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

目錄

什麼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咨詢學者艾裡斯(A.Ellis)於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心理咨詢理論及方法。該方法重視不合理信念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其核心理論是ABC理論,即對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A)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beliefs,B)是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等結果(consequences,C)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療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認知技術、情緒技術和行為技術使當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變,從而消除其情緒和行為問題,並達到無條件地接納自己(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簡稱USA)這一治療目標。由於該方法綜合了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技術,並著眼於解決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因此將其簡稱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1]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1]

  (一)人性觀

  艾裡斯的REBT療法是建立在其ABC理論的基礎之上的,而其ABC理論則是建立在他對人性的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想研究REBT療法,首先必須瞭解艾裡斯的人性觀。簡而言之,艾裡斯的人性觀包括以下五點:

  (1)人是與生而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特質。人有理性思考的潛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傾向。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的時候,就會體驗到愉快,就是富有競爭精神的人,就是卓有成效的人。

  (2)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人們情緒的困擾源自於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事件。人運用理性思考時,會產生積極正向的情緒;人運用非理性思考時,則會帶來消極負向的情緒。人們的不好情緒會帶來不好的行為;人們的好情緒則會帶來好的行為

  (3)人具有一種生物學的和社會學的傾向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人單憑思考及想象即可形成觀念或信念:理性的思考方式會形成“理性信念”;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會形成“非理性觀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覆某種不合理信念,會導致不能排解的情緒困擾。

  (5)情緒困擾的持續是由於那些內化語言持續的結果。與此同時,人們也具有改變思維調解情緒及行為的天賦能力。總而言之,艾裡斯對人性的看法是中性(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的)、偏向樂觀的(人的思考觀念、情緒及行為都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他也認為人們具有自我對話、自我評價及自我支持的特性。

  (二)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艾裡斯主張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來解釋人類的感知、思維和行為,認為人們的情緒問題應該綜合考慮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從生物學層面來講,艾裡斯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不合理性思考及傷害自我的潛能。因為渴望每件事情都完美,一旦無法做到,就會苛責自己,苛責別人與世界;唯有他面對很大的困難時,人格才能成熟。

  REBT和其他認知治療理論一樣,認為個體的生物學因素也影響他的感受與行為。因此,這提醒我們,心理治療是有局限性的,人們的改變也是有局限的。人類還有另一個生物學傾向,那就是具有選擇的能力,具有認同自我、迎接挑戰、改變不合理信念的本能,人類不是不合理信念的奴隸。兩種生物學傾向相生相剋,互為矛盾。這樣,我們才可以樂觀地看待人類的發展,樂觀地看待自己的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講,艾裡斯認為個人太關心或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想法與他的情緒困擾之間有密切關聯。人只有當別人對他有好評時才能接納自己,否則就變得焦慮、依賴、沮喪。情緒的成熟是個人對於人際關係的關心恰到好處,能維持很好的平衡狀態。

  從心理學層面來講,人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是相互聯繫的過程,而不是獨立發生的過程。最能說明這個觀點的理論,就是艾裡斯的ABC理論

  (三)ABC理論

  1.A(事件)

  A代表誘發事件或某種經歷以及當事人對這一事件或經歷的推論和解釋。誘發事件可能是外部事件,也可能是內部事件。如果是外部事件,說明確實發生了某件不幸的事件;但是,誘發事件也可能是當事人想象出來的某個情境。當然,除了明確誘發事件外,REBT矯正者還需要瞭解當事人對誘發事件的推論或解釋是什麼,這也包含在A中。

  2.B(信念)

  B代表當事人對誘發事件的信念,這包括評價型思維和有結構的觀點。它可能是靈活的,也可能是是僵化的;可能是極端的,也可能是中庸的。當這些信念是僵化的、絕對的、過分理想化的不合理信念時,就意味著包含很多“應該”、“必須”、“一定”、“必然”、“必定”等。噹噹事人堅持一些僵化的絕對化的前提時.就可能得出不合理的結論,這些結論往往是極端化的。

  3.C(結果)

  C代表關於誘發事件的信念所導致的認知、情緒與行為方面的結果。關於消極誘發事件A產生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引發消極的結果,不利於健康,有損於幸福快樂,並令人痛苦和困惑。當關於消極誘發事件A產生的是合理信念時,就會引發有利於健康的、積極的結果。艾裡斯分別稱之為適當的負性結果和不適當的負性結果(negative consequences)。因此,對於不幸誘發事件A可以產生兩類負性結果,一類是有利於健康的適當的負性結果,一類是不利於健康的不適當的負性結果,這兩類負性結果都會伴隨一定的負性情緒,不過是兩類不同的負性情緒。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原則[2]

  從這一觀點演化出來的方法中最為著名的是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在1950年代發展起來的理性情緒療法(RET)。1993年,他又將RET改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EBT有八個基本命題(Ellis,1989,pp.197—200):

  ●理性與無理性同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潛質。人們認真地考慮自己的想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是人們也會重蹈覆轍,變得迷信、浮誇、吹毛求疵。

  ●人們所處的文化和家庭環境常常會加深某些傾向——無理性的思考、自我損壞的習慣化,還有願望思維和過敏反應。

  ●人們的感知、思考、表現和行為傾向於同時進行,這就意味著改變自己的行為通常需要運用感性認知、情緒召喚和行為主義再教育的方法。

  ●心理治療應該是高度認知的、靈活的、定向的。還應當佈置家庭作業,同時還要相對簡短。

  ●REBT的治療變化機制不是建立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上的;而是常常故意使用“冷靜的方式,說服來訪者多採用自我約束法”。

  ●REBT的治療師為了使自己的觀點清晰明瞭,使用了角色游戲、自信訓練、脫敏作用、幽默、操作條件作用、暗示和支持等等“訣竅”。通常,REBT的目標不僅僅是去除來訪者的現有癥狀,還要幫助他們擺脫其他的癥狀,也就是矯正引起癥狀的潛在傾向,這才是最重要的。

  ●REBT認為,嚴重的情緒問題直接來源於那些無法用經驗證實的異想天開。如果受到邏輯和經驗主義思想的反駁,這些引起障礙的觀念就會被消除、減少,最終再也不會重現。

  ●情志不遂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發生在人們身上的事情,而是他們對令人不快的事件作出的脫離現實的釋義,這是由他們對這個世界脫離現實的信念造成的。如果想要過美好的生活,就不得不改變“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要順利地完成這種變化,只能重覆地反思那些無理性的信念,重覆地採取矯正行動來消除它們。

  理性元素 你也許會發現,REBT不光是一種患者與專業人士之間的治療談話,也是針對“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的全面攻擊。閱讀艾利斯是一種純粹的享受,每一次治療經歷都是抵禦謬論的聖戰——我們大多數人在孩提時代就從父母那裡學到了這些謬論。這種觀點對卡爾·霍妮(Karen Homey)所說的“應該的專橫”(the tyranny of shoulds)是一種攻擊,艾利斯將所謂的“應該的專橫”更形象地稱為“強迫執行狂”(musterbation)。

  艾利斯指出:“人們思考、說話時就像摩西”(註:摩西是《聖經》中希伯來人先知,曾率以色列人逃脫埃及人的奴役)——他們拋下了人人都必須遵守的戒律,而一旦違反這些戒律,情感災難就會降臨。從某種程度來看,艾利斯是在單槍匹馬地反駁鄉村音樂中草率、自憐、多愁善感、愛情傻瓜式的歌詞——“於是你離開了我,去尋我最好的朋友,還偷走了我的狗”——比如看到這樣的歌詞,艾利斯就會說:“噢,當然了,如果我能要回我的狗,那是再好不過。對於我來說,生活必然會因你的離去而變得不方便、不舒適,但這並不是什麼災難,沒有這麼糟糕。而且,實際上我可以給自己重新弄條狗,甚至弄些不會添亂的情人在身邊。”

  情緒元素 REBT在這一方面也許不是特別明顯,甚至連那些閱讀過艾利斯大量作品的讀者也不能一眼看出REBT中的“情緒”元素(艾利斯是在世治療師中最多產的,其作品也最暢銷)。我認為,要成功地運用REBT,關鍵就是運用情緒元素。

  如果我們回頭來看莎拉的案例——我用它解釋過認知行為方法,我們就能發現一些剛好能用來充分釋義REBT的元素。由於莎拉的表現和貝絲不在一個檔次,也因為學習對莎拉來說比貝絲要困難,她就覺得生活對她不公平。“生活必須一直是公平的”——這是艾利斯最喜歡的世界觀之一(另外我最喜歡的一種說法是:“我決定去愛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愛我,否則這就是一個無法容忍的災難。”)。

  莎拉還是個“世界級”的拖拖拉拉的人。和每個身處這種情境的人一樣,她堅持認為:如果一件工作不是十全十美的,她就無法完成。從理論上說,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不完美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莎拉從不打算按時完成任何事情。她完成272的每一件事都是她強迫自己完成的,那麼也就難怪她個人無法控制完成的質量了。

  這些論點全都是絕佳的REBT的反面素材。但REBT治療師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在莎拉的無理性的信仰體系中,情緒核心是什麼?莎拉是一個相對不易動感情的人,與一群同樣不易動感情的人為伍,她是那種把有意義的精神活動定義為熬夜沉思宇宙之謎的B型血的人。我對她情緒核心的瞭解最多也就是問問她:我們是否能夠及時啟動並完成議程上的安排?我覺得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無法真正實施REBT的療程。我覺得如果莎拉麵對的是艾利斯,她的情緒議程會在他的質問下顯露無遺。但是就像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ph Breuer)認為的那樣,我不太願意在和病人談話時討論關於性的問題,我覺得這種類型的質問“不符合我的品位”。幸運的是,事實證明我的那種不太激烈、傾向於認知主義的策略已經足夠了,它有效地將莎拉和她祖母就畢業問題的看法達成了共識。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過程[1]

  由於艾裡斯認為事件(A)本身並非是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C)之原因,人們對事件的非理性信念(B)才是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個體的不良情緒及行為,首先就要勸導干預(disputing intervention,D)非理性信念的發生與存在,並代之以理性的信念。當勸導干預產生了效果(effect,E)時,當事人就會產生正向情緒及行為,心理的困擾就會因此而消除或減弱,並會有愉悅充實的新感覺(new feeling,F)。這就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過程,人們習慣於用ABCDEF來概括。具體而言,它包含動員、評估、準備治療、執行治療、效果評估和準備結束六個基本操作環節。

  (一)動員階段

  REBT治療的第一階段是動員當事人的階段(engageclient),其主要任務是瞭解當事人的問題,併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積極的治療關係,使當事人意識到改變是可能的,使當事人相信REBT可以幫助他實現目標。

  為了瞭解當事人的問題,矯正者必須明確當事人自己提出的困惑是什麼?此時有什麼事情發生?在這一事件中,當事人的推論、情緒、行為、生理反應是什麼?當事人對這件事的評價是什麼?並分析這件事情引起困惑的主要原因是當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合理,還是對別人、對條件的要求不合理。

  在動員階段,除了瞭解當事人的問題,還需要和當事人建立積極的治療關係。為此,矯正者.必須使用傾聽、同感、溫暖、積極關註和尊重等基本咨詢技術。此時最重要的是,矯正者必須充分表現出對當事人的無條件接納,向當事人示範如何對待自己和別人。

  另外,可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REBT的哲學理念以及ABC模式,使當事人意識到每個人都具有改變自己的本能,都有理性的信念,改變是可能的,使當事人相信REBT可以幫助他實現目標。

  (二)評估問題、人際關係和環境

  所謂評估問題、人際關係和環境(assess the problem,person and situation),就是瞭解當事人對自己問題的看法,明確各種相關的臨床問題及過去的治療經歷,獲得當事人的個人成長史和人際背景,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註意明顯的個性因素,檢查有無繼發問題,檢查有無非心理原因,如軀體疾病、用藥、物質濫用、生活方式或環境因素等。

  雖然艾裡斯不贊同單純使用過於概括化的精神病學的疾病分類來評估診斷當事人的問題,但是他認為疾病診斷還是有用的,特別是對於判斷當事人問題偽嚴重程度、預計花費時間的長短、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等方面,很有幫助。

  (三)準備治療

  準備治療(prepare the client for therapy)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商定治療目標,評估改變動機,介紹REBT的基本知識和治療程式,討論這種治療方法的意義,簽署行為治療契約。

  商定治療目標十分重要,這決定了治療的方向,也決定了治療的長短。REBT治療的目標首先是幫助當事人改變不合理信念、減輕不健康的負性情緒、減少功能失常的行為,這往往也是當事人的困擾所在。艾裡斯認為,REBT還要幫助當事人達到第二個目標,就是幫助當事人更加積極、更加完全地體驗幸福快樂,實現自身價值,使當事人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艾裡斯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1)自我興趣(self-interest):能夠做到不自欺欺人,不為面子犧牲自己的利益,在一般情況下自我利益優先等。

  (2)社會興趣(social-interest):願意選擇和別人愉快相處,能夠建立親密關係,能夠做到“你好,我也好”,做到公正公平地對待別人,積极參与合作等。

  (3)自我指導(self-direction):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喜歡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肯定,但不是非得到不可。

  (4)容忍錯誤(tolerance):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接受這樣的觀點,即所有人都會犯錯誤,都會不現實地要求完美,但是,我們不能從人格上批評別人的錯誤行為。當我們不喜歡別人的時候,我們不能說不喜歡他整個人,而是不喜歡他的錯誤行為。

  (5)忍受模糊和不確定性(acceptance of ambiguity and uncertainty):心理健康的人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沒有絕對的必須和百分之百的肯定。面對這個世界,心理健康的人會積極探索、認知學習、努力進取。

  (6)富於彈性(flexibility):心理健康的人的頭腦是開放的,追求變化的,能夠用靈活的、多元的觀點看待人們的想法和世界的事物。他們可以積極熱情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也用開放的心態對待新的不支持的證據,能夠愉快地接受改變。

  (7)科學思維(scientific thinking):心理健康的人能相對客觀、理性、辯證、科學地看待事物和分析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建立假說、尋找證據、驗證假說,並不斷修正假說。科學方法應該是靈活的、開放的、促進改變的,而不是僵化、封閉、故步自封的。

  (8)承擔義務(commitment):心理健康的人有興趣專註於自身以外有益於社會的事物。

  (9)敢於冒險(risk-taking):心理健康的人有勇氣做一些有一定困難、可能失敗、打破常規的事情。

  (10)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愉快地接納自己。他們接納自己不是因為自己優秀,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存在的,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他們只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表現作評價,而不評價自己的整體和本質。

  (11)長遠的享樂主義(long-range hedonism):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追求近期快樂,更追求遠期快樂,但不會飲鴆止渴。

  (12)非完美主義和非空想主義(nonperfectionism and nonutopianism):心理健康的人接受不完美的現實和不完美的自己,儘管也會努力追求完美。他們不相信百分之百的幸福、快樂,也不相信誰能夠一點也不焦慮、抑鬱、自卑,或完全沒有敵意。

  (13)對自己的情緒困擾負責(self-responsibility for own emotional disturbance):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情緒困擾負責,而不是責備他人或環境。

  除了商定治療目標外,評估當事人的改變動機也很重要。有一些當事人雖然來求助,·,但是並沒有很強的改變動機,只是希望矯正者幫他解決一切困擾,自己並沒有改變的願望。因此,需要對這些當事人進行分析,看看他們的阻抗來自於哪裡。艾裡斯(Ellis,1962,1985)認為,影響當事人求助的主要阻抗來源於當事人的一些不良傾向:①保持原有的不良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的傾向,很難去掉這些習慣或改變這些自我挫敗的行為;②屈服於原有的生理、情緒、思維的內在慣性的傾向;③目光短淺、飲鴆止渴的享樂主義傾向而不追求長遠的享樂;④需要強烈物質刺激的強烈願望,儘管這些物質有害於健康(如吸毒或賭博);⑤過度受暗示、容易受欺騙、過度順從的傾向;⑥過度警覺或容易驚恐的傾向;⑦偏好誇張;⑧容易走極端、全有或全無式思維;⑨一廂情願的空想的習慣;⑩拖延和迴避的習慣;⑩經常不能拒絕個性的改變;⑩經常用過度概括化的思維或其他邏輯錯誤的思維;⑩有一種不加思考或過度輕率的習慣;⑩經常因為困擾而自我貶低、自我指責;⑩僵化、絕對、形而上學的思考習慣。

  在介紹REBT治療的基本知識、基本程式和治療的意義之後還要簽署治療契約。簽署治療契約時應該進一步明確治療的目標、治療方法、治療頻率、治療時間、收費形式、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保密原則及保密例外等。治療契約應該一式兩份,分別保存。簽署治療契約以後,雙方就正式建立了治療關係,但是治療聯盟的建立還需要在以後的治療過程中不斷加強。

  (四)執行治療

  執行治療(implement the treatment program)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目標行為進行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改變不合理信念,佈置認知或行為治療作業等。具體的治療程式如下:

  (1)瞭解上次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瞭解上次治療之後發生的積極變化和對上次治療的回顧,如果沒有完成作業,需要討論是什麼困難或阻礙。

  (2)明確本次治療的目標行為

  (3)評估誘發事件:發生了什麼?最後一次是什麼時候?當事人是如何評論的?結果是什麼?

  (4)評估事件導致的情緒與行為的結果:註意哪些情緒是當事人不想要的?強度如何?有何自我挫敗的行為?強度如何?

  (5)尋找並評估任何可能的繼發性情緒問題:因為有這樣的問題而產生的不健康的負性情緒(如羞恥或悲哀)有哪些?

  (6)尋找引發不適當反應的不合理的信念。

  (7)將不合理信念和不健康的負性情感相聯繫,將合理信念與健康的負性情感相聯繫。

  (8)對治療目標進行澄清並達成一致:當事人下次遇到類似的誘發事件,希望產生怎樣的反應(包括情緒和行為)?

  (9)利用認知技術、情緒和行為技術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10)鼓勵把合理信念應用到生活中去,佈置認知與行為家庭作業,並討論完成作業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礙。

  (五)效果評估

  執行治療之後要做的工作就是評估治療效果(evaluate progress)。這一階段的任務是評估當事人完成治療程式後是否發生了積極改變,是否實現了治療目標。檢查當事人的改變是思維和信念改變的結果還是偶然原因或環境改變產牛的變化。

  (六)準備結束

  認知治療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做好結束治療的準備(prepare the client for termination)。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在治療目標實現以後,使當事人意識到有許多問題可能複發,並使其知道一旦出現問題行為複發,應如何應對。同時,矯正者應和當事人討論,如果將來需要幫助時,當事人應有的信念是什麼,使其避免出現“我就應該永遠治愈”或“我如果再回來求助的話,治療師會認為我是個失敗者”等不合理信念。

  當然,REBT的治療往往不是一勞永逸地直線型進行的,而是螺旋型、波浪式前進的,不合理信念與不健康的負性情緒往往不會一次就改變,而會像野草似的經常複發。因此,治療的準備結束階段需要幫助當事人學會自己處理故態復萌的情況。艾裡斯提出,有效的處理故態復萌的方法有:

  (1)接受自己故態復萌,而且將之視為平常,把它當成自己人性弱點的一部分。不用覺得可恥,不必認為再度接受治療是一種失敗。

  (2)一旦故態復萌,可以把自我挫敗的行為看成不好的、不喜歡的行為,但是不必因此瞧不起自己,避免評價自己的人格。不管退步的程度有多糟,你都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幸,但同時相信自己完全可能再進步。

  (3)回顧ABC理論,瞭解自己為何回到起點或掉入原有的窠臼。

  (4)一旦覺察到引起困擾的不合理信念,就運用原來的技巧來進行辯駁。

  (5)持續不斷地尋找不合理信念而且堅持不懈地辯論,直到合理信念和健康的負性情緒占了上風。

  (6)不要欺騙自己,不要以為只要改變了語言就可以轉變你的思維,要不斷地實踐、實踐、再實踐,使自己在真實的生活中能夠自然地堅持合理信念。

  (7)輕率地說服自己相信有效的哲學觀或理性信念,作用往往不大,也不能持久,必須堅持不斷地堅強有力地說服自己,才能使自己堅信合理的信念。

現今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2]

  REBT近期的兩項發展不得不提。第一項發展在前文中已有所提及,即1993年艾利斯決定將自己研究的療法改名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他從那時開始就明確地強調我們的信念和行為之間所存在的直接聯繫。用艾利斯的話來說,“RET或REBT的理論認為:除非人類常常違反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否則他們很少改變這些不利於自己的信仰,也很少堅持自己對這些信仰的懷疑”(1993,p.258)。

  實際上,RET或REBT一直是認知行為療法中最傾向於行為主義的。它不但結合了[約瑟夫·沃爾佩(JosephWolpe)的]系統脫敏,教會來訪者用想象法直面產生恐懼與焦慮的情境,而且贊成活體脫敏作用,還經常鼓勵人們有意地進入令人反感的情境——比如一次不幸的婚姻或一項糟糕的工作——直到他們改變自己失常的想法和感覺,然後決定自己是否最好逃離這些情境。(1993,p.258)

  REBT的另一項新發展是將應用領域擴展到了成癮和濫用有癮物質的治療。艾利斯分析:對於那些持續濫用酒精、尼古丁和鎮靜劑等有癮物質的人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治療方面的主要問題是,為了逃避不好的感覺而使用這些有癮物質作為替代品。艾利斯聲稱,要改變這一治療學問題,關鍵不在於來訪者在濫用有癮物質後感覺充實還是空虛,而是這些來訪者實在太孩子氣了。無論什麼時候開始有不好的感覺,他們就會對自己說“我實在無法忍受”,於是濫用有癮物質。

  “你當然能夠忍受,”REBT治療師提出不同看法,“你就這麼脆弱、這麼嬌貴、這麼特別麽?所有的人不是都要忍受痛苦、迷茫、失望和煩悶麽?大家和你是一樣的。美國不歡迎孩子氣(無條件的自我寬容)!”

  當我用這種方法對濫用上癮物質的來訪者進行訓練後,一批本科生來找我看病,於是我獲得了在他們身上試驗這種療法的機會。初步獲得的數據資料非常鼓舞人心,連艾利斯也沒有機會從接受嚴格REBT治療的來訪者那裡獲得後期的數據資料,而我卻預感到自己能夠證明:運用REBT原理是可以獲得成功的。以下就是在我治療一個學生、幫助他剋服一次戀愛失敗帶來的持續情緒影響的過程。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案例[2]

  案例研究:弗洛的極度悲痛

  REBT的成功關鍵在於發掘無理性的強烈觀念及其情緒根源,然後將二者結合起來。多少次你說,或聽見朋友說“我知道這很瘋狂,但我相信……”?當REBT奏效的時候,情緒和理性之間一般總會有直接的衝突,“情緒發泄”(弗洛伊德也許會這樣叫)使得理性替代無理性,自我替代本我。

  弗洛是一個47歲的美國黑人,為她看病的神經學家拿她的虛衰頭疼毫無辦法,於是那位神經學家就向我求助。現在弗洛的毛病是嚴重的頭疼病經常發作,她無法控制這種疼痛,而且她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強性止痛藥依賴性越來越強。

  弗洛考慮到一個(相對)年輕的白種男性心理學家、一個真正的大學教授那裡去看病,而決不再理會那些用數不清的證據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同情心的神經學家了。事實上,有相當多的證據證明美國黑人對談話療法持懷疑態度,對他們來說,要完成這種源於懺悔模式的心理治療幾乎是不可能的(里得雷,1984)。

  所以,當我直接把會談的話題集中在控制痛苦、藥物療法和緩解頭疼上的時候,弗洛也許感到挺放鬆的。我教給她一些緩解疼痛常用的基本練習,告訴她“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Excedrin)的神奇力量和一般的等價藥效的藥物,制定了一項“十步會面治療計劃”,學習如何預測和控制頭痛。在會談開始的時候,她的頭疼程度為達到九成,到結束的時候降低到了三成半。我相信她會認為這種疼痛的減少是重要的收穫,然後“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會把剩下的三成半的疼痛減少到忽略不計的程度。

  接下來的兩次會面都非常順利,而且弗洛漸漸開始認為自己對痛苦和疼痛的控制能力都遠遠超乎想象。她甚至在三個星期內都不曾向醫生或急診室求助過一次。

  但是再後來的會談糟糕透了。弗洛再也不願意用“行為矯正”的方法“欺哄自己”。她全盤否定了我們過去實施的“真正”的療法。我想知道是什麼改變了她的想法。於是她給我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她去參加一個教堂的集會時,在《聖經》研究班上講述了自己的治療情況,結果牧師和修女當場就抨擊了心理學、“行為矯正”,甚至心理健康保健本身。

  當我深入地研究了“鑽牛角尖的思維”、“強迫執行狂”和“深度自責”以後,我在其中發現了REBT的寶藏。弗洛聽信了某種說法,認為頭疼是對她作為妻子和母親犯下罪孽的懲罰;她罪有應得,因為她是一個不稱職的女兒、一個玩世不恭的女孩、一個“墮落”的基督徒;我為她制定的療法是一場“騙局”,因為這使她重拾過去的恥辱、與那些行為不端者成為一丘之貉。她進一步解釋說,她從來就是家裡的“害群之馬”——青春期的時候不願意去教堂;十幾歲的時候懷孕;嫁給了一個“錯誤的”男人;現在又管不住她那些處於青春期的子女。(弗洛同時兼任三份工作,一個兒子就讀於當地大學,但這些相對於她先前造下的罪孽來說都是無足輕重的。)

  我認為,在弗洛的這個案例中,無理性的觀念與痛苦的頭疼病之間被強有力的情緒議程(agenda)聯繫到了一起。這種聯繫作用非常強烈,以至於她拋棄了一種對嚴重精神生理障礙非常有效的療法。

  弗洛和我訂下了一個契約——將療法集中於所有這些哲學和情緒的問題,這樣她才能夠重新接受頭疼治療,而不再自我懲罰。幾次會談之後,我意識到自己沒辦法有效地解決弗洛所遇到的所有問題,於是便將她引見給了我們診所的一個家庭咨詢師。那位咨詢師覺得自己比我更瞭解弗洛的背景。我力勸弗洛繼續接受“行為矯正”來治療頭疼。弗洛在臨走時告訴我,她加入了一個唱詩班。這大概算是一件“告別禮”吧。不過這一“好消息”似乎不久便化為了泡影,因為這個教堂受控於她丈夫的家族,弗洛對此很反感。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伍新春,胡佩誠.行為矯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2.0 2.1 2.2 (美)彼得·班克特(C. Peter Bankart)著.談話療法 東西方心理治療的歷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3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KAER,Bond,方小莉,y桑,黄金通,Tracy,Lin,LuyinT,otf125.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293b043e87eea35a09bb60137d38093b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0月7日 12:24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202.98.152.* 在 2018年11月13日 19:19 發表

這個療法對我自己的情緒問題很透幫助,贊一個,希望瞭解更多相關知識!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