  一般來說 可以將複合會汁報告模式的基本結構劃分為四個部分(陸德民,1992),分別是:

  (1)管理會計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相融合的部分;

  (2)管理會計報告對財務會計報告改造和更替的部分;

  (3)管理會計報告直接利用財務會計報告的部分;

  (4)管理會計報告所獨有的內容部分。由於信息加工的廣度與深度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就決定了不同企業會計報告系統的複合程度並不一致,而國家立法機關、會計準則制定部門、證券監管機構等對兩種報告系統“協同融合”趨勢的引導和規範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 1.0 1.1 蔡勝軍.論會計報告系統的發展與設計:一種複合模式.福州大學管理學院.新會計2009年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jane409,连晓雾,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企業會計報告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