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煙市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卷煙市場是指卷煙產、供、銷全過程的整體,包括卷煙的生產、調撥、儲存、運輸以及卷煙的批發和零售的全過程。
中國卷煙市場的發展趨勢[1]
隨著我國加入WTO的過渡期逐漸結束,煙草產業國內市場國際化的壓力增大;而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的正式生效也使煙草產業的發展環境更加嚴峻。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面臨愈加嚴峻的控煙形勢,中國的卷煙市場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1.卷煙市場產銷量將持續增長,但增幅將減緩
據中國卷煙銷售公司與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在全國開展的2005中國煙草消費情況調查顯示,2005年我國吸煙總人口數為3.11億,比2001年增加148萬人,年均增加0.48% ;卷煙消費者平均日吸卷煙18.15支,比2001年17.68支增加0.47支,增長幅度為2.66%_3j。因此,不考慮人口增長的因素,未來幾年中國卷煙消費量仍然將處於小幅增長的態勢。將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吸煙與健康等環境問題突出,中國的卷煙消費群體也有可能萎縮,但目前還難以估計。
2.卷煙消費結構仍將逐步提高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推進,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將提高。根據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和國家統計局的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將以7% 以上速度增長,經濟的發展勢必刺激卷煙消費結構的提高。2005年城鄉卷煙消費者的平均消費檔次為4.51元/盒,比2001年增加了1.23元,增長幅度為37.50%。同時,工商企業受制於利稅增長的要求,會不自覺地引導卷煙結構的提升;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強,將帶動低檔煙結構的提升。到“十一五”後期,一、二、三類卷煙的比例有望達到70% ,特別是三類煙的份額將更大。
3.卷煙品牌集中度將繼續提高
國家局提出要重點培育l0多個全國性的名優品牌,目標是培育1~2個300萬箱以上、3~4個200萬箱以上的品牌,產銷規模在100萬箱以上的全國性大品牌集中度達到70% 以上。但相對於國際卷煙品牌的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市場集中度和單品牌高銷售量還有很大差距。為了打造幾個能與國際卷煙品牌抗衡的國內卷煙品牌,中國卷煙品牌的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提高。隨著消費者的逐漸成熟,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也逐步提高,品牌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國卷煙市場將越來越呈現出向大品牌發展的良好態勢。
4.卷煙製造大型企業將成長起來
為了落實國務院57號文件精神,國家局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提出了“培育10多個重點骨幹企業”的戰略構想,明確要求工業環節要逐步構建國家煙草總公司和省級工業公司二級法人體制的母子公司,省級工業公司作為一個市場競爭主體存在,實現全國卷煙生產的合理佈局。這些都意味著全國煙草行業新一輪卷煙工業企業強手之間的競爭已經拉開了序幕,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跨省聯合重組將進一步深入推進。在行業政策的引導和市場的推動下,市場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環境都將利於已經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大企業的發展,年產量300萬箱以上的大企業將按照培育10多個大企業的目標組成,中國卷煙製造的大型企業將成長起來。
5.“中式卷煙”代表品牌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未來中國卷煙市場的競爭焦點,就是誰將成為中式卷煙的代表品牌。國家局強調要堅持“中式卷煙”的發展方向,不斷豐富中式卷煙內涵,突出中式卷煙風格特征,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中式卷煙代表品牌,適應更加開放、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目前,不少品牌都在大力宣傳自己是中式卷煙的代表品牌,但是,誰將成為代表品牌要經得起市場的真正考驗,現在的競爭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幾年,爭奪“中式卷煙”的代表品牌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可以說,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核心價值的提煉,將是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式卷煙”的代表品牌的關鍵。
6.以市場為取向的卷煙交易方式的改革將改變傳統的卷煙生產經營模式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加上產業政策的引導,通過“按客戶訂單組織貨源”的改革,以及今後按訂單供貨向按訂單生產延伸,將使傳統的“產、供、銷”的卷煙生產經營模式逐步轉變為“銷、供、產”,最終實現零售戶能夠自主選擇品牌,商業企業能充分反映和滿足零售戶的需求,工業企業能做到按訂單組織生產。這種卷煙產銷交易方式的改革,必然帶來計劃管理體制的改革。省級公司要退出經營領域,縣級煙草公司法人資格取消,地市級公司將成為卷煙經營的真正主體,訂單不足的企業要優先安排有訂單的全國性大品牌進行聯營加工,滿足訂單需求,卷煙生產計劃指標將向重點優勢企業和高效益的重點品牌傾斜。
堅持專賣制度下的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煙草未來的發展方向。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研究煙草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競爭法則,才能洞察市場,真正掌握競爭主動,實現中國煙草的可持續發展。
- ↑ 程永照,王海娟.中國卷煙市場的競爭及未來趨勢[J].中國煙草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