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戴爾·莫滕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
放大
戴爾·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

戴爾·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1939- )——美國經濟學家;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目錄

戴爾·莫滕森簡介

  戴爾·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生於1939年2月2日,現年71歲。莫滕森是美國公民,現任職於美國西北大學。莫滕森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維拉馬特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他的學術思想影響了皮薩里迪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後者也分享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965年以來莫滕森一直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除勞動經濟學外,他還研究巨集觀經濟學經濟學理論。莫滕森最知名之處是他在摩擦性失業理論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從這一成果出發,他進一步研究了勞工移動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問題。

  莫滕森獲得過2005年IZA勞動經濟學獎,2000年成為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9年成為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員,1965年獲得亞歷山大-亨德森獎。

  •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外電報道,瑞典皇家學院11日宣佈,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爾·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塞普勒斯裔、英籍經濟學家克裡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學者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
諾貝爾經濟學獎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歷屆獲得者
1969拉格納·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簡·丁伯根
(Jan Tinbergen)
1970保羅·薩繆爾森
(Paul A. Samuelson)
1971西蒙·庫茲涅茨
(Simon Kuznets)
1972約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Kenneth J. Arrow)
1973華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綱納·繆達爾
(Gunnar Myrdal)
1975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庫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976米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7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James E. Meade)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79威廉·阿瑟·劉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奧多·舒爾茨
(Theodore W. Schultz)
1980勞倫斯·羅·克萊因
(Lawrence R. Klein)
1981詹姆斯·托賓
(James Tobin)
1982喬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83羅拉爾·德布魯
(Gerard Debreu)
1984理查德·約翰·斯通
(Richard Stone)
1985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1986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1987羅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1988莫裡斯·阿萊斯
(Maurice Allais)
1989特裡夫·哈維默
(Trygve Haavelmo)
1990默頓·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馬科維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91羅納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1992加里·貝克爾
(Gary S. Becker)
1993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C. North)
羅伯特·福格爾
(Robert W. Fogel)
1994約翰·福布斯·納什
(John F. Nash Jr.)
約翰·海薩尼
(John C. Harsanyi)
萊因哈德·澤爾騰
(Reinhard Selten)
1995小羅伯特·盧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1996詹姆斯·莫裡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維克瑞
(William Vickrey)
1997羅伯特·默頓
(Robert C. Merton)
邁倫·斯科爾斯
(Myron S. Scholes)
1998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 )
1999羅伯特·蒙代爾
(Robert A. Mundell)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爾·麥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2001喬治·阿克爾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邁克爾·斯賓塞
(A. Michael Spence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2002丹尼爾·卡納曼
(Daniel Kahneman)
弗農·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2003克萊夫·格蘭傑
(Clive W.J. Granger)
羅伯特·恩格爾
(Robert F. Engle III)
2004芬恩·基德蘭德
(Finn E. Kydland)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2005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羅伯特·約翰·奧曼
(Robert John Aumann)
2006埃德蒙德·菲爾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馬斯金
(Eric S. Maskin)
羅傑·邁爾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奧尼德·赫維茨
(Leonid Hurwicz)
2008保羅·克魯格曼
(Paul R. Krugman)
2009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Elinor Ostrom)
奧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爾·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裡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編輯]

戴爾·莫滕森的主要著作

  •   《空缺職位波動與失業率》與納吉帕爾(E. Nagypál)合著,來自2007年《動態經濟學評論》第三期: pp. 327–47.(D. Mortensen and E. Nagypál (2007), 'More on unemployment and vacancy fluctu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0 (3), pp. 327–47.)
  •   《工資分化:為什麼同工會不同酬?》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D. Mortensen (2005), Wage Dispersion: Why Are Similar Workers Paid Differently?, MIT Press. ISBN 0-262-63319-1)
  •   《工資歧視、雇主規模與失業率》與伯德特(K. Burdett)合著,來自1998年《國際經濟評論》39期:pp. 257–73(K. Burdett and D. Mortensen (1998), 'Wage differentials, employer size, and un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9, pp. 257)
  •   《失業理論中的創造就業與破壞就業》與皮薩里德斯合著 1994年《經濟研究》61期 pp. 397–415.(D. Mortensen and C. Pissarides (1994),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1, pp. 397–415.)
  •   《工作搜尋與勞動市場分析》來自1986年《勞動經濟學手冊》(D. Mortensen (1986),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Ch. 15 of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vol. 2, O. Ashenfelter and R. Layard, eds., North-Holland.)
  •   《財產權、競爭與合著效率與相關博弈》1982年《美國經濟評論》72期:pp. 968–79(D. Mortensen (1982), 'Property rights and efficiency of mating, racing, and related games.)
  •   《非合作博弈中的匹對過程》選自麥考爾所編《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D. Mortensen (1982), 'The matching process as a non-cooperative/bargaining game.' I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J. McCall, ed., NBER, ISBN 0226555593.)
  •   《動態工資和就業理論》選自1972年菲爾普斯等編的《就業的微觀經濟學基礎與通貨膨脹理論》(D. Mortensen (1972), 'A theory of wage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In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 E. Phelps et al., eds., Norton, ISBN 978-0393093261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原因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彼得·戴蒙德、戴爾·莫滕森、克裡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等對市場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這個獎項。“市場大部分交易都是為貿易而進行的,當然會出現一些貿易摩擦,買者很難得到想要買的買品,而賣者很難找到消費者。在勞動力市場上許多公司也發現會有許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開發的理論是解釋了市場上這種衝突,他們的理論是基於微觀經濟學理論的,也就是市場合理產出,他們的工作也就是意味著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員和需求工作應該提供合理的機制。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獎評委會稱,戴蒙德等人所開發的理論解決了市場上的一種常見衝突,即在有很多職位空缺的時候仍有眾多人失業:“首先是價格和勞動者質量有何作用,其次是政府的干預政策能不能使市場更為有效的運作。”該評委會指出,獲獎者的理論基於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市場合理產出概念,也就是意味著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員和需求工作應該提供合理的機制。

  評委會同時強調,戴蒙德等人的理論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還“遠遠適用於勞動力市場外的其它領域,可用於整個房地產市場在經濟學以及家庭經濟學等”。

  西方媒體表示,與保羅·克魯格曼在2008年的獲獎頗為相似,戴蒙德等三人的理論分析榮膺諾獎,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研究領域與現實世界經濟領域的廣泛關切有著緊密聯繫,且三人的研究成果對解決這一難題有著可預見的理論貢獻。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Lolo,Yixi.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戴爾·莫滕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