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革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品質革命是2016年5月1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新聞通稿中,首次出現“品質革命”一詞,即品質文化、品質創新、品質研究、品質制度等方面改革。
品質革命應包含四方面:
一是品質文化的革命。這裡主要指對傳統文化中“差不多就行”觀念的革命。因受悠久農業文明的影響,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的文化目前還較盛行,企業家、企業高管、產業工人對工業品的品質要求多不高。
二是品質創新的革命。這裡主要指政府、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要對各種各樣新的理念、創意、設想、設計等,要持有寬容、包容的胸懷。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創新驅動早已不僅指科技創新,也不能片面理解以科技創新為主導,而更多是理念、思想的創新。
三是品質研究的革命。這裡主要指要強化對金屬、工程塑料、納米、半導體、生化等新材料的基礎研究。好材料是好品質的基礎。但新材料研究周期較長、投入要求高、效益回報風險大,絕大部分企業和科研機構難有能力和意願來開展,而成為許多工業品品質難以提升的關鍵制約之一。
四是品質制度的革命。這裡主要指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對品質優勝劣汰的系列制度,包括馳名商標的保護、品質的行業性自律、產品安全的保障、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等。驗證標準是,生產高品質產品的企業在產品的市場銷售、附加值獲取、創新投入回報上,遠高於生產低品質產品的企業。
2016年5月1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自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一場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品質革命”呼之欲出。值得註意的是,國務院常務會新聞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質革命”這一提法,為接下來的工作定了基調。
據統計,目前中國生產的消費品中,有10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是名副其實的消費品製造、消費和出口大國。產業規模如此巨大,但卻難稱製造強國,消費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缺陷日益凸顯,品種結構、產品品質、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容迴避。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中國正在興起一個規模可觀的中產階層,其消費需求正從“有”向“優”升級,從溫飽向小康轉變。當巨大的產業規模不能與龐大的消費群體完全對接,就會出現一方面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追求中高端品質的消費流向境外。總理多次提及老百姓出國購買電飯煲、馬桶蓋等事例,其中所含的隱憂不難理解。
2016年8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核心只一個議題: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製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當產業規模不能與龐大的消費群體完全對接時,一方面會出現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情形,另一方面,國內追求中高端品質的消費群體將流向境外,受此影響,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升級。另外,從生產角度來講,當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之後,自然需要在技術與質量上有所提升。
“品質革命”當然首先是市場的事,工匠精神要著落到一家傢具體的企業身上。也就是說,電飯煲的有效供給,還得靠企業,政府不該直接管。政府應該也必須管的,是政策和制度環境的有效供給。一是完善市場準入,取消不必要的審批及目錄和不合理收費。二是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立足大眾消費品生產推進“品質革命”。三是營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四是強化監管,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嚴打假冒偽劣,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推動“品質革命”,惟靠改革。當政府以工匠精神謀劃和推動“放管服”改革,創造和守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方能以工匠精神專註於產品,“品質革命”方能漸成大觀。。中國經濟要邁向中高端,可謂“致廣大”。要實現這一目標,對於政府而言,改革要“盡精微”;對於企業而言,產品要“盡精微”。
品質革命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性的必然要求。“品質革命”正是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發展動力的關鍵舉措,有利於為經濟持續增長創造新動力;二是國民消費升級的客觀需要;三是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需要。
無論是“兩會”期間提到的“工匠精神”,還是常務會議提出的“品質革命”,均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從粗獷式靠投資拉動,轉為精耕細作靠內需拉動。如果各個行業不能加快提質增效,不僅無法滿足轉型升級的國內需求,同時,也不能應對來自國際市場上的殘酷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