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心理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咨詢心理學(Counseling Psychology / Consulting Psychology)
目錄 |
咨詢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咨詢的過程、原則、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學分支。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指導生活實踐的一個重要領域,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多學科交叉性,屬於應用科學。
咨詢心理學的涵蓋範圍與基本職能的內容廣泛,它不僅與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關係密切,而且與教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醫學相互交叉。
咨詢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正常人,而不是患者。它為解決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心理負荷等)提供有關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使人們的認識、情感、態度與行為有所改變,以達到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與家庭的目的,增進身心健康。
心理咨詢是一個協助人們認識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發揮個人潛能、邁向幫人自助的過程,它的主要範疇包括:教育咨詢、職業咨詢、心理健康咨詢及心理髮展咨詢。
咨詢心理學首先在美國興起。20世紀初期,美國加速工業化,城市人口劇增,需要有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員,在職業選擇與培訓方面急待指導。職業指導的目的在於根據智力水平和特點、能力、興趣、氣質等心理因素優選適合的工種,提高生產效率。
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為咨詢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石。1908年,比爾斯在美國發起精神衛生運動,促進了心理健康咨詢的發展。這個時期內,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是正常人,重點放在青年人的指導與教育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為對徵募計程車兵進行甄別與分類的需要,委托心理學家設計智力測驗,推動了心理測量的發展。
戰後,軍隊使用的各種測驗轉為民用,測量興趣、能力和態度的診斷技術為職業指導提供了科學手段。從1930年開始,卡特爾的個別差異和心理測驗的科學研究帶動了以整個人格為對象的心理咨詢,其中包括職業、人格、情感、家庭與健康等方面。30年代後期,職業指導、心理測量和社會教育逐漸聯為一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3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蕭條局面的緩和,以心理測量為基礎的指導性談話的臨床咨詢模式轉變為心理治療的模式。到40年代出現了“心理治療的時代”。羅傑斯的《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它對心理咨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的退伍軍人涌進高等院校。當時,入學、就業以及殘廢軍人的社會適應等方面都需要心理咨詢服務。1949年,退伍軍人管理部與各大專院校合作,成立了許多社區和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
50年代前後,咨詢心理學在質與量上又有迅猛進展。1946年,美國心理學會設立咨詢與指導分支。1951年更名為咨詢心理學會。當時規定:咨詢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教育、就業和個人適應中的心理問題。60~70年代以來,咨詢心理學在美國已發展成為僅次於臨床心理學的第二大分支學科。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咨詢心理學與心理咨詢事業也先後蓬勃發展起來。
中國的心理咨詢起步較遲,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才開始有人研究。近年來,北京、廣州、上海、遼寧、四川、內蒙古、河南、陝西等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和醫療衛生部門,已先後建立起心理咨詢機構或咨詢門診,報刊、電視與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也紛紛開設了心理咨詢專欄和專題。目前,中國心理咨詢工作已逐步展開,但業務範圍還比較狹窄。
咨詢心理學的理論從初期主要選用有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與經驗總結,逐漸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技能與方法。最初,它的理論模式主要為職業咨詢模式;當前,已發展成為決策模式與社會影響模式。
決策模式是指在教育、社會生活與疾病預防等方面提供決策意見,在決策過程中又與問題解決緊密配合,並突出認知的成分;社會影響模式由斯特朗率先提出,它的產生對當今咨詢心理學的發展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