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经济特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

目录

什么是经济特区

  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国家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经济特区的起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加快经济发展和与世界接轨,而在一些地区设立的具有实验性质的特殊经济区域。1979 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设想。邓小平表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广东、福建两省委分别于6月6日、6月9日写出了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广东省委的报告就试办出口特区提出了具体设想,即: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等业。关于特区的管理原则,提出既要维护我国的主权,执行中国的法律、法令,遵守我国的外汇管理海关制度;又要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专门论述对外经济关系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的文字表述。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委的报告,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条件,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同时决定,先在广东的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广东的汕头、福建的厦门设置。此后,深圳和珠海两个特区开始积极筹建,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都把特区建设作为关系到对外开放政策成败的一件大事来抓。 1980年3月24—30日,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从而更完整地概括了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会议形成的《纪要》对特区建设的方针、步骤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指出,试办经济特区,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根据目前两省的财力物力可能,广东应首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区建设好,其次是珠海。深圳特区建设一定要作好总体规划,分片、分期进行建设。经济特区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先上那些投资少、周转快、收效大的项目。在建设步骤上,先搞好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吸引侨商、外商投资创造条件。

  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主要是吸收侨资、外资进行建设。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以后,有关经济特区的各项法律、法规陆续制定出来。随后,经济特区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展开。事实证明,设立经济特区是一项非常英明和具有历史远见的政策,它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

  • 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
  • 特区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 对前来投资的客商给予特殊优惠和便利;
  • 国家给特区较多经济自主权。

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大多数经济特区的设立都对促进国际贸易和设置国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1)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多数都划在关境之外,外国商品可以自由进出,过境、转船再出口都比较方便,这就无形中消除了各类贸易壁垒的限制;(2)由于自由港和多数自由贸易区地理位置及软硬环境都比较优越,世界上大量的商品都流经经济特区,国际贸易额因此而大大增加,再加上各类出口加工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再将成品出口,亦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3)经济特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减少了投资厂商的生产费用和各类支出,降低了经济特区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出口竞争力;(4)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特区的存在沟通了东西方、南北方贸易的发展。从80年代初到1985年短短几年中,经济特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0%上升到20%,其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

  (二)促进了设置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1、经济特区的设置有利于本国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以出口导向战略带动本国经济全面发展。

  2、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工业。由于经济特区内投资环境比较好,且有行政、法律、信息、运储等多方面的优惠待遇,使得外资纷纷涌入,既促进了加工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亦有利于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3、经济特区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区内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对设置国其他地区也起着示范作用。

  4、有利于增加外汇来源,扩大外汇收入,弥补本国资金及外汇的不足。

  5、经济特区的设置扩大了就业机会,并起到了开发落后地区,带动邻近地区繁荣的积极作用。

  (三)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经济特区的设置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和技术交流,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步伐。另一方面,经济特区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逐渐被淘汰,开始向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经济特区则因其接近国际市场及具有各种吸引外资的优惠待遇,成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可以说,经济特区加速了这一调整,使世界经济的整个产业结构更加有序、合理。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不再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涉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经济特区的主要类型

  经济特区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贸易型经济特区

  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即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自由港Free Port)也称自由口岸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也称自由区、对外贸易区、免税贸易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二者是指划在一国关境以外的港口或地区。在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内,对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并准许其在港内或区内自由改装、加工储存、展览和销售等,以此来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型经济特区

  工业型的经济特区一般称作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又称出口工业加工区或加工出口区。它是指一国专门为加工、制造和装配出口产品而开辟的特定区域,实际上是自由贸易区转口贸易功能弱化、出口加工功能强化的产物。出口加工区是在60年代后期才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兴起的,其目的是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出口加工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三)综合型的经济特区

  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贸易型经济特区和工业型经济特区两种特点和职能。它既像自由贸易区那样为转口、出口贸易提供许多优惠待遇,又提供了发展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在该类型的经济特区中,还可以发展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行业。如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区既是一个工业区,区内有932家工厂企业;又是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自由港,港口有10个大型泊位,可以容纳10艘巨轮停泊;同时还是一个旅游区,拥有著名的飞禽公园、仿日本风格的星和园、仿中国园林建筑的裕华园及面积达80公顷的裕廊湖。我国自1979年起设立的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也都具有综合性经济特区的特征。

  (四)科技型经济特区

  科技型的经济特区是指科学工业园区(Sciencedased Industrial Park),也可称为工业科学园、科研工业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城等。它是指以加速高新技术研制及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工业现代化,创立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为目的,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和方便条件将智力、资金高度集中,专门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新兴产业开发区域。

  科学工业园区是在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出口加工区。它一般以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工业区为依托,区内有充足的科技和教育设施,企业设备先进,资金雄厚,技术密集程度高。园区地址一般选在信息渠道通畅、交通网络发达的大城市附近。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我国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工业园区”、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以及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都属于这类科技型的经济特区。

  (五)保税区

  保税区(Bonded Area)是指海关设置的,或者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受海关监督的特定区域。保税区的功能有些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各国一般都规定,除某些特殊商品外,一般商品可自由进出保税区,存入保税区的商品可以暂时不缴进口税,如果再出口也不必缴纳出口税,但若运入海关管辖区内销售,则需在离开保税区时缴纳进口税。运入保税区的商品也可以进行储存、改装、分类、展览和加工等。

  (六)过境区

  过境区(Transit Zone)又称中转贸易区,是指某些沿海国家为了便利内陆邻国的进出口货运,根据双边协定,指定某些海港、河港或边境城市作为过境货物自由中转区,对过境货物简化海关手续、免征关税或只征小额的过境费用。比如赞比亚的很多产品要经过坦赞铁路从达累斯萨拉姆港出口,坦桑尼亚便为赞比亚提供过境区。过境货物可短期储存或重新包装,但不得加工制造,这与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明显不同。一般说来,过境区都提供保税仓库设施。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当年设立经济特区,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便于发挥对外窗口这一职能,目前,窗口的政治定位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区位优势不会改变,凭借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及与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乃至东南亚经济体间深厚的地缘、人缘、亲缘、血缘乃至深层次的文化渊源,各特区在实际上可继续发挥其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

  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周边环境,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对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和海南5大经济特区都地处南中国沿海地区,面向南海和台湾海峡,交通尤其是水运极为畅通和便利。

  水路可以通往香港、澳门和海外各国及其他地区,也可以很方便的通往全国其它沿海城市和台湾;

  陆路交通方面,高速公路不仅路线分布长,而且密度大,广深、广汕、深汕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厦汕高速将5大特区中的4个特区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有广深九、京九线经过深圳,外连香港,内达各个省市,北京深圳之间可以直达;广梅汕铁路以及鹰厦铁路、梅坎铁路把汕头、厦门与内地紧密联系起来;

  航空方面,5大经济特区与国内各大城市大都有直达航班,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还有境外的航线,特别是深圳、珠海两大特区与香港、澳门之间陆地互相毗连,水路隔海相望,既有汽车直接往返,又有畅通的海上运输。汕头、厦门和海南均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接近,陆海空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随着今后经济的大发展,5大经济特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都为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就区位条件优势来讲,紧邻香港、澳门和台湾,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上的经济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便于就近吸收港资、澳资、台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进出口贸易,强化外向型经济特色,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达,尤其是香港早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争先来港投资,开办工厂和分支机构,使香港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又使香港得以利用世界各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工商业,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加工业,20世纪60~70年代,澳门也利用了这些条件发展了工业和金融事业。

  台湾战后依靠美国的支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计算机和软件业,已形成强大的规模和优势,紧邻香港、澳门和台湾,直接面对国际市场,这种特殊的地缘条件,为特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优越条件。随着世界产业升级换代,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在实现经济起飞之后,在其产业高级化过程中的大量产业转移,为特区经济的腾飞创设了良好的机遇。

  以深圳特区为例,“由于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香港的‘三来一补’开始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形。在深圳实际利用的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成;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8成;‘三来一补’企业中,属港资兴办的占90%,深圳经济的增长与黄岗口岸通关货车的数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相关,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

2.独特的历史和与海外交往、对外交往协作方面的优势

  5大经济特区都有与港、澳、台和海外通商及其他交往的历史传统,是连接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重要媒介、联结点和桥头堡,成为进出口商品,信息交流的集散地。汕头和厦门两大特区,历史上早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和对外通商口岸。深圳与珠海尽管建市不久,但当地居民与香港、澳门早有商业和其他方面的密切交往。特别是除海南之外的4大特区,都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上千万的华侨旅居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港澳同胞很多来自深圳、东莞、珠海、汕头,仅潮汕地区目前的海外华侨即超过1000万人,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现有归侨、侨眷25万多人,在海外的厦门籍华侨有5万多,也有许多人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早年到台湾谋生的也为数不少,海南特区也有很多人旅居国外和港澳。

  5大经济特区的很多华侨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经营工商业,并取得了成就,在“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节作用下,许多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纷纷到特区投资办厂,他们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例如,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厦门特区的外资结构中,港澳台资本占外资的比重20多年来一直在70%左右,特区创办的前10年,这一比重高达80%以上。华侨中如陈嘉庚李嘉诚等,他们与故乡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很愿意同故乡进行工商业方面的往来,同时也出于爱国爱乡的强烈民族乡土感情,也愿意帮助故乡发展经济,合作经营,拓展国外市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这是5大特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天独厚的外联优势。

3.5大经济特区均有广阔的腹地可以作为依托

  5个特区内连广东、福建和海南3个省,这3个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坐标平面上均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不仅物产丰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且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基础雄厚。5大特区的发展可以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方面,不仅可以得到广东、福建和全国其他省市的大力支援,所生产的产品还可以销往内地;海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又有廉价的劳动力,更有利于外商前来投资、开发和经营。

4.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今后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创造了条件

  5大经济特区均地处南海之滨,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岛资源和水资源,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大工业和旅游、运输、仓储等产业,这是实现5大特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今后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创造了条件,而且由于地处南海之滨,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又毗邻港澳台地区,这为大力发展特区的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5大经济特区地处南中国沿海地区,汕头特区的一部分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常年气温平均在摄氏22度以上,这为大力发展热带及亚热带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这些都是实现5大特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5.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优势

  (1)良好的投资环境。5大经济特区具有优势的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有较大的吸引力。特区的创业者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全球化、区域化、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都在寻找新的发展领域、长远的投资空间。5大特区曾自筹几百亿元资金进行围海造地、架桥铺路、建设港口、修建机场、发展电信,营造了一个适宜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性投资环境,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空间。近年来还扎扎实实搞好机关作风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民主化、法制化建设,使投资软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对国内外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为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社会文化优势。由于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同境外以及全国各地高素质人才的交流机会较多,因此,特区内已初步形成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思维方式,经过20年的开发和建设,经济特区已经从无到有,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构建、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使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起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就响亮地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特区内的各大企业积极鼓动员工出新点子,不怕失败。

  不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如果一切顺利,反而会使员工丧失很多学习机会,也会使公司失去不少成果。特区的冒险和企业精神还体现于劳动力在区内公司间的频繁性流动,无论是公司内的高级工程师还是一般技术人员,有许多都是外地入区的打工者,他们轻装上阵,能胜任就留下来,不满意就卷铺盖走人,这种人才的流动性有力的促进了特区内企业之间合作文化的形成。

  6.先发优势和国家政府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的优势

  经过20年的发展,经济特区“先行一步”,5大特区在全国率先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转规范的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奠定了较好的与外资合作合资的基础,经济实力已有相当的积累,区域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准也初具现代化的雏形。对比内地,特区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WTO要求的差距不大,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WTO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更及时、更敏锐地抓住WTO提供的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特区受旧体制的牵制少,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行了一步,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易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发挥其先发性效应。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中国5大特区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除了借助国内外的有利条件外,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经济特区尽管在政策上的优惠将逐渐消失,但经济特区的先发优势仍十分明显。今后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就可以保证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特区还具有上升期的后发优势

  从总体上看,经济特区发展起步较晚,在竞争中有不利的一面,但有利的条件也不少。处在后发展的位置上,使特区更有利于开拓创新,更有利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更有利于引进高新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更有利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更好的吸引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择优弃劣,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更加有利于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开始步入现代化的行列。自1995年开始,科技进步对广东3大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已超过40%,深圳、珠海和厦门这一比例更高。 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并且还在继续提高,近年来,特区的高新科技产业又有了更大的发展,这将大大加快特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9.经济特区的人才优势

  中国5大经济特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环境优越,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来特区图谋发展,特区已经成为人才的“聚宝盆”。目前,随着5大特区吸引人才政策的逐步实施,世界各地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高科技术人才也纷至沓来。据统计,深圳和珠海特区内1/3以上的工程师是境外或特区外移民,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高层次的人才纷纷看好特区,特区吸引人才的能力得到增强。5大特区内设有深圳大学、汕头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分校、暨南大学珠海分校、厦门大学海南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国内一流大学如北大清华也纷纷在特区开设分院或研究机构聚集了众多智力人才,这对5大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0.信息与网络优势

  由于5大特区内集中了不少世界级的领先企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同时,特区拥有大量项目合作和商务信息,5大特区相互之间地理位置上的毗连性及其同港澳地区的连接,也为特区信息流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11.集聚优势与衍生优势

  5大特区衍生小企业的能力非常强,到2000年,海南经济特区拥有工业企业20771家,其中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20174 家;汕头拥有工业企业15026家,其中规模以下企业14232家;珠海拥有工业企业2918家,其中规模以下2155家,从企业数量上来看,特区内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相互之间形成的积聚和烘托效应十分明显。

特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劣势分析

1.中国5大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的水平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5大经济特区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尽管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特区的经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快速转化的阶段,除具有毗邻港澳台、海岛众多的地缘优势之外,除深圳和厦门之外,其他3大特区基础资源还比较短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质量偏低,基础工业薄弱,成为制约特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

2.经济发展与人才分布也不平衡

  由于科技、文化、教育、人才以及工业基础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未重视人才引进,力创品牌,在技术、人才、人文法制环境等方面未形成优势,加之部分特区地处沿海,长期形成的重商贸、轻实业的思想左右,发展过程中缺乏规模实业、名优产品,又要急功近利抢登市场,曾长期存在着大肆进口、倾销国内,以至于走私严重,厦门、汕头和海南3大特区曾经一度走私猖獗。

  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进口和走私商品曾一度风靡全国。在5大特区中,以珠海特区为例,据珠海市人事部门1996年《珠海市人才资源状况个人调查表》统计数字反映,全市有专门人才54613人,人才密度为522人/万人。至2000年底,全市专门人才近8万人,但随着全市人口的增加,目前人才密度只有580人/万人,均低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水平。人才学历结构也不合理,高学历人才偏低,目前全市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总人才数的比例只有 2%,本科的人才占25%。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全国首创科技重奖,曾经也吸引了大批人才,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才又流失了。尤其是熟悉市场内在规律的企业家、实业家和各种专业人才、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没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成为中国5大特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3.部分地区缺乏明晰的产业指向

  以汕头和海南两大特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汕头在全国116座城市中居倒数第三,海口更差。经过大兴土木、房地产热过后,到了90年代初,汕头和海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均已跃居全国前列。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趁着全国开发区热的兴起,海口、汕头再次把重点产业倾斜于房地产领域,掀起兴建基础设施、住房别墅、高层商住楼的高潮,坚持“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带动特区经济发展的思想,以至于至今这两大特区房地产行业的住房及高层商住楼远远超过城市人口的需要,形成大量房屋闲置。海南特区不得不炸掉一些半拉子工程。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都在于利益驱动,缺乏科学规划和明晰的产业指向,把雄厚的资金堆在路边,砌在地上,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和资金沉淀,贻误了许多急待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等事业的大发展,造成房地产业单骑冒进的态势,投机心态,惟利是图较浓。因此在一些短期性的项目和领域容易发热和高烧,长远发展的意识还不够浓厚,这种思想和观念对特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4.海洋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5大经济特区均地处海边,与海洋有不解之缘。因此,海洋资源的丰富度将会对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我国总体上来看,海域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据相关研究资料,历史上,“我国红树林面积达25万公顷,20世纪50年代初约有5万公顷,现仅存1.5万公顷。海南省周围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地段已濒临枯竭,并引起严重的海岸侵蚀。

  自80年代以来,湖南省海岸线向陆侧移动了近300米。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捕捞物呈低龄化、低质化趋势。”同时,近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以及厦门等特区临近海域频繁的大面积发生赤潮现象,严重地危害到渔业生产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不得不从1999年开始在我国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以缓解过度污染海域和过渡捕捞所导致的渔业资源减少的趋势。

5.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特区内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农民收入较低,不仅拖了5大经济特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后腿,而且影响到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5大特区中,海南特区的不少农村、珠海特区、汕头特区的部分农村还需要“扶贫”,不少农民收入仅能维持温饱,与特区城市化水平反差较大。因此,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加快发展步伐,才能最终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

6.经济总量还不够

  5大特区的经济尽管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除深圳和厦门两大特区之外,其他特区的经济总量还不够足,人均GDP还远远未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9739万元,厦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021万元,珠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0.26亿元,人均GDP2.6582万元,汕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76.98亿元,人均GDP1.0509万元,海南经济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18.48亿元,人均 GDP6894元。珠海、汕头和海南3大经济特区的人均GDP均未达到3000美元的标准,离人均5000美元仍有较大差距,要在未来5~10年内增加 2000美元以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增大经济总量,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适当控制人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特区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7.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素质

  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产业结构仍然显得很不适应,亟待进一步优化,经济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5大特区内小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且同大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企业网络及“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特区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这方面的劣势在加入WTO后会更加突出。特区小型企业较多,从一般意义上讲也符合产业组织发展规律。问题是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及其相互间缺少专业化协作关系,企业间普遍缺乏有效的关联机制。市场经济下大型企业充分发展的同时,小型企业也能得到有效的成长。这是由于小企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与整个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机的联系,在大型企业享受规模经济的同时,小型企业也能分享到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的利益而不断成长。部分特区内的小型企业多为全能厂,小造纸厂、小建材厂、小啤酒厂、小塑料厂遍地开花,企业间基本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跨地市的企业分工协作关系更少,这是阻碍特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8.5大特区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密度较高,就业压力

  到2000年底,5大特区共有1908.87万人,人口密度平均为1251.4人/km[2],远远高于全国和广东、福建的平均水平。其中深圳为432.94万人,人口密度为2222人/km[2],珠海为 124.89万人,人口密度为766人/km[2],汕头为458.83万人,人口密度为2223人/km[2],厦门为131.27万人,人口密度为 839人/km[2],海南为760.94万人,人口密度为207人/km[2]。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虽然出生率在逐步降低,但仍然保持较大的增长量。加入WTO后,由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会有一大批国内外企业涌入特区,特区一些无法与之抗衡的企业倒闭将会进一步加剧,失业率也会增大。表面看来,大批外资的进入对人们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外资企业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资”企业有很大区别。

  就用人方面来谈,“三资”企业主要利用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人才,加入WTO后的外资企业需要的将会是中高级专业人才,今后企业技术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从特区目前就业队伍看,存在着实践经验多,现代知识少,讲中国话(汉语)多。因此,如果这些员工不及早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即使是一批又一批的企业涌进特区,绝大多数始终是被埋没在失业大军中。庞大的人口数量对特区资源、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9.建立正常健康的经济秩序

  从总体上来看,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经济特区在全国各地成为富裕、繁荣的象征。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管理不够规范,导致一些有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违法行为屡屡发生。逃税骗税、逃汇骗汇、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逃废债务、坑蒙拐骗、“六合彩”赌博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破坏了经济特区的形象,破坏了经济特区尤其是汕头、厦门2大特区的城市形象。

  信用是一个地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信用的受损,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利益的损害。以汕头经济特区为例,汕头2000年人均GDP仅为10371元,为全广东省平均水平的81.8%,比1995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方面,汕头从1995年占全省的4.2%降为2000年的2.5%。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意识,现在全国不少地方不敢同汕头做生意,不敢要汕头的货,也不敢要汕头开出的发票。汕头经济特区正面临着一场信用危机。因此必须在“重建信用、重塑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正常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公平竞争秩序,让遵纪守法,重合同、守信用成为共同遵守的规则。

10.经济特区未来发展中以往所特有的优惠政策正在逐步丧失

  一谈到经济特区,就会联想到特殊的优惠政策。的确,在过去20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前十多年经济特区经济起飞阶段,优惠政策对于经济特区的开发和建设,曾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优惠政策及其作用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超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使得特区以往所固有的特殊政策难以为继。

  据有关分析,为加入WTO铺路,中国将统一中外资企业所得税,中国国家税务总局计划将税率订在25%~30%之间,企业所得税统一以后,必将影响目前在经济特区享受15%和24%所得税优惠的外资企业,甚至触及特区存废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多先前特别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必将随着我国履行WTO被取消,从而在政策优惠意义上,经济特区的特殊优势将趋于消失。又据WTO协议规定,WTO规则在整个关税领土上统一实施,这意味着从法律意义上看,我国各地区的可开放度将被置于平等的地位上,经济特区失去其开放窗口的政治定位。特区不特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使经济特区的继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于上述经济特区在新形势下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清醒地正确地估量,并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便在21世纪初叶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别

  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别是:

  1.在管理体制上,特区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开发区是在市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发区域。

  2.在经济结构上,特区是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金融业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先进的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则以发展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科研为主。

  3.在优惠政策上,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是生产型或非生产型,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发区只有生产科技领域的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参考文献

  • 王关义.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优劣势分析〔J〕.特区经济.2002年9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4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经济特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朵朵云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3月26日 22:32 发表

请问这个资料是哪里找的~ 因为要写论文想知道下出处~ 麻烦了~ 非常感谢~!

回复评论
112.119.0.* 在 2014年6月5日 23:47 发表

朵朵云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3月26日 22:32 发表

请问这个资料是哪里找的~ 因为要写论文想知道下出处~ 麻烦了~ 非常感谢~!

555

回复评论
116.1.67.* 在 2016年4月12日 12:09 发表

优势不在

回复评论
116.59.92.* 在 2019年10月10日 11:53 发表
  1. 急請問教香港前面是英國經濟特區經濟保險局是否已改名稱呼號了解 over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