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略思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戰略思想是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發展經濟所採取的觀點。確定科學的經濟戰略思想,一要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二要結合發展經濟的客觀實際。
經濟戰略思想主要研究內容[1]
經濟戰略思想研究主要是分析已實施經濟戰略的觀點。分析世界各國經濟戰略決策思想,主要包括傳統經濟發展戰略理論、改良發展戰略理論、交通發展戰略理論等。具體而言,主要有:
1.經濟增長戰略。指在經濟增長理論指導下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所追求的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高增長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採取的主要戰略措施是實行筒消費、高福利,發展世界市場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
2.傳統發展戰略。指發展中國家為了趕超發達國家,簡單沿襲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戰略首先是由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開始的。他們把發達國家所實行的通過工業化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簡單地移植到發展中國家來,把它稱之為傳統發展戰略或起飛理論。戰略目標就是趕超發達國家,向英、美一類的國家看齊。然而到了60年代,實際的情況是窮國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通過這一戰略的實施,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事實證明,這個戰略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從而宣告了這一戰略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的失敗。
3.改良發展戰略。指強調經濟的平衡發展戰略。五六十年代,發展中國家實施傳統發展戰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工業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總的來說,卻出現了令人失望的結果。由於片面強調發展工業,出現了農業生產萎縮、財政赤字、貧富懸殊等一系列問題。改良發展戰略接受了實施傳統發展戰略上的教訓,強調工業也強調農業,實行所謂的綠色革命。總的來說,就是想解決傳統戰略所出現的問題。這種改良戰略模式、部分地剋服了傳統發展戰略模式的弊端,但它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徹底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所以,這個戰略實施的結果並不理想。
4.變通發展戰略。指強調以滿足基本需要為目標的戰略。發展中國家實施傳統發展戰略和改良發展戰略之後,由於結果令人失望,因此,從70年代後半期開始,一種新的理論—一變通理論便脫穎而出,即所謂的變通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要以滿足社會基本需要為戰略目標,並提出“適應技術”的觀點,不片面追求和引進高新技術。變通發展戰略提出的主張,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群眾的意願,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要真正實踐這一戰略,又存在著許多限制和障礙。不過,變通戰略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其中的一些主張可以加以接收和借鑒,現在這一戰略正在經受實踐的考驗。
5.綠色革命戰略。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所謂“解決糧食問題”的一系列改良農業的活動。這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採取傳統發展戰略中所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並認為其意義可以和產業革命相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展此項活動的動因之一就是為它們尋找“過剩”資本的出路和推鍺農業用品的銷售市場,但這場“革命”也為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問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6.軍事共產主義供給制戰略。指在戰爭、經濟封鎖等異常條件下,集中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全部經濟活動實行集中管理,以剋服經濟困難,取得戰爭勝利。這是一種完全排斥商品貨幣關係和市場機制的實物分配型經濟,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整個經濟的運轉只能藉助行政強制和精神動員來推動,一旦戲爭或封鎖結束,這種戰略思想就會與工人、農民的利益相抵觸,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使經濟效益大大降低,所以,和平時期,這種模式是行不通的。
7.市場社會主義經濟戰略。指將決策權分散,取消國家所有制,只有集體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企業成為完全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市場調節在國民經濟中起著普遍的和主導的作用。同時,編製的計劃只是預測性和參考性的,對企業的經濟活動沒有約束力。所以,這種經濟基本上和市場經濟一樣,不可避免地會形成既存在著少數大組織的壟斷,又有許多小組織的盲目競爭,由於缺乏巨集觀控制的有效手段,經濟比例容易失調。
8.集中計劃經濟戰略。指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即國家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制訂各種計劃和發佈系列文件法規對一切經濟活動進行直接管理,資源主要通過各種計划進行配置。經過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實踐證明,這一戰略缺乏競爭效率,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和低效益惡性迴圈,整個經濟在發展速度和質量上都出現了這一體制本身無法剋服的弊端,必須對其進行改革。
9.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戰略。指計劃指導下的商品經濟模式,即將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巨集觀調節和微觀調節有機地銜接起來的經濟模式。這種戰略的主要思想是,巨集觀經濟的決策權集中於國家,國家主要負責對關係到國民經濟全局的戰略性經濟活動作出決策,減少指令性計劃,增加指導性計劃,主要通過經濟杠桿引導企業完成計劃,使國家的計劃決策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企業作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既有與其經營狀況密切相關的自身利益所決定的內在動力,又有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能夠調動地方與企業的積極性。由此可以看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模式剋服了集中計劃經濟模式或市場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弊端,是一種比較適用的經濟模式,但這種經濟模式也有自己的矛盾和問題,主要困難是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在什麼範圍和程度上發揮二者的作用及如何通過各種經濟杠桿保證企業的經營活動符合巨集觀經濟協調要求等。
10.單一發展戰略。指單純以經濟發展為內容制訂的發展戰略。二戰後,發展中國家仿照發達國家相繼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其中一些發展戰略的目標都是經濟指標或經濟目標,很少考慮社會、科技等其他方面,其目的也是在某一方面取得進展,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但隨著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一系列社會生態問題的出現,給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比較典型的單一發展戰略有初級產品發展戰略、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和出口替代發展戰略。初級產品發展戰略指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優勢,出口農、礦產品原料及一些粗加工產品的戰略,這種戰略的致命弱點是容易遭到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波動的衝擊,需要進口大量日用工業品,要依附發達國家,很難創造經濟奇跡,趕超發達國家。進口替代發展戰略指為提高工業化水平利用先進技術生產需要進口的產品的戰略,這一戰略思想主要是實現國家工業化,改變貿易條件,改變對發達國家進行不等價交換的依賴程度。這種戰略的弱點是為了扶植生產替代進口品的本國工業,就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其結果是事與願違,反而使本國工業品成本高、質量低、出口困難、貿易逆差擴大,實質上這是一種閉關自守的發展戰略。出口替代發展戰略指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利用經濟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或資源優勢或地理優勢,生產在世界市場上有競爭能力的產品的戰略。這種戰略是為了剋服進口替代發展戰略的弊端,提高效率,增強產品競爭力而提出的,這種戰略以國外市場為主,屬於外向經濟,這種戰略有利於發達國家實行技術輸出和國內工業結構改組,而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受到高污染工業的轉移危害,因此,這種戰略真正得利的仍是發達國家。
11.綜合發展戰略。指社會、經濟、科技三方面協調發展的戰略,也叫“三位一體”發展戰略。這種戰略關註社會科學技術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強調科技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之特性。這種戰略認為,經濟的發展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先進科技應用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而社會結構的調整和變革,則為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12.梯度發展戰略。指關於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優先發展先進地區的理論。中國經濟不平衡的表現是由沿海到內地到邊疆,由東到西的明顯的經濟與技術差距,這種地區不平衡有三種類型即先進(發達)地區、中間(中部)地區、落後地區。這種戰略認為,先進地區首先掌握世界先進技術,然後逐步向中間地區和落後地區轉移,隨著經濟的發展,通過轉移的加速實現地區發展水平差距的縮小。
13.脫鉤戰略。指發展中國家應與發達國家切斷經濟聯繫,奉行自主發展的方針,在自主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改革不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戰略。這一戰略指出了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即不平等交換,它完全否定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依附於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與變通發展戰略,認為依附發達國家只能是越進一步發展,依附性越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就越大,這就是不發達的發展。這種戰略的致命弱點是簡單地強調自力更生,主動切斷一切與外界的聯繫,只能將發展中國家引向閉關自守之途。
- ↑ 王在華.經濟哲學.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