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次優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次優理論(Theory of Second Best)

目錄

次優理論概述

  眾所周知,早在200多年前,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1776年)中提出了被稱之為“看不見的手”原理,頌揚以利己為動機的資本主義制度,認為該制度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自此以後,論證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成為西方微觀經濟學論證的主要目標。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觀經濟學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以利己為行為動機的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將會導致(帕累托意義下的)最優。這就是說,如果每個消費者都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每個生產者都追求最大利潤,那麼在完全競爭的經濟中,他們不僅能做到,而且還會不自覺地使社會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

  然而,現實經濟中的一些情況可能與完全競爭的經濟模型完全不一樣。如果現實經濟無法達到完全競爭經濟所要求的條件,結果還會是帕累托最優嗎?

  西方學者承認,存在著諸如壟斷外在性公共物品等若幹導致失靈的因素。但他們又聲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適當的微觀經濟政策可以修正市場失靈的不足之處。例如,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寫道:“現實中存在著許多情況,使市場達不到完全競爭的狀態。其中三種最重要的是不完全競爭,如壟斷,外部效應,如污染,以及公共物品,如國防和公路。在每一種情況下,市場失靈都會導致生產或消費缺乏效率,而政府則可以起到醫治疾病的有用作用。”言下之意不外乎是,國家對微觀經濟政策的執行可以彌補現實經濟和完全競爭模型的假設條件之間的差距,因而能使經濟達到或接近於帕累托最優狀態

  然而,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次優理論”(Theory of Second Best)卻證明,在不能全部滿足完全競爭模型所要求的假設條件的情況下,即使微觀經濟政策成功地彌補了現實和假設條件之間的差異,那麼政策的執行仍然不能保證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實現。

次優理論的基本內容

  1956年,經濟學家李普西(R.G.Lipsey)和蘭卡斯特(K.Lancaster)總結前人的理論分析,創立了次優理論。簡單地說,次優理論包含的內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情況,使得帕累托最優的某個條件遭到破壞,那麼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優條件得到滿足,結果也未見得是令人滿意的,換句話說,假設帕累托最優所要求的一系列條件中有某些條件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帕累托最優狀態只有在清除了所有這些得不到滿足的條件之後才能達到。”

  通俗而言,次優理論的含義是:“假設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需要滿足十個假設條件,如果這些條件至少有一個不能滿足,即被破壞掉了,那麼,滿足全部剩下來的九個條件而得到的次優狀態,未必比滿足剩下來的九個條件中一部分(如滿足四個或五個)而得到的次優狀態更加接近於十個條件都得到滿足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次優理論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形來說明。如圖1所示。

  Image:次优理论.jpg

  假設社會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由圖中的PP表示,偏好由無差異曲線給定。又假定經濟系統中存在一個約束條件,使得最優點E無法達到。設這個約束條件由直線AB表示。由於存在著這一約束,經濟難以達到直線AB右上方的商品組合。社會最優化問題是在AB線的約束下爭取(由無差異曲線表示的)福利最大化。圖1清楚地顯示這一最優點不一定在生產可能性邊界PP線上。點C明顯地比技術上有效的點D更優。這顯然否定了這樣的論點,即如果帕累托最優的所有條件不能全部滿足,則滿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

  次優理論的基本思想還可以用英國經濟學家米德(J.E.Meade)所講的一個比喻來說明。設想一個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點。在朝著最高點行進的途中,他將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較低的山峰,然後再下山。因此,下麵的說法並不正確,即為了達到最高點,這個人應該始終向山上爬。再者,由於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環繞著,因此,當他爬到一座山後,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著最高點移動,一定都會把這個人帶到更高的位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由於原有意義上的帕累托最優因為受到某些條件的破壞而未能實現,因而實現的某些條件被破壞後的最優結果通常冠以“次優”。相應地,上述結論也被西方經濟學界稱為“次優定理”或“次優理論”。

次優問題的存在

  在一個經濟體系中,如果存在一個或多個行為者的行為規則與所需要的行為規則相背離,且“不軌者”的行為又不能改變時,次優問題就存在。“不軌者”是指不按照整體經濟所要求的帕累托最優條件辦事,對整體經濟環境造成危害的經濟主體。次優問題的主要來源有:

  (1)壟斷勢力及其差異程度;

  (2)未被糾正的外部效應;

  (3)稅收

  (4)政府干預

次優問題的解決方式

  在經濟體系中,這些“不軌者”作為一個經濟體系內的經濟組成部分,我們又沒有辦法將這些經濟個體驅逐出市場,惟一現實的選擇就是考慮到他們的不規則經濟行為,儘可能地減少由於他們的不規則行為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只要信息充分,其他經濟主體就會針對“不軌者”的行為做出最好的反應。這樣一來,由於“不軌者”的不規則行為,其他經濟主體的行為將偏離原來的帕累托最優。顯然,次優理論針對不可改變的外部扭曲條件,承認這些客觀存在的扭曲條件,將這些扭曲看作一個約束條件,然後再求最優解。

次優條件

  1956年,李普西和蘭凱斯特在他們的開創性論文中寫道:“有關次優問題的一般理論表明,如果在一般均衡體系中引入一個約束條件,該條件又使得一個帕累托狀態無法實現,那麼,其他的帕累托條件儘管是可行的,但一般而言,也不再是必要的。換句話說,給定一個帕累托最優條件不能滿足,那麼,最優狀態只能靠偏離其他帕累托條件來得到。”由於扭曲因素不同,次優理論的最優解的條件與帕累托最優解的條件不同。帕累托最優解的條件就是完全競爭的均衡點,而次優理論的最優解的條件中,許多不再是帕累托狀態。假設有K個經濟部門,當它們達到帕累托最優時滿足N個條件。如果其中有一個部門由於外部環境的影響偏離了最優條 件,為了實現目標函數最大化(即達到次優值),那麼其他K-1個部門中,有許多也要偏離最優條件。

  次優理論表明,在不可改變的扭曲因素的影響下,如果有充分的信息且執行成本很小,那麼將這些扭曲因素加以考慮,就會得到在扭曲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值解(即次優解)。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充分性以及經濟產品之間替代和互補的複雜性,我們不可能找到次優條件對應的次優解,從而福利經濟學尋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只是一個空想

次優理論的政策含義

  次優理論的內含是,由福利經濟學提供的大多數簡便而一般政策指南,如價格等於邊際成本,並不符合經濟現實,現實經濟很可能受制於某些約束。在李普西和蘭卡斯特的文章發表之前,傳統的認識是,實施一種“零打碎敲的政策”是合意的,只要在某些方面滿足“帕累托條件”,而不管實際上在其他方面是否滿足這些條件,結果也將是更好的。次優理論兩個重要的政策含義是:

  第一,否定了完全競爭模型作為微觀經濟政策的基礎。眾所周知,完全競爭模型在西方經濟學中至少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給西方經濟社會的組織提供一個衡量優劣的標準;其二,被用作為微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完全競爭模型之所以成為西方微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原因在於,該模型是微觀經濟政策追求的目標。也就是說,如果現實和該模型之間存在著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應該通過微觀經濟政策來加以修正和彌補,以便使二者一致,從而使現實逼近和達到理想狀態。為此,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寫道:“政府往往要使用它的武器(這裡指微觀經濟政策——引者)來矯正重要的市場失靈的情況。”

  然而,次優理論卻在理論上證明,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競爭的假設條件的情況下,執行微觀經濟政策未必能使現實接近理想狀態。因此,完全競爭模型不能成為實行微觀經濟政策的理由。

  第二,當經濟中出現市場失靈時,並不是儘量滿足帕累托最優要求的條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標來設計適宜的政策。現實當中,帕累托最優狀態所要求的假設條件並不能全部得到滿足。按照次優理論,微觀經濟政策實施造成的滿足多條件的狀態並不能比滿足較少條件的狀態更接近於帕累托最優狀態。從前面圖1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配置問題可以用在約束條件下求最優的方法求解。給定一定的約束條件,社會不一定追求生產的有效性,次優點不必是有效率的點。如果承認現實世界並非完美,則在經濟中出現市場失靈時,適宜的微觀經濟政策並不是儘量滿足帕累托最優所要求的條件,而是按照一定的福利目標,努力減少糾正市場失靈所造成的負效應,從而改善效率和福利水平。一位西方學者在論述次優理論時指出:“最大的危險是愚蠢的不執行政策的傾向以及胡亂執行政策的傾向。這些傾向是愚蠢的,正如在一次棋賽中,一個人由於不能找到最優的策略而認輸的事例一樣。當然,我們渴望知道最好的辦法;但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但也應該按照你所認為的最好辦法做。”

次優理論的評論

  次優理論給完全競爭模型帶來了一次嚴重的衝擊,而對完全競爭模型的論述又構成了西方微觀經濟學最主要的內容。因此,次優理論也可以說給西方微觀經濟學帶來了一次同樣嚴重的衝擊。這種衝擊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使完全競爭模型失掉了作為判別微觀經濟運行優劣的標準;第二,動搖了完全競爭模型被用來作為微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關於後者,本文已在上面加以論述。下麵簡要說明一下前者。

  西方學者往往承認完全競爭可致資源最優配置的說法系建築在一系列不符合事實的假設之上,從而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然而,他們也往往宣稱,完全競爭模型卻可以被當作為一個標準,用以判別現實狀態與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例如,一本流行的西方教科書承認完全競爭模型所要求的嚴峻的假設條件在現實中難以實現,該教材接著寫道:“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花費時間來學習完全競爭呢?答案就是本教材的中心思想,即:只有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市場才會做得最好。如果我們想要知道哪些市場做得不錯,我們可以從最好的完全競爭市場開始。”上面引文的含義是,要想判斷現實市場情況的優劣,可以把該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的理想狀態進行比較,二者的差距的大小決定現實市場的優劣。這裡的差距系指存在於現實市場的條件與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條件的差距而言。

  然而,次優理論卻證明: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競爭的情況下,滿足較多的條件的市場未必優於滿足較少條件的市場。這就是說,現實與理想市場之間的差距並不能判別優劣,從而,作為判別的標準,完全競爭模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次優理論的思想並非是全新的。早在1909年,帕累托本人就已證明自由貿易(用現代術浯解釋為能夠儘可能地滿足“帕累托條件”)可能比貿易保護更可取,而且證明瞭如果存在若幹種資源配置扭曲的情況下,僅僅排除其中的某一種扭曲,每個個體可能不會有更好的處境。現在,次優理論被廣泛應用在財政學和貿易政策等領域中。次優理論及其政策含義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西方微觀經濟政策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次優理論並不否定微觀經濟政策的必要性和效果,它的意義在於,人們不能把完全競爭模型當作為理論依據來論證微觀經濟政策的必要性和評價該政策的效果。

次優理論對漸進式改革的理解

  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是快速轉軌,還是逐步轉軌,天論是改革家,還是經濟學家都面臨著如何選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方式的困惑。

  針對如何設計轉軌方式,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機制能使資源配置最優,而且市場機制的建立也是越快越好。快速轉軌的代價是最小的,也是最優的選擇。所以一旦確立了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最優的選擇是一夜之間完成轉軌。任何能快速達到市場化改革目標的手段都是最優的選擇。由此導致了蘇聯經濟轉軌中的休克式療法的出現。休克式療法是最優理論的體現:競爭性市場機制是最優的目標模式,而且選擇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優方式是儘快拋棄原有體制中的各種約束因素,迅速實現競爭性市場機制。這樣的選擇相對於其他方式是一個最優選擇。幾個月內蘇聯就打破了原有體制,全面地建立市場機制。這樣的經濟轉軌在短期內的損失是很大的,但是長期看卻是最優的。

  與此相反,為了達到競爭性市場機制這一最優的目標,我國選擇的經濟轉軌方式是次優的漸進式轉軌,針對計劃經濟中的政府集中控制,一步一步地改革。相對於快速建立競爭性市場機制的最優方式而言,這是一個次優的選擇。因為要保持政治的穩定,所以每一階段的改革總是在一些不能變動的約束條件下,對經濟進行調整,儘可能實現扭曲經濟環境中的最優。在二十多年的改革中,我國經歷了“撥改貸、鄉鎮企業的發展、價格雙軌制財政包乾制、金融控制、國有企業上市和債轉股”等一系列的漸進式改革。在漸進式改革中,某些計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暫時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暫時無法改變這些客觀存在的環境扭曲。在這樣的扭曲環境下,順從這些條件尋求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因而,這種經濟轉軌的方式是一種典型的次優。

  我國的次優式漸進改革到今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著不斷積累的矛盾。目前,評價蘇聯休克式的最優改革與我國的漸進式次優改革,哪一種更好可能為時尚早。但從理論上講,次優理論要求在系統中存在扭曲條件進行調節時,要全面對經濟條件進行調整才能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而且全面調整中,其它各經濟部門的調整程度要多大,無法確定。這樣一來,次優式的漸進式改革造成的福利損失是巨大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也正反映了這些成本損失的累積,而且迄今為止,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存在的難題是在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前提下,如何使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

參考文獻

  •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六版[M].紐約:麥格魯-希爾公司,1998.35、286.
  • Lipsey,R.G.and Lancaster.K.(1956).The General theory of second bes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4(1),October,p119.
  • 高鴻業等.研究生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454.
  • Friedman Micr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McGraw-Hill Co.New York,1984,chll.
  • Baumol and Blinder,Economics:Principal and Policy,7th Edition,Dryden Press,New York 1997.p2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次優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4.255.168.* 在 2010年11月11日 16:43 發表

解釋地很好,很全面。

回複評論
219.142.99.* 在 2015年11月2日 13:56 發表

如何確定所有限制下的最適條件呢?

回複評論
M id 2961b8adc40e84693af9472bcb318a75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3月18日 17:31 發表

你看到了是不?那就行!我寫的太長髮表後跳掉了,啊啊啊啊啊,╮(╯﹏╰)╭重寫煩!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