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農村社會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乡村社会学)

目錄

什麼是農村社會學

  農村社會學是研究以農業相關產業為主要經濟活動、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組成的農村社區為對象的社會學分支學科。農村社會學也稱鄉村社會學。

農村社會學歷史

  農村社會學最先起源於美國。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後,經過近30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在這期間,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農村經濟衰退,農民生活貧困,農村社會發生了嚴重的危機。美國的農村社會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解決農村發展和農民問題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芝加哥大學開設“美國鄉村生活的社會環境”課程,一般認為這是農村社會學成為專門研究領域的開端。1908年,第26屆美國總統T.羅斯福成立農村生活委員會,該會的調查研究報告是農村社會學早期的重要文獻。1915年,威斯康星大學C.J.加爾平教授發表了《一個農業社區的解剖》報告,第一次劃定了具體的農村社區。他以一個村鎮為中心,將中心周圍農戶交易行為所能達到的最遠點連成不規則圓圈,圈內就是一個社區。這一研究被認為是首創的合乎科學的、有系統有分析的農村社會學研究。20世紀20年代,為了應付農業危機,美國農業部批准各州建立農業實驗站,為農業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提供政府資助,農村社會學便很快發展成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1935年創立了專門刊物《農村社會學》。1937年,美國社會學會宣佈成立農村社會學學會。此後,農村社會學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50年代以後,美國農村人口減少,農村社會生活性質發生變化,農村的獨特性逐漸消失,農村社會學的專門研究領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擺脫農村社會學的危機,美國農村社會學家在80年代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農業社會學。它力圖從社會勞動的全面空間分工中研究農村,並對農村在總的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釋。農業社會學的產生代表著美國農村社會學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農村社會學在西歐有了很大的發展。大戰期間,西歐的農村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戰後亟待重建,客觀上需要農村社會學指導鄉村重建工作;同時,美國的農村社會學者開始到西歐開展農村社會調查,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幫助西歐開展農村社會學的教學研究活動等,促進了西歐農村社會學的發展。1957年,歐洲農村社會學工作協會成立,不久更名為歐洲農村社會學會。1964年該會與美國農村社會學會聯合在法國舉行第一屆農村社會學世界大會,1968年又在荷蘭舉行第二屆世界大會,農村社會學這門學科在世界許多國家得以廣泛傳播。

  20世紀初,農村社會學傳入中國。早期的中國農村社會學主要是引進和移植,當時,一些留美學生回國從事農村社會學的教學和著譯工作,併在外國教授指導下進行農村社會調查。最早的農村社會調查是1918~1919年由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教授D.H.庫爾普指導的廣東潮州鳳凰村調查。其內容涉及地勢、人、衛生、種族、經濟、治理、風俗、社團、教育、美術、娛樂、宗教等方面,是一次較完整、系統的農村社會調查,調查結果於1925年用英文在美國發表,書名為《華南農村生活》(CountryLifeinSouthChina)。1924年顧復的《農村社會學》出版,是中國的第一部農村社會學著作。隨後,相繼出版了楊開道的《農村社會學》(1929),馮和法的《農村社會學大綱》(1929),言心哲的《農村社會學概論》(1934)等,農村社會學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20年代以後,對中國農村進行了一系列社會調查,著名的有《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6)、《興國調查》(1930)、《長崗鄉調查》(1933)、《才溪鄉調查》(1933)。此外,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陳翰笙主持創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中國農村社會進行研究,並於1934年創辦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刊物──《中國農村》。40年代後,中國農村社會學強調社區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農村社會學曾一度中斷了在學科意義上的研究。1979年社會學研究恢復之後,農村社會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費孝通倡導的小城鎮研究,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新發展。1986年,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社會學專業;1988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組建農村社會學研究室。同時,相繼出版了有關農村社會學的論著和教材

農村社會學研究對象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尚無定論。早期的農村社會學主要研究農村社會問題,涉及農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20世紀20年代以後,以美國學者H.B.霍桑和D.桑德森為代表的農村社會學家,主張給農村社會學劃定專門的研究領域,以區別於其他學科。霍桑認為農村社會學應限於社會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桑德森則認為農村社會學主要是研究農村社會組織。他們把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限於某一專門領域,擺脫了初期該學科包羅萬象的狀況,在理論和方法上更富有科學性。在同一時期,美國社會學家P.A.索羅金和D.齊默爾曼提出,農村社會學要從整體上研究農村社會各部分之間、農村和城市之間、農村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對後來農村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系統論的形成和普通社會學由經驗實證研究向辯證綜合研究過渡,農村社會學也註重對農村社會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即在自然、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心理諸因素的相互關聯之中,對農村社會的一切社會關係和社會現象進行綜合的研究。它把農村看作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複雜的社會系統,通過各要素的聯繫來揭示農村社會的局部現象,又在各局部現象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探討農村社會整體的性質和規律。

農村社會學研究內容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概括起來主要有:

  ①農村區位結構研究。

  包括研究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在農村社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中心地區對農村區位佈局的影響。

  ②農村社會結構研究。

  這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課題。農村經濟結構、階級與階層結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群體結構、家庭結構等是構成農村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家庭經營是許多農村的主要生產經營方式,對家庭和以家庭為核心的農村群體結構的研究,在農村社會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③農村社區體系研究。

  農村社會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範圍內形成不同的農村社區,各社區之間相互聯繫構成了農村社區體系。農村社區體系研究主要包括村莊、村鎮和集鎮的特點和作用,村際聯繫和社區格局等方面。

  ④從農村的角度研究城鄉關係,包括城鄉文化傳遞的條件與方式。

  ⑤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

  ⑥對農村社會問題的研究。

  諸如環境、人口、教育、貧困、犯罪、衛生問題等,探討這些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⑦對農村社會變遷的研究。

  包括變遷過程和發展趨勢,導致和制約變遷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農村發展的目標模式和農村現代化等。

  農村社會調查在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建立了一系列農村社會調查指標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有農業生產調查、農村人口調查、農村家計調查和農村教育與衛生調查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村社會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