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業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產業化(Knowledge Industrialization)
目錄 |
什麼是知識產業化[1]
知識產業化是指知識通過生產、流通與轉化、應用而不斷形成產業的過程,它是個動態過程。可把它分解為三個環節:(1)知識的生產(即研究和創造新知識);(2)知識的流通與傳播(主要指教育培訓和開發人力資源),並轉化為知識產品;(3)知識的大範圍應用(普及知識用以解決問題),使知識產品形成群體,進規模生產,並通過市場向外擴散,逐步形成“知識型產業”。這就是知識產業化的過程。
實際上,知識產業化的過程,就是知識——知識產品——知識型產業——知識型產業群——知識經濟的過程。如科研員有了一個新思維或新的構思,並把這個構思用電腦軟體(光碟)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光碟就是知識產品,由此產生了生產這種軟體的企業,以這種企業為基礎的產業就是知識型產業,若這種知識型產業達到一定的數量,其產出占GDP達到相當的比例(80% 以上),那麼,我們可以說這種經擠就是知識經濟。知識產業化的突出表現就是教育產業、信息產業、設計業、策劃業、高技術等一系列知識型產業群的興起。知識經濟的根本著眼點就是知識的產業化。形成“知識型產業”,不形成產業而大講發展知識經濟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因為類積累的基礎研究的豐碩成果及廣闊領域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必須依附於產業,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種投產出的“轉化”關係,就是知識的產業化。
張守一教授認為:“隨著知識創新日益重要,建立和發展國家創新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出現了知識的經濟化趨勢;同時,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制度、組織、管理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出現了經濟的知識化趨勢。這兩種趨勢的結合,就是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知識的經濟化伴隨著經濟的知識化,即知識決定經濟,經濟對知識有反作用。這就是知識經濟的內涵,也即知識經濟的本質。現對其略作闡發。
一方面,知識經濟化表現為知識型產業的出現,包括(1)知識物化:音樂磁帶、激光唱片、演唱會等;(2)知識商品化:文化知識消費、購物、服務、旅游等;(3)知識產業化,出現了一系列知識型產業:教育、信息、科研、設計、創意、咨詢、策劃、旅游等產業。因此,知識經濟化是指知識直接參与經濟生產過程並日益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密集型產品日益增多、知識價值在產品價值構成中占重要地位、高技術產業日益發達等。知識經濟化不僅指知識因素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高的程度參與並融經濟活動的過程,而且指這種參與融合的結果。另一方面,經濟知識化表現為經濟的知識含量日益提高,在“全要素生產率”中,知識的貢獻率已超過50% ;以知識為主的產業日益壯大,包裝、設計、裝飾、促銷、推廣、宣傳等依靠知識而得以創新、發展;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國際文化、旅游等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因此,經濟的知識化是指經濟過程及其結果的知識取嚮日盞增強、知識含量日益提高的趨勢,是經濟的知識含量達到相當高度的結果,導致知識化的商品產業群的大量出現。經濟知識化水平一般可用知識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衡量。經濟的知識化(軟化)有層次的概念,首先是產品的軟化到產品群的軟化,其次是產業的軟化到產業群的軟化;最後是經濟的軟化。隨著知識經濟化、經濟知識化的不斷發展、交叉生長,就出現了知識與經濟一體化、複合化的趨勢,形成知識經濟一體化的結晶— — 知識型產業。
具體地講,知識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首先表現為知識經濟化和經濟知識化,也就是知識和經濟的雙向生長、交叉,導致知識的經濟因數與經濟的知識因數形成交叉關係。第二層次是指隨著知識與經濟的交叉發展,知識與經濟形成了相互融合的複合關係,形成不分你我、不分彼此的統一體。第三層次是指隨著二者複合關係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知識與經濟的同一關係即知識就是經濟,經濟就是知識。產生了一體化發展的結晶— — 知識產業化,因此說,知識產業化是知識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層次。
知識產業化的重要意義[1]
(一】對“新增長理論”的述評“新增長理論”包括美國經濟學家羅默和盧卡斯提出的羅默模型和盧卡斯模型,以及英國學者斯科特提出的斯科特模型。1983年至1986年間,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保羅·羅默以知識的經濟外部性、邊際收益遞增和新知識產出遞減三個基本要素,提出內生的技術變革的長期增長的競爭均衡模型:
Qi = f(Ki,K,Xi)
其中:Qi ——廠商的收益水平,f——一切廠商的連續微分生產函數,Ki——廠商生產某一種產品的專業化知識, 一切廠商可以使用的一般知識,Xi——廠商的物質資本和勞動追加生產要素的總和。他將知識作為一個獨立的要素引增長模型,並認為知識的積累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他將知識分解為一般知識(K)和專業化知識(Ki),並指出它們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不同作用。一般知識的作用是增加規模經濟效應,專業化知識的作用是可以增加生產要素的遞增收益,這兩種作用結合在一起便可使知識和人力資本本身產生遞增收益,而且也使資本和勞動力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因而羅默模型是一個規模收益遞增模型。
羅默的經濟增長模型將外部性引生產函數中。假設在一個特定的均衡狀態下,均產出可無限地增長,甚至可持續地以一定比率單調增長。在不斷增加的資本存量中,投資率與資本報酬率可不斷增加而不是遞減。知識積累導致技術變革,因而知識積累構成經濟長期增長的原動力。對知識(信息資源)的投資具有自然的外部效應,由於傳播成本遠遠低於生產成本,知識不可能完全保密,但可以無限地以線性增長。消費品的生產是知識及其他投入品的函數,邊際收益遞增。但對科研等知識生產部門的投資,因新知識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新知識的產出遞減,因而消費與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太快。 “新增長理論”的第二個模型是盧卡斯提出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增長模型”。它包括兩個模型: 二時期模型”和 二商品模型”。二時期模型將形成人力資本的學習時問分為在校學習時問和邊乾邊學的學習時問,它因此就可產生兩種效應。在校學習的正規教育可形成“內在效應”,即高人力資本可獲得勞動的邊際收益遞增。第二種效應是不脫離生產崗位,通過崗位訓練的“邊乾邊學”也可以形成人力資本,並可以通過與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結合產生收益遞增的“外在效應”。
二商品模型使以上的描述更加清楚,它確切地說明瞭生產某一種商品所需的特殊的專業化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本才是產出增長的決定因素。而人力資本上的差異是產生經濟增長率差異和收入水平差異的重要因素。盧卡斯的這個模型清楚地解釋了國際資本“倒流”現象是因為知識和人力資本可以產生遞增收益。具有高水平人力資本的發達國家可吸引較多的國際資本,得到較高的資本利潤率,而人力資本水平低的發展中國家卻得到較少的國際資本,這樣就產生了國際資本的“倒流”現象。發展中國家應由此得到啟發,只有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才能儘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斯科特模型是一個“資本投資決定技術進步”的模型。這個模型強調資本投資決定技術進步,但不是簡單地重覆古典的資本積累論,而是同時強調了經濟增長中的知識和技術對勞動力質量和勞動效率的影響。奠定新經濟增長理論基礎的羅默和盧卡斯模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依賴於技術和人力資本的經濟外部性出現收益遞增效應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理論。
強調知識對經濟的作用,這並不新鮮。新增長理論的“新”在於把知識納入到經濟系統之中,對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動力機制、做出深刻的解釋,這也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突出貢獻。因此可以說,新增長理論是知識經濟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知識產業化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