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具身傳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具身傳播(Embodied Communication)

目錄

什麼是具身傳播

  具身傳播的理念還在不斷豐富,僅從技術實踐角度來看,技術驅動下身體在傳播領域里呈現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點。目前,業界實踐雖然沒有顯性地體現“具身性”理念,但融合轉型實踐中的“沉浸體驗”“場景互動”“數據可視”“文字可聽”“界面可觸”等已越來越多潛在地實踐著“具身性”傳播。

  具身性作為一種觀念被系統論述,最早源自於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並集中體現在其具身的主體性。具身性首先作為一種觀念介人主流傳播效果研究時,將為我們理解信息流作為一種環境刺激與受眾態度的變化或者強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一個新的研究維度。

具身傳播的特點

  1.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眾播模式,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占據主力,移動設備的具身特性進一步凸顯,自媒體成為眾播中的重要力量,各媒體立端開號。

  2.用戶沉浸式體驗,新技術創造了人機合一的沉浸體驗感。

  3.雲傳播成為新常態,雲採訪、雲會議等,打破空間界限。

  4.提升用戶感官體驗,是用戶所有感官得以延伸。

具身傳播的應用

  短視頻

  短視頻在內容上以身體符號的展示為主,在傳播形式中也呈現了強具身的特點。簡單來說,具身即“其他的內容(簡單的比如情感、想法,複雜的比如社會關係、規範)體現在身上,在身上具體化的一種狀態。”“抖音”的內容推送形式與“快手”以及微博短視頻的推送形式有所不同,“抖音”無法在一個界面上進行多個內容的預覽和選擇,用戶切換內容需要向下滑動進人下一個視頻,大數據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描摹,使得“抖音”總是能夠較為準確地推送用戶所喜愛的內容,內容的吸引以及對下一條視頻的期待心理使得用戶沉浸其中,獲得一種具身化的內容體驗。這種專註於內容的身心體驗體現出了短視頻傳播的強具身性。新媒體時代,智能手機功能不斷優化,視頻軟體不斷升級,使得用戶在內容體驗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相較於以往需要在電視或電腦上播放的長視頻而言,短視頻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播放。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不僅著重於內容生產,在社交方面也有較好的發展,用戶對於喜愛的視頻可以通過轉發與抖音通訊錄或者微信、QQ好友共用,增強了短視頻的社交傳播功能。

  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的生產和分發、營銷的轉型,應當與具身傳播時代所需求的新型媒介形態相契合,這樣才能保證主流媒體轉型後的媒介產品適用於新的傳播場景和技術條件。5G技術的成熟宣告著大規模物聯網的普及成為可能。這意味著多樣化的移動設備會更強地“嵌入”和“包裹”著身體,同時也會強化位置與場景在傳播中的重要性。3.0階段的主流媒體融合轉型不只是關乎生產平臺的融媒體實踐。通過與各種智能終端的“永久連接”,在依靠物聯網與定位系統採集用戶場景信息的前提下,嘗試打造基於移動化、場景化的信息發佈集成平臺,實現場景化的精準內容推送,是實踐技術具身從而滿足用戶沉浸式傳播體驗的重要路徑。而在內容生產中,更要註重針對不同平臺與智能終端的用戶偏好與場景化需求,推出資訊、人物特寫、短視頻、慢直播等產品,精心包裝報道形式與內容,這樣才能在多屏聯動中達到“1+1>2”的效果。

  從語言風格到議題選擇都更接地氣。多元創作主體的參與,使得這一系列Vlog涵蓋各行各業以及各地的人們所關心的話題,產生一種源自具身經驗的親切感。作為主流媒體的央視不再單純承擔內容生產者的角色,而是集策劃者、組織者和把關者等為一身的多面手。實踐證明,媒體傳播的內容越是貼近普通大眾的具身經驗,就越符合具身傳播的內在要求。

  VR

  從具身性的視角理解虛擬現實(VR)中的傳播與身體的關係,虛擬現實可以視為具身性的傳播實踐。

  (1)鏡像神經系統的發現與虛擬現實的技術模擬

  20世紀80年代,神經科學家發現了鏡像神經元,指出:人對某個動作的想象和觀察,會自動激活大腦中相關的控制區域(即鏡像神經元),進而執行這個動作。這揭示了身體對特定動作的想象、觀察和大腦對特定動作的相應、執行,二者的神經聯結處於大腦皮層同一區域。

  鏡像神經系統的發現,意味著可以把VR理解為一種具身現象:能在虛擬空間中獲得身體“在場”的知覺體驗,原因可能是鏡像神經系統使我們能夠通過“觀察”和“想象”,把我們與物質世界交互過程中獲得的知覺經驗模擬到虛擬空間。當然,VR也可以重組物質世界里的既有場景或者直接再造全新的虛擬場景,通過鏡像神經系統對動作觀察-執行匹配的神經聯結,形塑新的身體實踐與知覺經驗。

  (2)具身性作為理解虛擬現實的整合視角

  藉助具身的視角,技術與身體之間的矛盾就表現為:一方面,身體介入世界的方式限制了我們對媒介技術之於身體關係的想象;另一方面,正是身體介入世界的方式決定了可以經由媒介技術獲得近似於離身的感受。

  VR在技術實踐層面讓我們暫時遺忘了身體,但是當我們一旦從身體的知覺能力出發去探索眼前這個虛擬的世界時,由現實世界揭示的身體意識又會限制我們對虛擬性的想象和體驗。

具身傳播的思維

  1.用戶思維

  互聯網的重要思維方式是用戶思維。當前網民職業結構、學歷結構、收入結構等呈現出草根化、城鎮化等特點,同時網民增長主體由青年群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群體轉化趨勢日趨明顯。網民年齡結構逐漸趨於均衡,由此構成了多元龐大的數字社會。因此,線下網民的個性化興趣藉助網路連接形成了更大的網路社群,不同的社群強弱關係又逐步形成了不同圈層。針對越來越細分的圈層,主流媒體需要細分內容供給,設立不同的“工作室”“興趣組”“實驗室”,深化新聞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便通過互聯網影響用戶、引導用戶。因此用戶思維是融合轉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具身思維方式之一。

  2.技術思維。

主流媒體的新聞採編人員以人文、社科思維為主,註重的是“妙筆著文章”,但有限的內容生產能力在遇到互聯網無限的時空空間時,表現出特別“辛苦”的狀態。海量的新聞信息、眾多的信息渠道、廣泛的網路用戶,應接不暇。因此急需引入技術思維,藉助.互聯網技術解決大規模共性問題,讓技術解決系統化問題,讓人解決人文化問題,形成人機融合的工作方式。

  3.場景思維。

  隨著4G、5G的快速普及,“萬物互聯”正逐漸成為現實。兩位矽谷的資深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指出“移動設備”“感測器”“社交網路”“定位系統”“數據”是構成場景的五種技術力量。用戶通過前四種技術力量產生大量數據,技術後臺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後又反饋回來,形成用戶所需的個性化服務。通過這五力的多種組合,可以形成眾多的現實場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道中的疫情地圖、風險小區,2021新春趨勢報道中的電影大數據、遷徙大數據、快遞大數據、網購大數據、住宿大數據等紛紛成為現實場景報道中的新方式。用戶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反映用戶偏好、習慣的數據就會越積越多,數據化的場景就會越來越成為主流。場景思維將是媒體人必備的具身思維。

  4.網路思維。

  互聯網實現了用戶的連接,形成無組織的自組織形態。所以,互聯網也是一個很好的組織工具。通過互聯網的用戶組織功能,可以瞭解社情民意,可以實施輿論引導,可以助力社會治理。這裡的網路思.維更多的是指藉助網路的組織思維。特別是在新媒體運營活動中,引入網路組織思維,藉助互聯網來組織用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身傳播的意義

  (1)離身性傳播研究面臨困境

  “具身性”和“離身性”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在幾乎所有的傳播與身體研究中,“離身”觀念長期占據主流,幾乎沒有涉及具身性的傳播與身體研究。

  在當下,傳播研究背後的離身觀念遭遇了雙重困境:一方面,既有的傳播理論對新傳媒技術及其傳播實踐的解釋力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由技術(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場景、人機互動界面等)所激發的身體參與獲得了足夠的重視。因此,將具身性引入傳播研究,一定程度上是為瞭解決目前基於離身觀念的傳播與身體研究面臨的挑戰。

  (2)新技術召喚“身體”的回歸

  隨著VR、AI等新技術普遍應用於傳播領域,以及可穿戴設備等與人體的深入結合,後人類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身體”這一曾經被傳播學研究忽略的概念被新技術召喚回歸。媒介發展史可看作技術與身體糾纏的歷史:人類先是追求將身體從傳播實踐中抽離,之後又懷念身體在傳播活動中的卷入。在新技術的環境下,“身體”超越了生物學意義的規定,更像是一個具備自我調節和動態平衡能力的系統。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具身傳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