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精神分析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學(Depth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Psychodynamics)

目錄

什麼是精神分析學

  精神分析學是由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896年創立的。它的理論主要來源於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如果說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重視意識經驗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重視正常行為的分析,那麼精神分析學則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並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於心靈深處的某種動機,其中特別是性欲的衝動,它們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並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這種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論的內容極為複雜,在此對弗洛伊德之於人格和人性解釋中的三大要點略作說明:(1)人格動力觀:弗洛伊德用潛意識、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觀念,解釋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 (2)人格發展觀: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性徵期以及認同、戀母情節等觀念,解釋個體心理發展的歷程。 (3)人格結構觀: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來解釋個體的人格的結構,亦以衝突、焦慮以及各種防衛作用等觀念,解釋人格結構中三個我之間的複雜關係。

  精神分析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原來追隨弗洛伊德心理學家的批評和反對,不再堅持弗洛伊德的“一切行為決定於性本能發展”的泛性論觀點,加之受到社會學和人類學發展的影響,開始轉向重視和研究人格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因素,這些觀點和理論被稱之為“新精神分析理論”。

  目前,精神分析的影響作用已經超出了心理學的範圍。它不但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而且也是本世紀內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

精神分析學的產生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泄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早年從事神經學的研究,隨後在JM夏爾科、AA利博爾特和J·布羅伊爾的影響下,應用催眠治療精神疾病。 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經有的情緒經驗排除到意識之外,由此阻礙了許多心理能力;通過催眠回憶後,情緒發泄了,病就痊愈了。由此逐漸發展了精神分析技術。

  由於對病人及對自己的夢的觀察和分析,弗洛依德發現和確認了無意識心理現象。提出夢是願望的滿足,形成了夢的分析技術。 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一書。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別出心裁的開創一種研究心靈和精神病理現象的新領域。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學三論》一書,他把生物發生原則用於研究心理性欲的發展,對這一問題做了種系發生的和個體發展的觀察與概括。 1914年弗洛依德發現自戀的心理現象,並以先天的內部驅力,即愛力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這一能量稱為生本能,其投註於外即為愛情的對象,投註於內即為自我愛戀。

  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關於本能驅力的理論,提出死本能作為補充。 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他詳細闡述了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 1927年發表了《幻想的未來》,對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評述,1930年他對現代文明做了剖析,併在生命的最後年代(1934-1938)寫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評性著作。

  弗洛依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歷代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精神分析的發展

  精神分析理論誕生之後,弗洛伊德的學生和弟子又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後人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理論的發展,將其分為幾個階段: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2)新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新弗洛伊德學派,主要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3)後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後弗洛伊德學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和海默德的自體心理學派等。還有學者將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發展分為四個支流:

  A:新弗洛伊德學派(主要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B:後弗洛伊德學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和海默德的自體心理學派等);

  C: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派(主要指霍妮和弗洛姆的理論);

  D:客體心理學派(主要指瑪勒等的客體關係理論)。

精神分析學的基本原則

  1.包括遺傳的性格構造在內,人心理的發展是由幼時的經歷決定的。

  2.人類的行為,經歷和認知大部分是由非理性的欲望所決定的。

  3.這些欲望大多是無意識的。

  4.試圖將這些無意識的欲望引至意識層面會引起自身保衛機制的心理抵抗。

  5.意識與潛意識(被抑制的)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會引起心理疾病如精神衰弱等。

  6.這些被抑制的潛意識可以通過專業手段來使患者意識到。

精神分析學的主要理論

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註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

  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欲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

  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髮展劃分為5個階段:

  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

  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欲。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狄浦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被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欲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欲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欲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癥狀。

  壓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衝動、欲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裡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欲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欲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心欲望或衝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精神分析學的治療方法

  弗洛伊德說過:“潛意識一旦進入意識,癥狀會立即消失。”(弗洛伊德,《神經症通論》),所以精神分析治療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就是將人們壓抑到潛意識裡的東西恢復到意識之中。

  (1)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認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關係的,藉此可挖掘出潛意識中的癥結。自由聯想就是讓病人自由訴說心中想到的任何東西,鼓勵病人儘量回憶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傷。

  (2)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將夢境分為兩層次:當事人所記憶者稱為顯性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顯性夢境並非夢的真正內容。另一為當事人所不能記憶者為隱性夢境(latent dream-thought),隱性夢境中隱含更重要的意義。心理治療的目的,即在根據患者顯性夢去解析其隱性夢的涵義,從而找出當事人潛意識中的問題。

  (3)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對心理醫生的情感反應。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負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將積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負移情是患者將消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藉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結加以重現,重新經歷往日的情感,進而幫助他解決這些心理衝突。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裡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釋夢》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容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瞭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儘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 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翌年在那裡不幸去世。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精神分析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92.168.1.* 在 2020年5月29日 00:43 發表

或許死亡本能,可能來自我們體內原子的慾望

回複評論
192.168.1.* 在 2020年5月29日 00:47 發表

或許死亡本能,可能來自我們體內原子的慾望。物質不滅定律表明,物質只會重組。人死亡對於原子來說,某程度是解放自由。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