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Portal:財務決策
財務決策 財務決策是對財務方案、財務政策進行選擇和決定的過程,又稱為短期財務決策。財務決策的目的在於確定最為令人滿意的財務方案。只有確定了效果好並切實可行的方案,財務活動才能取得好的效益,完成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因此財務決策是整個財務管理的核心。
- 財務決策需要有財務決策的基礎與前提,財務決策則是對財務預測結果的分析與選擇。財務決策是一種多標準的綜合決策。決定方案取捨的、既有貨幣化、可計量的經濟標準,又有非貨幣化、不可計量的非經濟標準,因此決策方案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平衡的結果。...>>詳細<<
|
|
|
|
|
|
|
| 1.確定財務決策的目標 財務決策問題的性質不同,相應財務決策的具體目標也不同,決策者所應掌握的決策分析資料、信息自然也不會相同。因此,財務決策的首要問題是要明確決策目標。
|
| 2.擬訂備選的財務方案 圍繞財務決策的具體目標,運用科學的財務預測方法,進一步整理加工所搜集的資料、信息,擬訂若幹備選的財務方案供選優。
|
| 3.評估備選的財務方案 決策者根據財務決策的目標,採用科學的評估方法與相應指標,對備選財務方案的經濟效益逐一系統地評價。
|
| 4.確定最優的財務方案 擬定擇優標準,以經濟效益評估結論為主要依據,綜合考慮其他因素與指標,權衡確定最優的財務方案。
|
|
|
|
|
|
某券商投資決策失控案例分析
- 一、案例簡介
- 某券商於1998年1月12日宣佈清盤,正式結束了不到12年的創業生涯。1月13日法院委任普華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該公司的清盤人負責接管了該公司。
- 該公司在香港證券史上是港人推崇的白手起家、勇於進取的典範。1988年被譽為花旗“三劍客”中的杜某和梁某攜手創立了該公司,起始資本僅為3億港元,兩人各占35%的股權。梁某的企業財務專長配合杜某的證券買賣經驗,令該公司在港投資銀行業務領域發展相當活躍。1989年9月,該公司用3億港元資金以杠桿式手法,從李嘉誠手中成功收購當時市值14億港元的廣生行,1990年2月再收購上市公司前泰盛國際,改名為百富勤投資,買殼上市,市值一度逾25億港元,總資產達240億港元,在東南亞和歐美擁有28家分支機構。作為投資銀行,該公司率先涉足國內企業在香港上市業務,1992年安排海虹集團、中國海外、中旅香港在港上市,創下超額認購倍數和凍結資金的記錄。1997年該公司安排北京控股在港上市,創下了1275億美元籌資的記錄。
- 二、案例分析
- (一)該公司暴露出來的問題
- 該公司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為:
- 1.流動性不足問題的暴露是該公司瀕於倒閉的導火線
- 按照香港證監會有關交易規定,該公司必須於1998年1月9日交足6000萬美元的交易保證金。已談判數月的向瑞士蘇黎士保險集團出讓24.1%股份換取2億美元現金的計劃,於1月9日宣告破產。同時,1月9日清晨該公司的一家往來銀行中止向該公司放貸。
- 以上兩項註資失敗使該公司的財務危機錶面化。由於在限定時間未能交納交易保證金,1月10日香港證監會取消該公司的交易會籍。之後兩日,該公司四處奔走尋找買家未果,終於於1月13日宣告清盤。
- 2.投資風險過高、風險高度集中是該公司失敗的根本原因
- 當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波來臨時,該公司已經處於經營不利的局面。隨著東南亞國家債市自1993年以來的急速擴展,該公司在東南亞國家債券業務量擴張近85倍。1997年6月,該公司出售超過20億港元的資產套現改善公司財務狀況,並選準已經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方案的印尼作抄底炒作的新興市場。但不久兩家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把印尼降級後,印尼盾兌美元匯率從1:5000狂瀉至1:11000,該公司持有的大批印尼債券即刻成為“垃圾”。除此之外,該公司向一家印尼計程車集團放出的2億多美元企業債券包銷貨款也無法收回,此兩項給該公司造成約4.6億美元壞賬,相當於近1/2的股東資金。
- 與此同時,香港股市動蕩令該公司內在損失慘重。該公司上市的20多支認股證,所需要作對沖的正股數目價值約為30多億港元,港股10月份過1000點的大跌勢令持貨量較多的該公司在7至10月問的損失至少為2億美元。
- (二)該公司倒閉引起的思考
- 該公司倒閉帶給我們以下一些思考:
- 1.要重視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東南亞金融風波最初爆發時,持有大量東南亞國家債券的該公司已經蒙受了重大損失,對業績產生實質性影響,應該向股東及時交代,但該公司沒有這樣做。當時,香港聯交所曾經要求該公司對金融風險造成的財政問題作詳細公佈。但“上市規則”並沒有特別針對金融機構的財務風險問題作具體及持續性的披露要求,而聯交所又沒有調查權,致使該公司問題沒有能夠被及時發現。
- 2.現行財務監管制度存在嚴重漏洞
- 證監會依法監管該公司涉及公眾投資的業務,比如證券及期貨經紀服務、基金管理等,但對其他投資活動不能過問,令該公司的核心業務實際上無人監管。該公司是上市金融機構,卻在無聲無息中債臺高築,走上清盤之途。這也反映了現行監管制度存在嚴重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