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地區工資差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地區工資差別(geographic wage differentials)

目錄

什麼是地區工資差別[1]

  地區工資差別是指不同地區間平均市場工資率之間的差別。地區工資差別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工資差別,國家間存在工資差別,一國之內的各地區間也存在工資差別。總體來看,形成地區工資差別的根本原因在於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具體來講,地區間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求關係之間的差異、地區間人均占有物質資本的差別、地區間人均人力資本存量的差別以及地區問市場競爭程度差異等都會導致地區工資差別的產生。

地區工資差別形成原因[2]

  從形成地區工資差別的原因方面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具體反映在以下方面:(1)地區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求差異;(2)人均物質資本差異;(3)人均人力資本差異;(4)市場競爭程度差異,等等。

  上述差別的存在造成了地區間的工資差別。

地區工資差別的消除[2]

  依據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工資決定的理論,在長期內,同質勞動力在不同地區之間工資不會存在差別。這是由於地區間的貿易、資本流動和勞動力流動可使地區間的工資差別趨於消失。但在短期內,地區間的工資差別不易消除,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地區間貿易。為了分析簡便,假設兩個地區其他條件都具有可比性或者都相同,兩個地區的唯一差別在於同質勞動力的工資率不同,因而兩地區同類產品的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也不同。進一步假設,在初始時期兩地區不進行商品貿易,所以產品運輸成本為零。那麼,通過市場競爭和地區間商品的流通,使地區間的工資差別趨於消失。現結合圖1加以說明。

  Image:地区间贸易对地区工资差别的影响.jpg

  圖1  地區間貿易對地區工資差別的影響

  在圖1中,(a)為高工資地區A,(b)為低工資地區B。在初始時期,兩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工資率分別為由Da1Sa決定的Wa和由Db1Sb決定的Wb,且Wa>Wb。B地區較低的工資率造成較低的生產成本;兩地區商品的競爭及地區間的商品流通必然導致A地區商品需求的下降和B地區商品需求的增加;A地區產品價格下降,B地區產品價格上升。兩地區商品需求和價格的變化,改變了兩個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曲線:A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曲線由Dal移向Da2,B地區則Db1移向Db2。因此,地區間商品競爭和流通的結果使商品的價格均等,並通過這個過程使地區間的工資差別趨於消除,兩地區的工資率均等於We

  在地區間生產多種產品的情況下,上述結論均可成立。在地區之間,商品的競爭和商品流通推動了地區間工資差別的消除,並艮直到均衡實現以前,B地區較低的工資總是導致商品由B地區流向A地區,最終形成WaWb趨向於We

  但是,商品流通必然使運輸成本大於零,獲得商品價格方面的信息也需一定的費用。信息費用、運輸費用的存在也會成為地區間商品價格和工資均等的障礙,並且某些產品和服務不能進行地區間的流通,只能在產地消費。因此,地區間商品流通和競爭不能完全消除地區間工資差別。

  2.資本流動。資本流動對地區工資水平的決定具有直接的效果。如果地區間工資差別如圖2所示,那麼這種工資差別就會刺激人地區的企業向B地區擴展:或者向B地區遷移,或者向B地區擴大投資。道理很簡單,投資的吸引力來自B地區的低工資和低生產成本。

  Image: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工资差别.jpg

  圖2  勞動力流動與地區工資差別

  仍用圖1加以說明。資本增加將造成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的增長,B地區的低工資引起資本從A地區向B地區流動,使得A地區的勞動力需求從Da1移動到Da2。同時,B地區的勞動力需求從Db1移位到Db2。這兩個地區勞動力需求的運動,使兩地區的工資差別趨於消失,最後統一到W_e的水平上。當然,也可以出現另一種情況,即B地區的低工資和低生產成本引至資本向B地區的流動。B地區的勞動力需求連續增長,勞動力需求曲線不斷地向右上移位,使B地區的工資率Wb趨向於Wa,同樣可以使地區工資差別趨於消失。

  然而,在現實經濟中。任何一個經濟地區的發展都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發展相應的行業和產業。低工資地區僅依賴於工資的優勢,僅依靠資本的流動米消除工資差別是不現實的。例如,因為B地區的低工資,八地區把某些產業建立在B地區,但企業所需要的某些資源必須從A地區運進來,生產的產品再運輸出去,這樣是不符合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的。因而,資本流動有利於縮小地區工資差別,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工資差別。

  3.勞動力流動。勞動力流動是弱化地區工資差別最有力的杠桿。我們仍然用圖1、圖2那樣的假設條件。WaWb是A和B兩地區初始的工資水平,兩地區初始的勞動力供給曲線分別為Sa1Sa2(見圖2)。進一步假設,勞動力流動成本和信息成本為零,在這種條件下,勞動力有從B地區向A地區流動的趨勢。在勞動力地區間流動的作用下,A地區勞動力供給曲線將從Sa1Sa2位移,B地區則從Sb2Sb1位移。產生這種流動的根本動力在於,人們期望個人效用的最大化。作為勞動力供給轉移的結果,地區間的工資趨向於We,並且只要存在地區工資差別,這種流動就不會停止。

  在現實生活中,勞動力地區間流動在縮小地區間工資差別方面存在著一系列障礙和阻力。這裡,不考慮社會障礙和體制性因素,僅以與勞動力流動直接相關的阻力而論,它們是信息偏誤、信息成本和流動成本。

  勞動力地區間流動離不開準確的職業信息。搜尋恰當的職業信息既需時間,又需費用。另一個更大的阻力在於流動成本,流動成本既包括直接的遷移成本,又包括心理成本。遷移成本是有形的,可以準確計量;而無形的心理成本則是難以估計和準確計量的。心理成本包括: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改變習慣的生活方式,到一個新的地區工作可能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等等。

  信息成本、流動成本對不同年齡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影響。越是年輕的人,成本相對較小,而年齡較長的人,成本越大。另外,不同年齡的人經過地區間流動所帶來的收益也有很大的差異。青年人從低工資地區流動到高工資地區就業,從而獲得高工資的年限較長,年長者獲得高工資的年限則較短。

  人們在做出流動決策時,都要對流動可能得到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進行比較。勞動力地區間流動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流動決策取決於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模型。勞動力經過地區間流動獲得的收益是在原地區所能得到收入與流人新地區所能得到收入的差額;總收益是個人職業生涯期間實現的各年收益的總和。對於任何一個從低工資地區向高工資地區流動的勞動者來說,如果下式成立,即收益超過成本,他將做出流動的決策。

  \sum_{t=0}^n \frac{W_at-W_bt}{(1+r)^t}>c

  式中,c為流動成本,等於遷移成本和心理成本之和;WatWbt分別為t年在A地區和B地區的工資收入;n為保有工作能力的年限;r為個人關於貨幣的時間價值偏好,即時間內部收益率。

  從式中可以看到,兩地區工資差別(Wat-Wbt)越大,工人越年輕,即n越大,流動的傾向越強烈。而老年工人一方面流動成本高,另一方面保有工作能力的年限較短,故流動的傾向弱。

  從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區間的貿易、資本流動和勞動力流動有利於地區工資差別的縮小,但不能最終消除工資差別。地區工資差別的縮小和最終消失,有賴於地區經濟的發展。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李燕榮主編.薪酬與福利管理.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
  2. 2.0 2.1 楊河清主編.勞動經濟學 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jane409,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地區工資差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