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媒介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媒介管理

  媒介管理是指媒介主管部门和媒介组织通过制度、法规、计划、组织等步骤,充分调动、协调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促成媒介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实现的活动

  媒介管理,是指研究媒介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达到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

  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1)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属于管理行为,不同的管理行为反映不同的管理风格,而不同的管理风格又可以产生不同的管理绩效。(2)媒介员工属于管理对象,但不是没有血肉的被动工具,而是富有感情的能动主体,因此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工作显得十分重要。(3)目标是媒介组织致力达到的目的,是媒介组织的基本构成元素。没有目标,媒介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4)媒介组织必须为达到其目标而取得和利用必要的资源,除了人力资源,还有受众资源、信息资源、广告(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没有资源,媒介就无法组织生产销售

  媒介企业通过媒介管理,可以视线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出媒介的效能。

媒介管理的内容[1]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媒介运营中的人力要素,是媒介最宝贵的社会资源,也是最具有能动性的生产力因素,媒介人力是指媒介生产经营过程中新投入的人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人在媒介活动中运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即媒介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利用,开发和调配的控制过程和方法,简单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在媒介的各项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媒介机构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人员构成、队伍建设、职称评定、用人制度、奖惩分配机制、约束机制的确定等等,无不体现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的智慧和水平。虽然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直接参与媒介编辑和经营,但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媒介的运营。同时,媒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媒介的产业化、集团化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有机结合的“人才群。”在媒介集团管理的竞争优势中,能够决定媒介兴衰成败的关键优势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优秀的人力资源及其有效的管理。没有人才,其他资源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任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最终都要落到人的身上,因而人的优势才是最根本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优势。如,在美国的媒介集团中,年龄36岁以下的记者当中,有94%的人拥有硕士学位。

  我国媒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的是行政主导的方式,讲身份、讲资历,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终身制,大锅饭,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虽然媒介管理者都清楚“人才比钱财更加重要”,但要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牵涉到体制、机制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1.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使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总原则是:量才录用、人尽其才,一句话就是“用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人”和“事”相辅相成。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

  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不再把企业劳动者看作是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而是看作既需要受人尊重、关心、理解,又具有一定物质要求的“社会人”。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仅要重视人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人的精神需要。只有人的努力,才能把计划、设计、决策变成现实,将技术、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社会需要的最终成果;而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仅靠制度规划、标准是难以完全奏效的,只有坚持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才能使企业有序高效运行和快速发展。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无数事实证明,人在企业中居于何种地位,如何对待企业中的人,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风尚,也是企业文明的重要标志

  (2)能位对应的原则。“人才学”理论认为,凡人才都有一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才能。但不同才能之间有质的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才结构层次。因此,我们在人才管理中,要按照不同人才层次,实行定位管理,狠抓岗位特点合理选用合格的人员,按人才的能力大小而不是按资历把一个人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上,使职称、专业与其才能相适应,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实际就是要做到知人善任。但是如果脱离人的自身素质的特点,随意任用,往往是对其才能与专长的破坏,结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3)互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用人,必须对其长处和短处进行认真分析,把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去,千万不能不考虑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唐代政治家魏征说过:“因其才以取之,审其能以用之,掩其所短”,在这里用其所长是正确的,而“掩其所短”则不对,具有消极成份和护短之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补其所短”,这里就有一个怎样补的问题,一是靠媒介组织人事部门的合理交排,人员结构的合理搭配,用相互之长补相互之短;现在不少媒介在招聘人才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招聘人员时不再限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和文、史、哲专业,还包括法律、医学、计算机、生物等各行各业,各种专业人才的加盟使媒介活动更具活力,人才的互补效应的发挥有利于提高整个媒介机构的工作效率。二是靠领导的教育帮助,本人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短处来弥补。目前在一些单位聚集了不少才华出众,且有领导潜力的年轻人,如果我们的一些领导在工作中不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而是笼统地把他们变成了谨小慎微的管理人员,扼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结果是可悲的。领导者用人,应该有气魄、有胆识,不拘一格,充分用人所长,补人所短,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长,才尽其力,人人都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动态管理的原则。任何人的才能不可能一下子显露无遗,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成长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要有一个逐步发现与显露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不能“一岗定终身”,不能把人管死,一个萝卜一个坑。正确的做法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允许人才自由合理流动,不断给他们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个人的才华都显示出来,以保持人才结构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5)奖惩并举的原则。赏罚分明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干得好的员工予以奖励,对于干得不好的员工予以处罚,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干得好的与干得不好的一个样,“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久而久之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在实际上保护了落后。要使奖罚分明,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通过考核、考评等工作树立起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6)系统层次调节的原则。任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都应该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结构一般是呈正金字塔形式,即分为低、中、高等层次,越到上层,宽度越小。例如,在一个电视台中,编辑和高级记者只是少数,更多的是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记者。

  2.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员工的聘用和选择。过去,我国媒介的人事调配工作主要是通过干部寻用来实施的。随着媒介对人力需求的扩大和需求的多样化,聘用制已经在许多媒介单位开始实施,聘用制是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它的优点是打破了身份的界限,开阔了选才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发展活力。

  媒介在聘用员工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和优秀,而是采用人才能力与其工作岗位要求适合即可的方法,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从而达到人员使用过程中用人的成本最低。目前有些媒介在用人上,单纯的追求所录用员工的高学历和高水平,错误地以为所用人员越优秀越好,结果不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而且由于使用高素质人员可能会加大用人成本,增加企业负担,这就叫用人不当。

  当然,对人的要求不能过高,并不等于可以滥竿充数,否则,由于所聘员工的能力不行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根据岗位要求选用合适的人上岗下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目前,我国媒介对外招揽人才的方式有三种:招收大学毕业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薪“挖角”。员工聘用的总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任人为贤。

  (2)员工激励和约束。人才管理的目标,所追求的管理效能,就在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大需求可以归纳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形式。适当的物质激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搞好精神激励,如授予荣誉称号,荣誉职务等,以体现人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

  目前,许多媒介都进行了管理改革,建立了竞争、激励和约束三大机制。在这三大机制中,激励机制是核心,竞争机制是为了引导人的动机和行为的,约束机制是为了保障竞争的公平合理性和激励措施的落实。

  (3)员工绩效考核。在大多数媒介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有协调设计和执行绩效考核方案的责任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正确的考核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首先要让正确的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全体员工的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及模糊认识。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之间的差距,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或改进。它既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又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双向的工作沟通过程,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真正实现“考核是手段,激励为目的”。其次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符合企业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系统与辨证的观念,切实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

  媒介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上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运行原则和其特有的经济规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绩效评估从协助管理者依照下属的表现决定下属的工资;决定员工将来的任用;了解是否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告知员工的成果激励其做好现在的工作。其主要步骤包括:①规定标准,②记录绩效,③依照标准评估绩效记录,④确定改正行动方向。

  (4)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培训。一个成功媒介企业总是善于未雨绸缪,着眼未来的,他们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使他们能应付新的需求、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因此,人事管理部门必须狠抓实际,鼓励和营造一种学习的良好环境,根据生产力变化的连续性和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开发员工潜在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员培训要注意双向开发,即当员工所任职位不足时,扩大其职位外延;当员工能力有余时,增加其工作量。

  员工培训的目的除了新员工上岗引导、素质培训、技能培训、晋升培训轮岗培训外,培训的目的更注重媒介文化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沟通技艺等。培训的方法有实习、讲座、联合办学、工作轮换等。

  (5)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协调。包括媒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协调、领导者个体之间的协调、一般员工群体内部的协调、上级和下级的协调、部门之间的协调等等。

  (6)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目前我国媒介人力资源结构来看,采编业务人才比较充足而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媒介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快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7)建设媒介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发展。现代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担负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员工招聘体现出企业的用人理念和人才观;员工培训本身就包含企业使命经营理念经营哲学的内容;考核与激励机制可以影响职工的智商和情商水平,形成职工共同价值观等等。我们看到成功的企业都能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如IBM的企业文化是“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麦当劳的企业文化是“品质、服务、清洁、价值”。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企业文化是极具个性的群体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一个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能真正打动员工的心,能真正在员工内心产生共鸣,只有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才会忠心耿耿地为公司工作。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融入好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发挥更高的效率。

媒介财务管理

  媒介财务管理,是指媒介围绕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进行的计划(预算)、控制、决策等活动过程和方法。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的运作。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力求使资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财务管理在媒介经营管理中处于中心位置。贯穿于媒介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的活动都离不开资金,有的以支出为主,有的以收入为主,而财务部门则是资金的总调度,财务管理是全局性的综合管理

  1.媒介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筹资管理。筹资是指媒介向外部有关单位及媒介内部筹措和集中用于媒介事业发展所需资金的一种财务活动。它是媒介财务活动的起点,媒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从资金的筹集开始的,它是媒介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媒介资金的来源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政府财政支持或者法人投入的资金;其二是各种负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介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媒介筹资的渠道和方式正在不断增加。在筹资过程中,必须注意筹资的风险筹资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筹集资金是所有媒介经营者的基本准则。

  (2)对外投资管理。对外投资,是指媒介将媒介暂时闲置的资金注入外部媒介或者行业,以实现资金的增值的一种经营活动。对外投资是当今媒介集团实行多种经营,实现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外投资不仅是资金的使用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媒介经营成败和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决策机制

  (3)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同的资产形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管理制度,以保证各种资产的合理运用和调度,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不断增值。

  (4)成本、费用管理。资金在流动过程中要耗费生产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管理的目的是如何控制费用发生的数额和比例,如何确定它的补偿形式和方法。媒介要按《企业财务通则》和《电影、新闻出版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正确核算成本和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盈利管理。盈利管理包括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凡是媒介的资产和资源所取得的收入,都要纳入媒介收入管理,建立对媒介发行、广告经营以及多种经营等收入项目的管理制度,确保收入及时入账,并按规定正确计算利润,依法上缴利税,按规定进行利润的分配。

  (6)财务监督管理。财务监督是对媒介各部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及所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分析、检查和审计。其目的是为了杜绝浪费和贪污,提高资金利用率

  2.媒介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则

  (1)依法理财的原则。为了媒介的理财行为,媒介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财政部颁的了《企业财务管理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并接受有关部门执法机构的监督和检查,依法经营、依法行事,并学会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经济核算的原则。实行经济核算制是搞好财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进行经济核算,主要是利用资金、成本、费用、价格、盈利等到价值形式,对媒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用、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进行记录、计划、控制、分析,并以销售收入补偿生产耗费,确定盈利。实行经济核算,要求媒介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占用和消耗,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劳务,保证做到以收抵支,增加盈利,提高资产报酬率

  (3)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原则。它是财务管理的特点所决定的,是正确处理媒介内部上下左右责、权、利关系的准则。财务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由经理(法定代表人)负责组织指挥财务工作。在大中型媒介,通常不定期建立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为了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还应该坚持管钱与管物相结合,使用资金与管理资金相结合,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相结合。在实行内部经济核算的条件下,应合理安排媒介内部各级各部门在资金、成本费用和收益管理中的职权关系。

  (4)风险控制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媒介财务工作应增强风险控制的意识,实现资金结构的优化。在筹集资金时要适当安排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的比例,做到既利用了负债经营的作用,提高了收益水平,又能维护媒介财务信誉减少财务风险。在运用资金时要合理配置长期资金儿短期资金,既可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又能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媒介物业管理

  媒介物业管理是指对媒介物资设备和媒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其中主要是指对媒介物资设备的管理。

  物资设备是媒介营运中的物力资源要素。媒介物资设备管理,是指媒介对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生产资料进行采购、储运、维护、调配和合理使用的活动过程和方法,包括对外采购和对内保管两个大的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媒介生产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媒介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部分,它的生产资料价值在媒介总资产中的比重很大,尤其是广电媒体,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可能值几百万元人民币。因此,媒介物资设备的管理是否合适,是否能发挥最大的物资效力,直接关系到媒介经济效益的好坏。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设备的竞争。

  设备管理应提倡实行设备全过程管理,这是冲破传统设备管理局限在维修的狭隘范围,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一个整体,以求得设备整个使用期的最佳效益,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全过程管理,并非否定设备维修工作的作用,相反,设备的维修工作,仍是企业日常设备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必须用综合管理的观点来指导、带动设备维修工作。在设备管理的同时,还应提倡根据经济发展开展设备的经营工作。以电视为例,电视台针对观众的节目需求,要不断策划一些新节目,就要求设备部门及时提供能够满足节目制作需求的先进技术设备。因此,为企业经营方针服务的技术设备管理,必须是动态的。

  媒介物业管理总的原则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务和最适用的技术设备,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媒介物资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设备运行环境和技术条件提出设计要求。对设备运行环境进行科学的评测是保证日后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运行环境包括工作间(厂房)的大小、技术人员的配置标准和技术要求、辅助设施(空调、风扇、地毯等)。

  在技术设计上要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合理地提出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并对各项技术细节进行量化和质化。对于企业来说,在选择技术时应注意克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引进技术,要视企业总体水平和消化吸收能力,量力而行。过分强调技术先进超前,往往导致对配套条件的苛求。外部条件不配套,可能发挥不了该技术的优势,造成浪费;二是认为采用先进技术,产品肯定先进。其实不然,先进的技术不是万能的,而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可降低成本,有的可节约人力,有的能提高产量,当然也有的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并保持质量的稳定性。可见,选择技术要有明确的目的。

  2.进行设备的购置、安装、检测和验收。购置生产设备要从媒介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追求高质高效,“贪大求洋”,更不应事事追求一流。设备的安装和检测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在专业人员的参与下进行,实事求是,对于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要及时与厂家协商处理。

  3.监督设备运行,进行维护和保养。对合理使用设备要做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使设备满负荷运转。设备管理者要根据媒介的生产目标和生产任务,合理决定设备的调配,确定适当的生产规模,防止设备的闲置。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上,可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和间隔时间的不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检查要细致,及时查明和消除隐患,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互相推诿。日常监督、维护和保养职责要落实到人。

  4.对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提高媒介的技术竞争力,媒介有必要逐步提高设备的折旧率,促进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设备的改造和更新换代工作要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与媒介的经济实力相适应,考虑投资回收期和切实做到经济实用。

  5.建立高效的技术管理组织和各种规章制度。技术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机构高效化。如广播系统目前实行的四级技术管理组织,是在目标、统一指挥管理幅度、层次、高效和相对稳定、权责对等及才职相称等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为了确保技术设备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必须制定技术设备采购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度、持证上岗制度、设备借用制度、设备验收制度及设备维护制度。

  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设备管理队伍。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质量的提高,都要求设备具有先进和良好的性能。而掌握先进设备,改造落后设备,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促进设备资产的合理流动,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设备管理队伍。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对设备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维修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设备操作工人的保养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设备管理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国际间的设备管理培训和维修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媒介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这是许多人都认识到的。特别是现代媒介经营者,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把信息和知识当作最重要的资本。媒介产业作为生产和加工信息产品的行业,对信息资源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它的整个产品生产过程都是围绕着信息的采集、生产、加工以及信息的传播来运行的,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或知识,谁就有可能创造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正因为这样,在发达国家,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大军,在美国,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已占社会就业人数的70%~80%,在日本已占社会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

  所谓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的集合,它是把信息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可供利用的资源。而媒介信息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开发利用,合理地配置媒介产业资源的活动。媒介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于有效地进行管理决策,提高媒介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媒介信息资源的类型

  信息本源于客观世界,信息资源的结构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结构是紧密联系的。这决定了媒介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媒介信息资源产生于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之中,它的类型包括:

  (1)宏观环境的信息:任何媒介都生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形成了媒介的宏观环境信息资源。其中包括与政治活动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政党等方面的信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经济背景、行业结构、金融、社会消费、债务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与社会文化活动相关的新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与技术环境相关的技术交易、开发、发明、推广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信息;以及与社会活动相关的人口变迁、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2)微观环境的信息:包括市场信息、竞争者信息、受众信息、媒介内部作为沟通资源的信息等等。在媒介发展过程中,市场结构、产业发展态势、竞争者的构成以及受众结构、层次等方面的微观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宏观环境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决定着媒介发展的方向,那么,微观环境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将决定媒介的经营决策。因此,这些方面的信息对媒介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

  (3)生产资料信息:媒介不仅受周围信息环境的影响,而且是信息产品的直接生产经营者,由于媒介生产的这种特殊性,信息成为媒介生产的直接材料,作为生产资料的信息结构、来源以及多寡直接影响到媒介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媒介信息资源是十分广泛的,它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质上,媒介信息资源与经济社会活动在范畴上是重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媒介信息资源容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主向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2.媒介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信息资源的开发、配置与组织管理。这是最基本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之一,它涉及到媒介产业机构的各个方面的工作,这一管理业务包括非文献信息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经济、政治、文化等专门信息资源的调配,各类信息资源的布局,信息资源的组织等。

  (2)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包括信息传递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各种信息传递与交流业务的开展,以及各有关部门信息传递与交流关系的建立等。

  (3)信息的揭示、控制与组织。媒介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加工处理,使其有序化,以便从信息特征和内涵出发揭示其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此为基础组织信息收藏和系统化的服务工作。

  (4)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决策管理信息识别、分析、整理和加工,以便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得出未知的结论,待确认其可靠性后应用于管理实践。

  (5)信息技术管理。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的管理。

  (6)信息系统管理。媒介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组成要素包括信息工作人员、技术、设施、信息及其载体、用户以及系统环境等。

  (7)信息经济管理。媒介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信息经济的管理,它的管理活动必须同信息经济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8)信息资源涉及的其他领域。媒介信息资源管理还包括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其他领域的管理,如各种中介业务、公关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管理。

媒介生产管理

  媒介生产管理,是指以经济的原则,有效地利用设备、人力、物料生产要素,在规定期间内,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制造出所需的一定数量的品质之产品。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密切相关的多项管理工作。如媒介的采编业务管理,报纸的印务管理等。媒介生产管理涉及了媒介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媒介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

  媒介生产管理的要义:(1)在生产时间的控制上,突出媒介传播信息迅速快捷的特点,根据不同媒介类型特点生产媒介产品,尽量缩短时间并在限期内完成,以适应媒介生产寿命短的特点。力求在最短的时期制造出所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2)在作业流程控制上,要规划合理的生产制作流程,寻求最经济的工作方法,建立工作标准和岗位责任,激励员工运用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以符合工作标准,有效地运用人力、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以尽量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赢利。(3)在产品质量控制上,要确保报纸和节目的品质,保证生产出令受众满意的信息产品。完善产品质量评价指标,实行奖惩制度

  媒介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报纸生产管理

  报纸的生产管理包括:

  (1)报纸的生产流程。报纸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我国,报纸生产的一般流程是:确定报道选题-采访实施-编辑审稿-编辑版面内容-审查付印-报纸发行-市场调查。我国许多报社都实现了电脑化报纸生产,电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报纸生产效率,减少了报纸出错的机会。

  (2)采编业务管理。采编业务管理是对报纸新闻采编业务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采编业务管理是整个报纸生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报纸的生产活动首先是围绕采编业务来展开的,新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报业的生存基础。因此,报业必须从改进和提高宣传质量入手,加强内部管理。不少新闻机构为了提高媒介组织的工作效率已按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采、编、播快速反应的组织体系,如《衡阳晚报》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分别建立了要闻部、政法部和机动记者组等,这种机构设置更有利于采访报道的灵活指挥,增加新闻信息量,时效性增强。

  报纸的采编业务管理主要有两方面:①量化管理:简单地说,量化管理就是定岗、定编,规定编辑记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多少工作量,实行定额管理,超额有奖,不足的处罚。

  用一个公平的、可测量的量化标准来评价编辑记者的工作业绩有利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是业务管理的一个进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不少漏洞,在一些编辑记者中,似乎只要完成了定额,就算完成了采访报道的任务,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再关注新闻事件。同时,由于新闻采访报道量经常与工资奖金挂钩,一些编辑记者盲目追求数量,新闻报道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此外,这种业务管理方式常常导致有偿新闻现象的发生。为了杜绝这些情况的出现,许多报社经常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结合起来,实行新闻稿件的等级评定制,加大了新闻宣传质量考核的权重,同时建立了一些配套的规章制度。②编采合一与编采分离:实施编采合一,能使编采人员彼此了解对方的特性和苦衷,减少摩擦,此外,编采合一还可以简化稿件流程,加强编辑与记者之间的交流,避免对同一新闻重复发稿的现象;报纸编辑部门实施编采合一制,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根据版面来配套编采力量,这种方式在人员不足或规模较小的报社较为流行,有的小报社,记者还同时兼任编辑。编采合一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容易形成个人包版制,有时出现版面质量的下滑;有时会出现“人情稿”的刊登等。

  实行编采分离,常见的做法是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记者、编辑”三级业务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记者和编辑分工明确,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此外,新闻的处理多了一个把关人,可以在信息上进行互补,丰富报纸的信息含量;“采编分离”又形成了一定的约束机制,即在采编操作环节中,记者编辑互相制约,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的有偿新闻、关系稿件设置了障碍。

  (2)印务管理。对报纸来说,生产管理的重点是印刷厂的印务管理,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早出报、出好报”的生产管理目标。报纸的印务管理包括报纸的排版管理;报纸的制版管理和报纸的印刷管理等方面。印务管理总的原则是用最少的资金在最快的时间内印刷出美观、优质的报纸,给读者一种美的视觉享受。

  2.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管理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管理与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管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管理要求遵循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客观规律,采取有效方式,努力营造高效、有序、顺畅、协调的节目生产环境。

  (1)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

  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在生产过程上是基本相同的,我们主要介绍它们具有共性的一般生产过程。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设计策划阶段,二是实际制作阶段,三是节目的播出传送阶段。

  设计策划阶段包括选择节目类型、节目定位(选择受众群和节目风格)、制定节目策划书、决定播出的时段、节目脚本审查等环节;

  实际制作阶段包括决定节目制作的参与人员、节目制作的物资准备、节目生产制作管理(节目的实际拍摄(录制)、后期编辑)等环节;

  节目的播出传送阶段包括送交节目审查、节目预告和播出、节目播出的市场调查(受众反馈)等环节。

  这是广播电视节目实际生产的过程,是就一般而言的。事实上,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种类繁多,要求不一,生产过程各有差异。

  (2)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管理

  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和电影、戏剧等艺术品一样,是可以分为若干阶段的,节目制作一般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后期阶段。前期制作与后期制作一般没有很明确的划分界线,在实际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根据节目的整体构思确定节目的内容、形式,并完成节目所必须的各种素材的采集、摄录;后期阶段主要涉及对素材进行鉴别、选择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形态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对节目的编排、剪辑、配音、合成、复制以及最后录制时的监听、修改等。

  节目的构思等工作由采编部门负责,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内容质量;而节目的摄制(录制)、录像(录音)、编排、剪辑、配音、合成、复制以及最后录制时的监听等工作则由制作中心负责,节目音质和画面、文字质量的好坏,由制作设备及技术决定。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交给播出部门传送给观(听)众。

  ②制作管理流程: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管理流程包括节目的前期计划、布置排演、摄录和后期制作等阶段。

  前期计划阶段:前期计划包括节目的选题和创意;设定目标和制作方式;确定剧本和提纲(稿本准备、定稿);与制作团队关键成员讨论并制订制作计划(拍摄录制计划、资金预算计划等);进行远距离拍摄(录制)的还要侦察现场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将前期计划做细致,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前期计划阶段,节目的选题和创意是整个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节目主题和创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成功与否。因此,计划越完善,以后的工作也就越好开展,节目的制作也就越容易顺利进行。

  布置排演阶段:布置排演阶段就是实际摄录以前的准备工作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重心是摄制组的健全,摄制组成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摄制前的准备工作。

  布置排演阶段的工作包括搭景(场地安排与设计、外景选择、灯光布置、音响配备、录像准备等。);设备、设施的准备(视频系统的准备:摄像机、录像机、编辑系统、特技切换与合成系统、同步机、监视系统等,音频系统的准备:传声器、调音台、延时器、均衡器、功率放大器、录音机等;演播室的准备:传统演播室和虚拟演播室的布置和调试。)人员组成(制片人、导演(导播)、演员、主播主持、记者、摄像师(录像师)、灯光师、音响师、美工、化妆师、后勤人员等。);排练(进演播室前的排练、走场、摄像师的最后确定。)等方面。

  摄录阶段:摄录阶段是在完成一系列节目摄录的准备工作之后,进入实地拍摄录制阶段。在这一阶段,导演是整个摄录工作的中心,他对摄录工作的全程负主要责任。

  在摄录过程中,对直播节目的摄录和对录制节目的摄录是不同的。在对直播节目的摄录中,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是同步进行的,没有后期制作的阶段。节目的播出与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时进行,因此,直播制作要求演员和摄制人员必须配合好,否则,出了差错将无法纠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播节目的摄录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摄录方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直播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具体来讲,直播节目的摄录方式分为传统方式和虚拟方式两种。前者是虚拟技术出现以前的制作方式,后者是将传统录制方法与虚拟技术结合的方式。

  录制节目的摄录,一般是把一个完整的节目分成几段来录制,甚至是分镜头录制。这种节目需要经过后期加工,目前,录制节目的摄录主要有这几种方式:实况直录,一般采用多台摄像机,通过控制室的切换台,对几台摄像机所摄的内容进行分切组织而成;分段录制,即把节目分成几个段落用单台或多台摄像机摄制,在后期制作中合成;单机摄录,即用单台摄像机逐个拍完节目的全部镜头;多机摄录,即在不同角度用两台以上的摄录机同时或交错地对一场面摄录;综合录制,即单机摄录和多机摄录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录制节目等。

  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阶段主要是对拍摄的节目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形态,主要包括内容的编排、画面编辑、声音合成、特技及字幕合成等。后期制作一般分为直接编辑和间接编辑两种方式。

  (3)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管理

  任何节目的制作,最终都是为了播出和销售。节目制作得再好,如果不能在最佳的时间、完整地传达到受众面前,一切努力都将会是徒劳的。因此,要确保受众能收看(听)到清晰的画质和声音,就必须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①播出的流程安排。包括节目备播(录像带节目播出、硬盘服务器播出(增加了节目上载程序)、现场直播);播出协调;播出控制。

  ②播出的岗位设置:定编、定岗(备播整备岗、磁带管理岗、节目串联单审核岗、上载录入岗、播出协调岗、播出控制岗、系统维护岗等)。

  ③播出的设备调配:包括对播出系统、控制系统、监测系统的协调和控制。

  ④播出的效果测评:效果测评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调查,受众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受众结构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等方面)、分布状况、对各类节目的反馈(对节目的需求、评价等),以及节目的传播效果等等,用以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改进以及节目播出编排的重要依据。

  效果测评可以分为定期测评和不定期测评两种,定期测评是对一些日常项目的测评,如收听(视)率;不定期测评是为了解一些特殊的情况或项目而进行的专项测评。

  效果测评的方法很多,有个别访问、召开座谈会等传统的方法外,目前主要采用计理研究方法,运用统计手段(抽样法回归分析等)、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判断。

  目前,我国一些广播电视台设立了专门的效果测评部门,如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Tracy,寒曦,Mis铭,LuyinT,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媒介管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