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理性行為療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理性行為療法

  理性行為療法,安可夫與格拉賽(Arnkoff & Glass,1992)曾簡略介紹過認知治療法的歷史。這些治療取向都是在行為療法當紅時興起的。五O年代,艾裡斯發展出著名的理性療法,該法旋即改名為「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理性行為療法的貢獻與不足

  理性行為治療法是一種認知導向的行為治療法。它已發展成範圍廣泛及具有折衷色彩的治療法,強調思考、判斷、決定,以及行為。本法仍保持艾裡斯高度教導和指導的特征,同時重視認知與感覺領導中的要素。本法從當事人困擾的情緒與行為出發,然後揭開及駁斥直接造成困擾的想法。為了防範因自我暗示而強化自我挫敗信念,理性行為治療法使用主動和直接的技術,例如,教導、建議、說明、和家庭作業,鼓勵當事人以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他們曾不斷要求當事人去驗證他們的觀察和想法是否為真,並教導當事人如何駁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他們會說明非理性信念如何及為何導致負面的情緒和行為。

  他們會教導當事人如何進行科學化思考,如何消除未來可能再出現的新的自我挫敗想法和行為。治療者會示範說明完全接納包容自己是相當重要的。他們在面對自我毀壞行為時,不對個人作任何批判就是持這種態度。治療者的支持、挑戰、面質、探索的意願,以及促使當事人進行作業活動(在治療內及治療外),以積極改變對方的想法及行為是最為重要的。理性行為治療法強調行為--做一些在治療中有所啟發的活動。不斷地練習新行為來取代無效的行為,才是促成改變的主要因素。

  理性情緒治療法在選用治療策略時,通常都採用折衷的態度。他們非常依賴認知和行為技術,因為這些技術很適合用來根除導致自我挫敗感覺和行為的非理性信念,並能教導人們如何以理性的生活哲學取代否定的思考過程。治療者有充分自由去發展個人的風格與創意,也就是說不被處理某特定問題的固定技術所束縛。只要合乎理性情緒治療法的精神,治療者能自由地創造治療方式。

  正如我們的理解,理性行為治療法是其他認知治療法的先驅。有兩個理性行為治療法將加以修正,或依某種意義來看,也是將RET加以延伸的認知行為治療法,即貝克的認知治療法及夢新懋的認知行為矯正法。這些治療法都強調認知過程決定行為的重要性。他們強調,人們如何「感覺」和實際上「做」些什麼,大部份都受到自己對情境主觀的評價的影響。由於對生活情境的評價是受信念、態度、假定、和內心對話的影響,因此認知因素便成為治療的主要焦點。

理性行為療法的過程與目標

  在理性行為治療法里,採用的許多方法都是為了達到一個主要目標:「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當事人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其他重要的治療目標包括:減少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以及教導當事人如何有效處理未來的困難。

  由於假定人類的問題是來自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理性行為治療法致力於徹底地重新評估這些觀念。因此,理性行為治療法基本上不以消除癥狀為目標,而主要在於引導人們去檢查及改變一些最基本的價值觀,尤其是那些使他們困擾的觀念。如果當事人所害怕的是婚姻的失敗,則治療目的不僅在於減少這種恐懼,治療者更要試圖去處理被對方誇大的失敗恐懼感。

  以下是理性行治療法的一些特定目標:關心自己、具有社會興趣、自我引導、容忍、彈性、接受不確定性、承諾、科學的思考、自我接納、敢於冒險、不要太理想化、高度的容忍挫折、以及為自己的困擾負責。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要達到上述目標,治療者有特定的任務。第一步是向當事人說明他們持有許多非理性的「應該」、「最好」、和「必須」。當事人要學習區別理性與非理性的信念。為了增進這種察覺能力,治療者要扮演一個科學家,向當事人原已接受或未曾懷疑就視為真理的自我挫敗信念挑戰。治療者會採取鼓勵與說服,有時甚至會指導當事人如何去對抗錯誤的信念。

  治療過程的第二步是帶領當事人超越察覺的階段。治療者會向對方說明是他自己通過持續非理性的思考,以及一直重覆暗示自己,所以他們要為自己的問題負大部分的責任。治療者不能只告訴對方他們有不合邏輯的思考,因為他們會說:「現在我瞭解我擔心失敗,並且瞭解這些害怕是被我誇大與不切實際的,但是我還是擔心失敗!」

  為了讓當事人超越僅止於認清非理性的想法與感覺,接著治療者會採取第三步:協助他們矯正不正確的想法和放棄非理性的思考。理性情緒心理假定當事人那些非理性的信念是根深蒂固的,以至於通常無法自己加以改變。因此,治療者要協助當事人瞭解惡性迴圈的自我責備過程。

  治療過程的第四步即最後一步是,激勵當事人發展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學,如此未來就能避免成為其他非理性信念的犧牲者。如果僅處理某特定的問題或癥狀,將無法保證新的非理性恐懼不會再出現。治療者要能攻擊非理性思考的心理,並教導當事人如何以理性的信念與態度取代非理性的信念與態度。艾裡斯認為,當事人變得愈具科學精神和容忍度愈高,則所受的困擾就會愈少。

  從事理性行為治療法治療者,其功能不同於大多數其他學派的實踐工作者。由於在本質上理性行為治療法是認知性的和指導性的行為方法,它常能減弱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治療者主要是使用強調教育性的說服方法。艾裡斯(11991a,1991c,1992b,1994,1995;Ellis & Velten,1992)曾為理性治療法的實踐工作者提出一個工作綱要:

  鼓勵當事人去發掘導致大多數困擾行為的一些非理性觀念。

  激勵當事人去驗證其觀念的效度。

  對當事人說明他們思考中不符合邏輯的地方。

  使用荒謬和幽默來面質當事人的非理性思考。

  運用邏輯分析減少其非理性信念

  向對方說明這些信念的功能如何不當,以及它們如何導致情緒和行為的困擾。

  解釋如何以具有證據基礎的理性的觀念去取代非性觀念。

  教導當事人如何以科學方法思考,使他們可以觀察並減少現在或未來的非理性觀念及做不合邏輯的推理,此兩者正是助長自我毀滅的感覺與行為之禍首。

  運用幾種情緒和行為方法,協助對方直接處理其感覺,並能對抗其困擾。

  魏思苗二氏(Wessler & wessler,1980)曾描述典型的理性行為治療法的進行情形。在重要的第一階段里,強調建立默契和建立一種能鼓勵當事人自由談話的關係。一旦形成這些關係之後,往後不再那麼強調治療關係。藉著確認欲探索的目標問題,治療隨即展開。治療者會詢問開放式的問題,例如,「你最希望哪些問題獲得幫助?從治療中你最想要的是什麼?」治療初期的主要工作是確立目標,讓當事人指出他們想要獲得或增進的感覺、信念和行為,或列出他們想減少或消除的感覺、信念和行為。治療者可能會問:「你想要以何種不同於目前的方式去感覺、思考、和行動?」

  接著引導當事人瞭解理性行為治療法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情形。理性行為療法治療者會把神秘的色彩去除掉。他們會教導對方瞭解導致困擾的認知假設,並說明非理性信念如何導致負面的結果。在對方瞭解他們的某些非理性信念導致功能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時,治療者接著就會激勵他們去檢討為什麼還抱持著舊的錯誤觀念而不將它們除掉。

  指派的家庭作業是經過仔細設計的,目的在於使當事人去表現正面的行為,並誘導情緒和態度的改變。這些指定作業在後面的治療中會加以討論,當事人會因而學會以有效的方法去駁斥自我挫敗的想法。治療結束前,當事人應重新檢視自己的進展,並訂定計劃,以及找出處理潛在問題的策略。

  總之,理性行為治療法治療者會主動「教導」當事人,指出情緒的困擾主要來自自我責備;應停止為自己「評價」;以及應藉助努力完成家庭作業,則能消除導致情緒和行為困擾的非理性思考。

  理性行為治療法與許多療法不同的地方在於:不重視自由聯想、夢境分析、過去的歷史、無止境地表達與探索感覺,以及處理移情作用。艾裡斯(1995)認為,在這些上面花費時間是「沈迷的治療」(indulgence therapy),也許能使人「感覺」好一點,但是很少能幫他們變得「更好」。

  當事人在治療中的經驗

  人們常認為情緒或行為問題是外在原因造成的。但是通過理性行為治療法,他們瞭解這些問題主要是錯誤的信念所引起的。一旦接受信念是情緒與行為的主因之後,他們就能夠有效地進行認知重建的過程(Ellis & Yeager,1989)。從這一角度看來,當事人在理性行為治療去法中的角色是學生或學習者,心理治療則視為再教育的過程,使當事人能學會如何應用理性的思考去解決問題並因而改變情緒。

  治療過程重視當事人目前的經驗。如同個人中心療法及存在主義治療法,理性行為治療法也強調此時此地的經驗,以及現在是否具有改變舊的思考和情緒模式的能力。治療者不會花很多時間去探索早期歷史,使過去的和現在的行為能聯結起來;也不會深入探索當事人幼年與父母和其他手足間的關係。不管當事人的基本、非理性的生活哲學是什麼,治療過程強調他們現在的困擾是來自他們對於自己及整個世界的自我挫敗觀點。至於在何處、為什麼或如何獲得這些非理性的哲學,則並不重要。最重要的重點在於,應如何才能察覺他們的自我挫敗信念並能挑戰之。

  根據理性行為治療法理論,錶面的頓悟並不能導致人格的改變,至多只能讓人們瞭解他們有問題,以及這些困擾的起因。即使洞察是正確的,但僅靠洞察並不能自動地使情況變得較好,不過洞察可以幫助我們明白自己如何持續地阻礙自己以及我們應如何改變。

  艾裡斯(1979e,1988)提出理性行為治療法中的洞察有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次是,明白我們會在生活中自己選擇某些事件來困擾自己。我們大部分折困擾是在C點(結果),而不是對A點(事件)感到困擾,因為我們會創造並接受有關A的非理性信念而使自己困擾。第二個層次是,瞭解我們最初獲得非理性信念的方式,以及如何選定並保存這些信念。我們最初如何、何時或為什麼會有情緒困擾已不重要,相反地,重要的是我們之所以一直抱持著這些信念是因為自己不斷地以一種絕對的信念在教導自己。我們的自我制約比幼年時期別人所給予的制約更重要。第三個層次是,瞭解我們要改變自己的人格與不安的傾向並不需要神奇的方法,只須樂於去嘗試練習,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格。通常單單瞭解某個信念是非理性的,還不足以導致改變;無論我們多麼清楚地瞭解什麼困擾著自己,使生活變得如此悲慘,我們仍然很少能有改變,除非積極地改變導致困擾的信念,並以實際行動來對抗;如果我們希望打破這種永不停息的困擾迴圈,必須堅決而強烈地從認知上、情緒上與行為上向非理性的信念宣戰。

  治療關係

  理性行為治療法的治療關係具有與其他治療法不同的意義。理性行為治療法的「完全接納」或「容忍」的觀念與個人中心治療法的無條件地正面關懷觀念頗為接近,目的在於幫助當事人避免自我責備。雖然當事人也許會去評價自己的行為,但是治療的目標是:不管他們的一些行為如何無效,都不能評定等級。治療者拒絕評價當事人意味著他們完全接納對方,但同時又樂於無情地面質對方那些非理性的想法與自我毀滅行為。不像其他治療法,理性行為治療法不以提供個人的溫和同情的理解給予對方額外的安慰,因為它認為太多的溫暖和瞭解會助長對方想從治療者身上取得贊許之依賴感,而阻礙治療的效果。事實上,理性行為治療法治療者可以接納對方是個不完美的人,但不會給予個人的溫暖。他們使用各種非溫情主義的技術,例如,教導、研讀書籍治療(bibliotherapy)、及行為矯治(Ellis,1995);但是都會在不斷地示範及暗示無條件接納對方的情況下進行。無論如何,有些理性行為治療法實踐工作者比艾裡斯更強調與對方建立支持和合作的關係。

  理性行為治療者在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時,通常是開放和直接的。有些治療者願意坦承自己也並不完美,以作為駁斥當事人不切實際的觀念,認為治療者是「完美」的人。依此觀點,移情作用並不鼓勵,一旦發生,治療者可能會去攻擊它。治療者會告訴當事人此一移情現象來自對方的非理性信念,認為自己必須為治療者所喜歡與愛。(Ellis,199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理性行為療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