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規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教學規律[1]
教學規律是指教學過程中各種矛盾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們只能認識、揭示、掌握和運用教學規律,但不能改變和創造教學規律。
教學規律的內容[2]
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反映,這是不言而喻的。但事實上,從歷史看,教學原則的出現早於教學規律,教學原則出現在前,教育規律研究在後。普通教育中對教學規律的真正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職業教育對教學規律的研究更晚一些。這是因為教學規律是現象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繫,而本質的東西隱藏在事物的深層,很難發現,只能逐漸探究。但它又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職業院校的教學規律與普通教育有著諸多不同於普通教育的教學規律,如普通文化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兼施,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實踐教學,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強調產學合作、校企合作,追求教育與經濟的雙贏等,因此,對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將有助於我們制定科學的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是制定職業教育教學原則的根本依據。
教學規律應有四條:
1.教與學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教師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的過程。教師的教,不能離開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也不能離開教師的教。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因為教師把人類社會幾千年積累的知識,通過講授變成學生樂於接受的知識;把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和道德品質;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一方面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起著決定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學生的學也促進教師的教。因為學生到學校來,不僅向教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向教師學做人。教師的德學才識、言行舉止,都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學生知識上的長進、思想上的提高、能力上的發展,也都促使教師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以適應學生的需要。
2.教學與教育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教學過程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因為各科教學本身都有豐富的教育因素,不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如此。至於政治課,更負有系統地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責任。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學生樂於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特別具有威信的老師,這種作用更為突出。教育不能離開教學,教學之中有教育因素。
3.知識與智力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學生的知識是靠後天獲得的,智力則是遺傳素質與後天教育環境的影響以及個人努力的產物,智力是心理學的概念,一般能力的總和統稱智力。一般能力是指觀察力、註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意志力、創造力,等等。學生的智力是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生的智力發展了,又有利於知識的掌握。所以,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促進知識的掌握。
4.教學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材、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多種要素構成的。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要素都是圍繞著學生這一主體而組織安排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也是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占據著中心的地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即教師要帶領引導學生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最終還得從學生方面來檢驗。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是檢驗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不僅如此,教師的教只有依賴學生的學,依賴於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句話凝練地表達了教學的本質就是教會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