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政務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政務新聞[1]

  政務新聞本質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播,政務新聞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了通過新聞傳播黨政的政策、方針和路線。政務新聞作為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其它報道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要發揮宣傳主渠道功能,主導社會輿論的正確方向,傳達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中國好聲音,還要在政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密切黨群關係等方面承擔重要使命

大數據下政務新聞表達方式的轉變[1]

  (一)從精確新聞數據新聞的轉變

  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變得更喜歡通過數字和數學來解釋各種事物。數據新聞並不是“橫空出世”的,它與精確新聞(強調新聞報道中調查和數據)和電腦輔助新聞報道(重視新聞製作過程中充分發揮電腦輔助功能、數據收集與分析作用)有著一脈相承的發展聯繫。

  數據新聞,簡而言之就是以圖表、數據為主,文字為輔的一種新聞呈現形式。新聞人在數據的統計、分析與挖掘的基礎上,通過從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或通過大量數據來表現新聞主題的廣度與深度,通過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和可視化技術,將經過過濾和加工處理的數據融會貫通並加以呈現。

  1、從重細節到重巨集觀解釋

  傳統以文字為主的新聞敘事擅長"見微知著"和以小見大,更重視捕捉細節和微觀表達。當然也不乏對中、巨集觀社會現象的報道,但因為政務新聞本身一些局限使得中觀、巨集觀敘事的能力不足。而以大數據為驅動的數據新聞正好擁有巨集觀解釋力,正好彌補了傳統政務新聞報道的不足。

  2、從重文字描述到重數圖呈現

  呈現形式上,數據新聞不再像以往一樣採用傳統新聞報道中以文字描述為主的表現方式,數據新聞更註重通過數據和圖表的使用來呈現新聞。傳統上習慣於“以文言物”,文字作為新聞的中心和主體,而數圖只是一種輔助和材料。而在數據新聞中,數據和圖表變成新聞主體和敘事語言受到重視,通過清晰的邏輯,呈現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二)從單一發佈新聞向公眾參與轉變

  一方面,受眾的需求得到了重視和回應。大數據的結構化和可實時性讓政務媒體認識、找到並理解和洞察受眾的需求成為現實,也讓媒體認識到應該正確理解自身和受眾的地位,開始實現從單一發佈新聞轉向以受眾為關註點.重視公眾參與的轉變,力圖與受眾建立起默契的關係。通過數據可視化,政務新聞的表達方式在技術上和內容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傳統政務新聞以文字表達為主的語言模式被顛覆,豐富多元的信息圖表和動畫視頻成為主角,文字只能退居輔助說明的功能性角色。廣大受眾在閱讀新聞時藉助那些互動性強的圖表,增加了更多參與的可能,拓展了新聞閱讀帶來的愉悅。

  另一方面,網路移動客戶端的興起使新聞參與成為現實。“報紙傳統的與讀者的單向關係正在被人手一部移動設備、隨時產生新聞的新形式所取代。”這一判斷,來自曾為英國《衛報>效力15年後跳槽至美國社交網站推特擔任數據編輯的西蒙·羅傑斯。政務新聞把龐雜的數據通過“顯而易見”、豐富多元的可視化方式展現出來,通過挖掘分析來建構數據的意義,讓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去理解數據,運用數據進行個性化地再加工。目前世界範圍內很多數據新聞案例都有為數不少的用戶已經參與到新聞報道過程中。

  (三)從傳統媒介向新媒體的轉變

  開放與互動是互聯網的本質,基於這種互動性,互聯網的其他特點才得以展開,不少政務媒體運營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視、官方網站等平臺。通過互聯網所提供的大數據資源,媒介平臺能夠實現與受眾的實時互動,通過深度洞察目標受眾來進行各種新舉措的嘗試。對於政務媒體而言,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媒介的“發聲"方式。大數據為媒體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平臺去發聲,而且通過大數據資源的互動性,媒體能夠傾聽受眾的需求,而這其中往往就蘊含著政務媒體從前很難發掘到的東西。身處大數據時代的媒體受眾不僅是現實意義上的自然人,更是互聯網所營造的數字生活空間里的生活者。每一個個體都能成為信息裂變的節點,每一個個體都承擔多重身份,既是信息接收者消費者,同時也是信息創造者和傳播者。尤其是在社會化媒體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他們掌握越來越多的主動權,已經不再是能夠被輕易操縱和矇蔽的對象。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發聲的信息傳聲筒,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聲音,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節點。新媒介代替傳統媒介成為移動互聯大數據時代新興的特殊與民溝通的渠道,不僅為受眾服務,讓政府傾聽民情民意,讓民眾給政府獻上良策,還讓政府瞭解到民眾的需求和關註點,從而滿足民眾。

傳統政務新聞傳播的短板[2]

  (一)傳播時效延遲

  大部分政務新聞報道都普遍存在著更新不及時的明顯問題。由於現存大部分傳統媒體都有固定的播出和出版時間的限制,信息傳播時效很容易受到發表時間和接收設備的限制和影響,造成信息傳播的客觀延遲,政務信息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及時傳播。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有的下級出於自利性的考慮,在給上級傳送信息的時候存在隱瞞不利信息的現象,導致政府相關領導無法準確及時地獲取相關信息,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這些都會對政務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造成一定影響。

  (二)傳播方式限制

  現如今,我國的政務新聞報道大多採取的是垂直式傳播方式,即自上而下的傳播,這主要與我國四級式〔中央→省→地市→縣)垂直管理的特殊政治管理方式相關。而也正是在這樣的科層化體制之下,政府和傳統媒體就存在著一種“職責同構”的關係。所以對於政務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而言,也就必須毫無疑問地採取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來進行,下達和通知成了主要的傳播方式。如此一來,群眾的參與度就被大大降低,在接受相關政治信息之時,永遠處在一個較為被動的附屬地位。

  (三)傳播透明度較低

  雖然我國政府採用的是公開形式來傳播政務新聞報道,而實質上真正公開的還是比較少的,公眾大多是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很少主動參與到傳播過程中去,這也是導致政務新聞報道透明度低的一大原因。有時候,甚至還會因為這種較低的透明度而引起不必要的民眾恐慌,滋生一些謠言,對社會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政務新聞報道傳播透明度低,公眾就會越來越不信任政府,也就會大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四)傳播反饋通道閉塞

  在政府所發佈的政務新聞報道中,大部分新聞報道還是會得到受眾關註,並且對其提出問題或者評價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這些問題或評價通常情況下是無法及時得到回覆或者說得不到詳實回覆的,這是互動與反饋通道閉塞的一種明顯表現。而在現如今這個網路時代,政府部門想要通過某種技巧來掩蓋事實真相,已經難以奏效,一旦政府部門針對某一事件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讓受眾知道了事實的真相,那麼受眾對於政務新聞報道的信任程度就會大大降低,並且由此導致的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

提升政務新聞傳播效果的策略[2]

  (一)內容上助力傳播能力

  一方面,作為政務新聞作者,在進行信息選擇時,一定要從民眾的角度出發。雖然政務新聞報道不難寫,不過要想將其寫得很出彩,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也就要求我們政務新聞記者要站到社會民眾角度來觀察和分析新聞事件,從普通事件中看到民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報道來感受到不一樣的政務新聞,去品味政務新聞報道的樂趣、多彩與清新;另一方面,作為政府部門,也需要提升相關信息的透明公開程度,這有利於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這就要求政府和主流的新聞媒體不僅要及時地發佈新聞信息,還要對網路上的新型信息及時地瞭解和掌握,尤其是面對一些突發性事件,政府要具備快捷的信息搜集以及準確的判斷能力,快速地對公眾的質疑作出回應,及時的緩和事態、化解矛盾,從而有效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強政務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二)加強新聞信息時效性

  對新聞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新”,而時效性得以保障又是“新”的前提所在。所以,要想政務新聞報道傳播效果得到提升,就必須要加強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新鮮”是政務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這—點在重大突發性事件中的表現更為明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所發揮的作用其實同等重要。尤其是在當前這一新媒體時代背景之下,傳播速度快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壓力,如果政府針對某一重大事件無法做出及時反映,不僅容易產生由公眾輿論所造成的“倒逼模式”,甚至還有可能產生“塔西陀效應”,公眾再也不相信政府說的話。所以,政務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中,每一個公眾既是信息的生產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接受者。政府一定要抓住新媒體高速傳播的優勢,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出來發聲,通過政務微信或者微博平臺來闢謠,並澄清事實真相,積極的和公眾進行互動,更多的瞭解公眾所關註的熱點以及公眾接受信息的心理,有效地提升政務新聞傳播的效果。

  (三)互動功能引公眾參與

  公眾的參與是政治新聞傳播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在當前這個以“快餐文化”為主要特點的新媒體時代,尤其要重視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度。在傳統政治傳播中,政府占據了主體性地位,牢牢地掌握了媒介所有權,強調對公眾的單向宣傳和灌輸。但是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政府要想加強自身的公信力,就必須要轉變自己的理念,放下架子,走“群眾路線”,少說空話和套話,儘量避免宣講式通知的使用,善於運用網路語言,聯合網路大V的意見領袖,開展各種各樣的線下活動,以增強和公眾之間的互動溝通。而線上上,對公眾的意見和質疑,也要做出及時回覆和解釋。

  (四)新媒體豐富傳播渠道

  新媒體環境之下,政府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形式來豐富自己的傳播渠道,通過開通政務微信、政務微博來建立傳播平臺,以提升政治傳播的前瞻性和敏感性,更加廣泛的去挖掘或者引領相關議題,不失時機地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與此同時,還需要強化自我議程的設置,不能夠一味被網友或者外來新聞提出的議題所牽制。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黃志斌,林響.大數據語境下政務新聞表達的三個轉變[J].東南傳播,2015:106-108.
  2. 2.0 2.1 餘音瑤. 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升政務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J]. 新聞傳播, 2017(2X):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政務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