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國社會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

中國社會科學院官方網站:http://cass.cssn.cn/

目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國務院直屬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

  截至2016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擁有6大學部,近40個研究院所,10個職能部門,8個直屬機構,2個直屬公司,180餘個非實體研究中心,主管全國性學術社團105個,並代管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全院有二三級學科近300個,其中國家重點學科120個。全院在職總人數4200餘人,科研業務人員3200餘人,其中高級專業人員1676名,學部委員61人、榮譽學部委員133人。研究生院有在校生3100餘人。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佈的《2014全球智庫報告》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以第20名的成績躋身“全球智庫50強”,並蟬聯“亞洲最高智庫”。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的優勢,使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知名智庫”。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基礎上,於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長胡喬木,第二任院長馬洪,第三任院長胡繩,第四任院長李鐵映,第五任院長陳奎元,現任院長王偉光。建院前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有經濟研究所、哲學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語言研究所、法學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所和情報資料研究室等14個研究單位,總人數2200多人。

  從1977年至1981年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先後成立了工業經濟研究所、農村發展研究所、財貿經濟研究所、新聞研究所(現為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後與世界經濟研究所合併成立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美國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歐研究所(現為歐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等16個研究和出版單位。蘇聯東歐研究所(現為東歐中亞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這個時期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1年以後成立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文獻信息中心、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學研究所、臺灣研究所和亞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現有研究所31個,研究中心45個,含二三級學科近300個,其中重點學科120個。全院總人數4200多人,有科研業務人員3200多人,其中高級專業人員1676名,中級專業人員1200多名。他們中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學術造詣高深的專家學者和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嶄露頭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幹。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

  2005年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2006年8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成立,作為院務會議領導下的學術指導、學術咨詢和科研協調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部設立了文學史學哲學部(後又分立為文學哲學部、歷史學部)、經濟學部、社會政法學部、國際研究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評選出首屆學部委員47人、榮譽學部委員95人。

  2007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

  201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啟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是年11月30日,實施創新工程後成立的首批跨學科、綜合性、創新型學術思想庫和新型研究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分別在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亞洲與太平洋研究所和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而成。

  2012年4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校區在北京市房山區的良鄉高教園區正式落成。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的優勢,使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知名智庫”。

  2016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率院學部委員學術調研團前往山東青島,青島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書。

  2017年1月7日,青島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建設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青島研究院,聯合在青島舉辦國際性高層論壇,為青島市重大決策和發展戰略提供咨詢論證,在人才交流與培養方面展開全面合作。

  2019年1月3日,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

  2019年9月,經黨中央批准,十九屆中央第四輪巡視將對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織開展常規巡視。

  2022年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提交關於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法》的議案,建議設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並建議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最高人才頭銜,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院所

學部 所屬研究所
文哲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含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歷史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經濟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社會政法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國際問題研究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研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是與國家五年計劃的實施同步進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除組織各研究所承擔相當數量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外,還根據國家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和各學科的特點及其發展,確定院重點項目和所重點項目。同時積極承擔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或委托的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研究任務。重點研究項目通常是以課題組的形式進行的,參加者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願選擇研究任務。許多重大課題,由多學科的學者參加,利用多學科綜合優勢,進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業務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興趣,獨立地進行研究。

  文獻資料的積累和利用,是各學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綜合性的圖書館,絕大部分研究所設有專業性的圖書館,擁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獻資料,館藏圖書已達537萬餘冊。其中包括了相當數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圖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文獻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別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了圖書資料交換關係,並通過各種動態性、資料性刊物和文獻題錄、論文索引等信息載體,為科學研究工作提供豐富的資料和學術信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研成就

  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學術著作、科學論文、調查研究報告、資料翻譯和文獻整理等形式向社會各界提供科研產品。建院以來,共出版學術著作4293本,科學論文54517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7268份,翻譯著作2787本,翻譯論文16108篇,以及相當數量的古籍整理、校勘、註釋、各種工具書和普及讀物。年平均出版學術著作300本、科學論文3890多種、研究報告510多篇。

  這些科研成果闡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及政策咨詢;為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施方案;整理和弘揚傳統歷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科學文化,推動學科建設。許多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考古》、《哲學研究》、《經濟研究》、《法學研究》、《文學評論》、《世界經濟》等82種學術刊物,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學術信息。以出版學術著作為宗旨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科文獻出版社和經濟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為中國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交流

  廣泛地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長期堅持的方針。近些年來對外學術交流不斷發展。在交流規模上,從1978年10多批數十人次發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區分佈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國外約200多個社科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高等院校、基金會和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交流關係,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了交流協議。交流對象既有發達國家,也有廣大發展中國家。許多國家的元首、政府總理、內閣長官及政界、學界著名人士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訪問、講演,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國際機構代表以及海外記者也經常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學術訪談。頻繁的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而且增進了相互瞭解和友好合作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對外交流,有互派學者考察訪問、開展合作研究、互派長期留學進修生、舉辦雙邊或多邊學術研討會、互邀學者講學等多種形式。近年來,各個學科,無論是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傳統學科,還是與中國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法制建設和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密切相關的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學等學科,在對外學術交流中都得到了發展,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得更加活躍。

  日益發展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對繁榮中國社會科學事業、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對外學術交流與課題研究和學科建設緊密結合,通過對外學術交流,促進重點科研項目和學科發展。一批研究人員通過留學進修和訪問交流,拓寬了學術視野,業務上得到了培養和提高,許多人已成為科研骨幹或學科帶頭人。

相關條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苏青荇,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