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审计质量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质量管理审计)
审计质量管理(Audit quality management)

目录

什么是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定程序运作,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审计质量管理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广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而制定的总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

  狭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是指为使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按已拟定的总体审计计划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项目审计质量管理。项目审计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项目审计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项目审计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审计质量管理的特点

  一、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质量管理活动,当然具有一般物质产品质量管理的共同特点,同时,作为审计机关行政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会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从一般特征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1、全面性。是指与审计项目质量有关的各种因素都应是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程序管理、审计文件管理等。

  2、全员性。是指与审计项目质量有关的各层次人员(包括审计机关领导、法制机构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组成员)都是质量管理的主体,都应参与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活动,同时也都是审计项目质量的责任人。

  3、全过程性。是指办理审计项目的全部过程都应实施质量管理。一般包括事前管理(审计项目的前期工作)事中管理(实施审计期间)、事后管理(审计项目后期工作等)。

  二、从审计监督是审计人员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过程的特色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行政性、标准一致性、原则无不合格品、非计量性等方面的特点。

  1、行政性。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行政管理的色彩。审计机关不是生产经营单位,而是国家行政机关,审计监督行为属于行政执法行为,其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行为则属于内部行政管理的范畴。另外,被审计单位如果对审计项目质量提出异议,可以利用行政救济手段提出审计复议申请,如果对审计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标准一致性。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标准和依据是由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统一制定的,适用于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及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等,无论是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还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还是其它类型审计项目,都应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考评。

  3、原则无不合格品。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审计机关的产品都应是合格品。由于审计监督活动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强制力,一旦出现差错和失误,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因此,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原则上应该百分之百的合格;作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能像物质产品那样事先规定一个合格品率和废品率

  4、非计量性。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精神产品,与此相适应的,其管理标准也主要是定性方面的。因此,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大部分不能用定量的物理标准来衡量,只能依赖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只有审计方法、审计结果落实等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计算标准来衡量其质量高低。

审计质量管理的类型

  一、全面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的对象既包括审计行为,又包括审计人员。

  全面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管理,二是业务管理

  1、一般管理:是指不直接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为保证审计质量提供先决条件。例如,对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独立性的管理,对保证和提高审计人员技能的管理,对有效审计方法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对技术咨询、法律咨询及其专家利用的管理,对检查监督工作的管理等。

  2、业务管理:是指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保证和提高项目审计质量。业务管理应当实行全过程管理。

  二、全过程管理

  审计工作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工作质量都会对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审计质量管理应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

  三、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

  外部管理主要是指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管理。内部管理是指各种审计组织对自身进行的管理。

  四、多层次管理

  多层次管理是指多种管理主体对审计业务的综合管理。例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的自我管理,审计组组长对审计过程的管理,审计业务部门对审计组工作的管理等。

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审计主体的质量管理

  审计主体是审计活动的执行者,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根本因素。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因此审计组织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规定,并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随时予以监督。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组织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关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本组织独立性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保证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应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保证聘用的人员都能胜任工作;还应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与淘汰相结合的晋升制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上岗、项目招投标整合内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即对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调配)等方式,优胜劣汰。以保证各阶层的审计人员都能安其位、胜其任、展其能、出其绩。在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机关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比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评论,有关新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从而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经得起任何挑战的审计队伍。

  二、审计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

  审计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强化组织工作,搞好审前调查,进行审计方案编制质量控制;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进行组织方式质量控制;根据不同审计项目的专业性质,进行审计人员配备质量控制;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对实施过程采取各种方式的质量控制

  三、审计业务工作的质量管理

  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取证工作、报告编写工作和报告审定工作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质量控制,使证明材料符合充分性、相关性、重要性的原则;报告编写质量控制,要求提出定性定量准确、评价客观、处理意见适当、文字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报告审定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审定报告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决定,把好审计处理关。

  四、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

  审计机关本身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根据审计决策目标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关制度,如审计业务工作作业规范、审计业务考核制度、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审计质量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一、领导垂范和全员参与原则

  领导者对审计质量的认识和管理理念,决定整个队伍的审计质量管理意识。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中所有部门和人员工作质量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审计质量不尽是直接参与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审计项目,也关系到领导层的审计质量管理意识,一个高质量的审计项目,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同时,审计机关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领导的正确指挥,更重要的是全体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全员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如果没有全体高素质审计人员主动参与,无论多么先进、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全体审计工作人员自觉地参与是有效开展审计质量管理的基础。

  二、党政领导满意和民众关注原则

  以广大民众为关注焦点的原则要求,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工作,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最终标准和最高标准,以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审计需求为出发点,以让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满意为归宿。

  三、全过程控制原则

  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质量管理理论也认为:任何活动都要通过“过程”来实现,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通过分析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将影响审计质量的所有活动和所有环节都得到控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质量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着眼于过程,对整个工作过程和相关的活动都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审计项目质量达到期望的目标。

  四、责权匹配和协调配合原则

  责权对等是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制订各部门、各级审计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既要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职责,又要赋予每个人相应的权力,做到责权匹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审计质量管理是同审计质量有关各环节质量管理的“总和”。同时,这个“总和”也不是各个环节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围绕着共同目标协调作用的统一体。为了有效地进行审计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和沟通,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五、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原则

  质量管理专家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同样,优良的审计质量首先是计划出来的,其次才是实施出来的,而不是靠事后编制出来的。因此,审计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一次做到位”、“一开始就不出错”、“上道工序不给下道工序留下质量隐患”。只有把审计质量管理意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使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才能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打造出更多的审计精品项目。

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

  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是按照审计机构的内部层次和工作顺序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常用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如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通常要由审计组组长复核;项目审计完成后所整理出来的一切资料(包括审计工作底稿)通常要由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专职复核机构还要对审计结果进行专门复核;审计机关负责人也要对整套项目审计资料进行审批。

  二、关键点质量控制法

  所谓关键点是指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和直接影响的审计业务环节。不同的审计,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关键点不尽相同。在一次审计的各个审计阶段,其关键点也不相同。

  三、质量检查控制法

  质量检查控制法就是专职或专门的检查小组(或人员)对正在进行的审计活动或已经结束的审计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或例行的检查和评价。审计署颁发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暂行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对本级派出机构、下级审计机关完成审计项目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审计质量管理应做好的工作

  一、搞好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前提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管理。要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当前,有些审计人员对于每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不愿做审前调查,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待,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风险。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前认真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因此,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二、重视方案编制,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工作的目标。其次,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什么、怎么审、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管理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要认真编制好审计方案,在基本摸清被审计行业、单位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成效。

  三、强化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

  审计实施过程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首先,应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制,明确审计人员在项目审计中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审计人员应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它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是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的直接手段,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若能在审计期间坚持记录审计日记,也能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由于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因此,审计日记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即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根据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就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四、优化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重视审计报告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依据合理、问题定性准确,评价合理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对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拿得准又能说明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

  五、后续工作控制,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延伸

  跟踪落实和档案整理阶段工作是审计项目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建立审计档案工作,并做好被审计单位资料库的建立工作,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基础。在审计后续阶段,建议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评价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项目的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证据的质量;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情况。通过审计质量评价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责任追究制度要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把审计质量控制落到实处。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理论上的必要性

  1、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关系审计转型的实现及审计成效的好坏。审计质量管理就是“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符合审计专业标准和工作规范而制定的方针和措施”,它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分层次实施审核、监督和责任追究使审计工作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率性,更好的达到审计目的,实现审计职能。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它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水平,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它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衡量全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

  2、审计创新创业需要以高质量的审计质量管理来支撑。面对审计转型职能工作的转变,就需要对审计质量各环节有所侧重,强化审计质量管理以确保其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保证审计项目达到预期目标。严格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以分清审计责任和防范风险,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也为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供依据。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现实上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是审计法制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阶段我国审计质量管理总体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和不尽完善。因此,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已成为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1、审计工作适应审计转型发展需要应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审计工作的优劣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审计质量管理上。因此,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加强对审计质量控制,是建立现代审计、完善审计体系的需要,也是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要求。作为审计生命线的审计质量无疑已成为衡量我国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国内没有统一审计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使我国的审计工作既适应国际标准化要求,又与审计创新创业结合起来。

  2、我国审计质量现状和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只有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建立完整的审计质量体系,保证审计的独立性、科学性、有效性,使审计质量有良好的审计环境保障,适应审计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转变。

  作为审计质量核心的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不高仍是当前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关键问题,影响审计质量管理的因素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审计环境不理想,审计的独立性很难得到理想的保障。审计属于政府的组成部门,然而一些涉及地方利益的问题,审计机关只有听从当地政府的意见。二是审计队伍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时代发展要求综合性人才,而现在的审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难以应付复杂工作,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意识比较薄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强。三是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尽完善,审计质量责任不明,执行审计规范不严格。审计责任制的不健全或不能认真贯彻执行的结果就是责任主题不明确,落实不到位。四是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为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审计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审计质量控制。

  三、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1、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审计基本职能的成功实现,高质量的审计对单位部门工作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结论,及时、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单位领导进行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鉴证和控制职能,又为实现单位工作目标提供参谋服务;其次,较高的审计质量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可以较好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助于强化单位控制系统,增强科学管理意识。

  2、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对于整个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必然给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它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树立良好形象,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既能得到领导的重视,也可以树立审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理想的环境。

  3、有利于提高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对审计的需要。

  4、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为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强化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同时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努力创造适合我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为我国审计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审计质量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领导决策服务,最终让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开拓创新,积极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为审计事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东风,KAER,连晓雾,方小莉.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审计质量管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