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铁锈地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铁锈地带(Rust Belt)

目录

什么是铁锈地带

  铁锈地带,是指从前工业繁盛如今已衰落的地域。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历了老工业基地在经历了重工业化时期的繁荣后走向衰落,大量工厂倒闭,到处是闲置的厂房和被遗弃的锈迹斑斑的设备,因此这些老工业基地如俄罗斯的乌拉尔山、美国的俄亥俄州被形象地统称为“铁锈地带”。

  从时间上看,美国在1950年、英国在1955年、日本在1975年、德国在1980年先后完成了工业化目标,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就出现了“老工业地区问题”(即“老工业基地”问题),如美国东部“铁锈地带”地区、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和日本北九州地区等。

铁锈地带对的背景

  锈带(Rust Belt,铁锈地带)主要由美国中西部和五大湖地区组成,但该术语也可能用于包括1980年左右开始工业衰退的任何地方。“Rust”(意为“铁锈”)是指去工业化,或者由于曾经强大的工业部门萎缩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和城市衰退。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流行起来。

  锈带始于纽约州西部,向西横穿宾夕法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和密歇根州下半岛,终止于伊利诺伊州北部、爱荷华州东部和威斯康星州东南部。在同一时代,新英格兰也受到工业衰退的严重打击。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多种经济因素,例如制造业进一步向西部转移、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美国钢铁和煤炭工业衰退,曾被称为美国的工业心脏地带的该地区内,工业一直在下降。虽然一些城镇已经设法通过将重点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来适应,但其他城市和城镇的情况并未好转,遭受了贫困加剧和人口减少。

  锈带是由明尼苏达的钢铁产业而得名。1970年代后,随着煤炭业,纺织业,钢铁业的衰落,很多铁锈带的工厂开始停工,工厂大门只剩下锈迹斑斑的大门,很多蓝领因此失去工作。然而,铁锈带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基础依然非常厚实,也由于长期积累了金融与政治资本,这个地区对美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其相对于美国东西两岸惊人的物价而言,该地区的洼地价值已经非常明显,加上传统的产业基础扎实,该地区正在吸引着来自美国各地乃至全球投资人的青睐。

铁锈地带形成原因

  从定义上看,“铁锈地带”的形成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有关,但实际上“铁锈地带”形成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样的,综合来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产业优势边际递减直至衰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蒸汽动力的使用标志——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一些煤炭资源十分充足的城市和地区发展起来,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以及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在煤炭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炼焦行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甚至是化学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后,这种以煤炭能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在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开始改变。内燃机的问世标志着原油开始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煤炭以及煤炭支撑的重工业优势逐渐减弱,最终变成衰退行业。

  二是资源枯竭,区域环境持续恶化。在这些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资源被过度开采,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枯竭。另外,在重工业的影响下,环境持续恶化,发展优先于环境的理念使得这些地区生态恶化的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受到极大破坏,随着人口的迁出,这些地区逐渐丧失了发展的活力。

  三是传统发展模式阻碍创新以及技术更新。“铁锈地带”一开始因为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相应的生产力,最终整个工业区的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加工、制造以及销售集于一体。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呈现多样化格局,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的城市职能分工,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以及销售的地域格局被打破,“铁锈地带”由于依赖于原有的发展而阻碍了自我转型的实现,最终使得整体技术逐渐老化,并走向衰退。

铁锈地带衰退原因

  由于对老工业基地衰退性质和原因的认识不同,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式和政策也持不同观点:一是认为“锈带复兴”应是“由服务经济代替工业经济”,即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主要是美国;二是认为应“从一种类型的工业经济走向另一种类型的工业经济”,典型如德国。

  此外,工业城市衰落的原因在于它们丧失了城市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古老的商业城市的优势在于技术小型企业以及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如伯明翰和纽约。工业城市不同于这些古老的商业城市或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城市。它们有大量的工厂,雇佣着成千上万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除了向世界各地大量提供廉价和相同的产品之外,这些工厂自给自足,独立于外面的世界。

中国的铁锈地带

  2012年12月,辽宁省沈阳和鞍山等6个城市宣布将废弃的工业区恢复为耕地;曾是工厂爆发式增长中心的东莞如今(2012年年底)濒临破产,地方政府捉襟见肘。仅仅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两年后,中国开始面临“去工业化”,成为“铁锈地带”。

  国际化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民众上街抗议工业污染,中国政府开始执行环保法规,工业项目常常在民众的压力下被中断。小型国外投资者开始撤退,因为他们发现在中国制造会加大知识产权被侵害的危险。

  另外,政治风险方面,北京试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获取地缘政治利益,由此一来,来自“冒犯中国的国家”的企业会被影响。然而,侵蚀中国竞争力的最重要一点是劳动力的缺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上涨。

美国的铁锈地带

  在美国,“铁锈地带”是指那些在美国历史上重工业与制造业发达,但是随后出现衰落、工厂大量关闭的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各州,其中以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和伊利诺伊州为代表。由于这些老工业区急需重振,因此候选人的政策被看重。

  2013年3月,美国人口调查与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美创纪录地有超过1/3的郡县正在逐渐消亡,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本地经济衰退,使得这些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并在异地成家立业。

   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很多居民在原地生活多年后,在经济衰退期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迁徙到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使得地区内对移民的关注日渐升温。同时出现人口大幅下降的地区还包括农业地区和城市远郊部分,以及昔日以制造业为主、现在好景不再的“铁锈地带”。

发达国家“铁锈地带”复兴经验及启示

铁锈地带复兴成功的案例

  上述“铁锈地带”基本是全球众多“铁锈地带”发展的缩影,但是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至是技术严重落后的情况下,这些城市和地区并没有放弃发展的机会,相反,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最终,有的城市和地区擦亮了“铁锈”,实现了复兴,也有的城市和地区转型失败,依旧“锈迹斑斑”。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失败案例也值得反思,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来看,实现“铁锈地带”复兴的城市和地区包括德国鲁尔工业区、法国洛林区、英国伯明翰以及美国匹兹堡等,转型失败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底特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环境治理,推动新兴产业   

  鲁尔工业区曾是德国发展的“心脏”,工业增加值一度占据德国总量的40%左右,以煤炭采掘为基础,随着煤炭的综合运用,其炼焦、钢铁以及化工产业都得到发展。“二战”之前,丰富的煤炭资源带动了钢铁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就业形势良好,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二战”期间,鲁尔工业区也为德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补给。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战败的德国经济凋敝,鲁尔工业区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叠加前期过度开采,资源开始枯竭,单一结构的重工业弊端逐渐暴露。很多煤矿、钢厂开始倒闭,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工业区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和转型之路: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了《鲁尔发展纲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此外,还兴建了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特别是1965年建立鲁尔大学、1968年建立多特蒙德大学,为地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10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加大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逐步建立包括健康、生物、物流等在内的新兴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地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工业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例如,鲁尔区1989年提出“IBA计划”,将独立运作的博物馆、休闲、景观公园、购物旅游等地区进行统一开发,建成了覆盖整个鲁尔区的一条“工业遗产之路”的参观路线,使工业旅游成为鲁尔区的新经济增长点

  经过40年的转型调整,目前鲁尔地区已经成为德国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地区,也形成了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与通讯、纳米材料、医学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和旅游等高科技产业。

  英国伯明翰:保留传统,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伯明翰是英国一座典型的矿业城市,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原本就有制造业“家底”的伯明翰一举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中心,迅速发展起庞大的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成为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享有“世界工厂”的名声。但是进入20世纪,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经济形势的转变使得伯明翰昔日风光不再。“二战”期间,由于遭受了猛烈的轰炸,城市道路和工厂大量被破坏。“二战”后英国经济地位开始衰落,伯明翰经济进一步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失业率达到25%,另外,重工业的发展也使城市深受环境污染和雾霾的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伯明翰开始从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对此当地政府制定了产业转型方案: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提高服务业占整体国民经济的比重;另一方面深化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在进行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中,没有对传统行业进行全盘否定,对于纺织、采矿等行业实施逐渐淘汰政策,集中财力发展食品加工、机电以及汽车制造等极具潜力的行业,同时还保留了历史悠久的行业,例如珠宝加工。

  当地政府还不断对工业区进行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会展、金融、旅游、零售等服务产业,最终实现了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目前,伯明翰不仅是英国制造业的中心,也是世界知名的时尚新区,各类型国际工业、艺术展会频繁不断,服务业已然成为其支柱产业。

  美国匹兹堡:依靠高校带动经济

  19世纪中期的匹兹堡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钢铁工业中心,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业中心,被誉为美国的“钢都”。19世纪后期,美国加快西部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叠加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匹兹堡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钢铁产业为中心的重工业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外,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使得需求开始下滑,匹兹堡钢铁产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日本以及韩国钢铁行业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匹兹堡钢铁产能过剩。面对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匹兹堡钢铁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城市陷入衰退。

  匹兹堡城市的转型主要从环境治理入手。“二战”结束后,当地政府开始推动城市发展的“三次复兴计划”。第一次复兴计划始于“二战”之后,匹兹堡开始致力于环境治理,大量工厂开始外迁。第二次复兴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开始重视文化以及社区建设,大量钢厂开始关闭裁员。但是美国经济的衰退使得钢铁企业继续受到冲击,不断高涨的失业潮使得政府开始转变治理策略,由原先的环境治理为主的政策转为实施地区经济多元化战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次复兴计划使得匹兹堡的经济基础转向教育、旅游和服务业,尤其是医疗和以机器人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

  第三次复兴计划尤为关键,主要推动力就是教育资源的兴起。大学作为城市的东道主,欢迎各类型企业进入,并将其介绍给开发、研究、技术以及教育行业的其他企业。随着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大学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例如,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已成为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雇员高达5万人,比钢铁工业鼎盛时期的雇员还要多。

  时至今日,匹兹堡从一座钢城转变成一个高科技研发中心,尤其是在绿色技术、教育培训以及研发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权威性的经济刊物EIU把匹兹堡列为了“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铁锈地带复兴的失败案例

  底特律的辉煌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凭借工业的发展,其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工业产能,叠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底特律人口迅速扩张,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汽车工业之都。“二战”期间底特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二战”之后底特律的汽车工业从技术水平到设计水准均大幅度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底特律进入全盛期,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但是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底特律的白人逐渐失去安全感,开始成批向城外迁移,商业和金融也开始大量撤出,资金不断外流,而石油危机也重创美国汽车工业,日本、欧洲等汽车制造商的崛起更对美国汽车制造业形成了威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底特律,通用福特等企业跌入谷底,城市失业率达到18%,远高于全国水平。在改革过程中,当地政府过分依赖于汽车产业,认为经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底特律的城市结构、产业布局都是以汽车制造的需求为先导。这种单一的汽车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遇上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美国汽车业的全球化生产布局,最终导致底特律错失改革和转型的时机。

对我国复兴铁锈地带的启示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不仅引发了市场的持续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如何借鉴国外“锈带复兴”成败经验来振兴东北的讨论。但是东北地区的转型升级绝没有那么轻松和简单。东北三省人口过亿,面积两倍于法国,工业底子不差,农业堪比乌克兰,有齐备的产业链条。但是在东北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重工业比重过大,庞大的资产沉淀注定了东北地区经济的转型是痛苦而艰难的。“振兴东北”早在2004年就被提出,尽管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东北地区经济迟迟没见起色。201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

  结合国外“锈带复兴”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当前东北地区首先应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同时要以高校为平台,加大人才的培养,为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号召,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例如吉林通化市依托资源优势,用20年时间造出一个千亿级的医药健康产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绿色道路”。最后,积极与发达省市对接,通过合作解决国企改革,盘活沉淀资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等目标。

  近日,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辽宁省与江苏省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吉林省与浙江省对口合作实施方案》《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北京市与沈阳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上海市与大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天津市与长春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哈尔滨市与深圳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等7个对口合作分省市实施方案,对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工作的再深化、再分解、再部署,标志着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进入全面推进落实的新阶段。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33.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铁锈地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