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具身传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具身传播(Embodied Communication)

目录

什么是具身传播

  具身传播的理念还在不断丰富,仅从技术实践角度来看,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目前,业界实践虽然没有显性地体现“具身性”理念,但融合转型实践中的“沉浸体验”“场景互动”“数据可视”“文字可听”“界面可触”等已越来越多潜在地实践着“具身性”传播。

  具身性作为一种观念被系统论述,最早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并集中体现在其具身的主体性。具身性首先作为一种观念介人主流传播效果研究时,将为我们理解信息流作为一种环境刺激与受众态度的变化或者强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维度。

具身传播的特点

  1.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众播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据主力,移动设备的具身特性进一步凸显,自媒体成为众播中的重要力量,各媒体立端开号。

  2.用户沉浸式体验,新技术创造了人机合一的沉浸体验感。

  3.云传播成为新常态,云采访、云会议等,打破空间界限。

  4.提升用户感官体验,是用户所有感官得以延伸。

具身传播的应用

  短视频

  短视频在内容上以身体符号的展示为主,在传播形式中也呈现了强具身的特点。简单来说,具身即“其他的内容(简单的比如情感、想法,复杂的比如社会关系、规范)体现在身上,在身上具体化的一种状态。”“抖音”的内容推送形式与“快手”以及微博短视频的推送形式有所不同,“抖音”无法在一个界面上进行多个内容的预览和选择,用户切换内容需要向下滑动进人下一个视频,大数据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描摹,使得“抖音”总是能够较为准确地推送用户所喜爱的内容,内容的吸引以及对下一条视频的期待心理使得用户沉浸其中,获得一种具身化的内容体验。这种专注于内容的身心体验体现出了短视频传播的强具身性。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功能不断优化,视频软件不断升级,使得用户在内容体验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相较于以往需要在电视或电脑上播放的长视频而言,短视频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播放。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不仅着重于内容生产,在社交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用户对于喜爱的视频可以通过转发与抖音通讯录或者微信、QQ好友共享,增强了短视频的社交传播功能。

  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的生产和分发、营销的转型,应当与具身传播时代所需求的新型媒介形态相契合,这样才能保证主流媒体转型后的媒介产品适用于新的传播场景和技术条件。5G技术的成熟宣告着大规模物联网的普及成为可能。这意味着多样化的移动设备会更强地“嵌入”和“包裹”着身体,同时也会强化位置与场景在传播中的重要性。3.0阶段的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不只是关乎生产平台的融媒体实践。通过与各种智能终端的“永久连接”,在依靠物联网与定位系统采集用户场景信息的前提下,尝试打造基于移动化、场景化的信息发布集成平台,实现场景化的精准内容推送,是实践技术具身从而满足用户沉浸式传播体验的重要路径。而在内容生产中,更要注重针对不同平台与智能终端的用户偏好与场景化需求,推出资讯、人物特写、短视频、慢直播等产品,精心包装报道形式与内容,这样才能在多屏联动中达到“1+1>2”的效果。

  从语言风格到议题选择都更接地气。多元创作主体的参与,使得这一系列Vlog涵盖各行各业以及各地的人们所关心的话题,产生一种源自具身经验的亲切感。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不再单纯承担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而是集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等为一身的多面手。实践证明,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是贴近普通大众的具身经验,就越符合具身传播的内在要求。

  VR

  从具身性的视角理解虚拟现实(VR)中的传播与身体的关系,虚拟现实可以视为具身性的传播实践。

  (1)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与虚拟现实的技术模拟

  20世纪80年代,神经科学家发现了镜像神经元,指出:人对某个动作的想象和观察,会自动激活大脑中相关的控制区域(即镜像神经元),进而执行这个动作。这揭示了身体对特定动作的想象、观察和大脑对特定动作的相应、执行,二者的神经联结处于大脑皮层同一区域。

  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意味着可以把VR理解为一种具身现象:能在虚拟空间中获得身体“在场”的知觉体验,原因可能是镜像神经系统使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我们与物质世界交互过程中获得的知觉经验模拟到虚拟空间。当然,VR也可以重组物质世界里的既有场景或者直接再造全新的虚拟场景,通过镜像神经系统对动作观察-执行匹配的神经联结,形塑新的身体实践与知觉经验。

  (2)具身性作为理解虚拟现实的整合视角

  借助具身的视角,技术与身体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一方面,身体介入世界的方式限制了我们对媒介技术之于身体关系的想象;另一方面,正是身体介入世界的方式决定了可以经由媒介技术获得近似于离身的感受。

  VR在技术实践层面让我们暂时遗忘了身体,但是当我们一旦从身体的知觉能力出发去探索眼前这个虚拟的世界时,由现实世界揭示的身体意识又会限制我们对虚拟性的想象和体验。

具身传播的思维

  1.用户思维

  互联网的重要思维方式是用户思维。当前网民职业结构、学历结构、收入结构等呈现出草根化、城镇化等特点,同时网民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和老年群体转化趋势日趋明显。网民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均衡,由此构成了多元庞大的数字社会。因此,线下网民的个性化兴趣借助网络连接形成了更大的网络社群,不同的社群强弱关系又逐步形成了不同圈层。针对越来越细分的圈层,主流媒体需要细分内容供给,设立不同的“工作室”“兴趣组”“实验室”,深化新闻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便通过互联网影响用户、引导用户。因此用户思维是融合转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具身思维方式之一。

  2.技术思维。

主流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以人文、社科思维为主,注重的是“妙笔著文章”,但有限的内容生产能力在遇到互联网无限的时空空间时,表现出特别“辛苦”的状态。海量的新闻信息、众多的信息渠道、广泛的网络用户,应接不暇。因此急需引入技术思维,借助.互联网技术解决大规模共性问题,让技术解决系统化问题,让人解决人文化问题,形成人机融合的工作方式。

  3.场景思维。

  随着4G、5G的快速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渐成为现实。两位硅谷的资深记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指出“移动设备”“传感器”“社交网络”“定位系统”“数据”是构成场景的五种技术力量。用户通过前四种技术力量产生大量数据,技术后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又反馈回来,形成用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通过这五力的多种组合,可以形成众多的现实场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的疫情地图、风险小区,2021新春趋势报道中的电影大数据、迁徙大数据、快递大数据、网购大数据、住宿大数据等纷纷成为现实场景报道中的新方式。用户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反映用户偏好、习惯的数据就会越积越多,数据化的场景就会越来越成为主流。场景思维将是媒体人必备的具身思维。

  4.网络思维。

  互联网实现了用户的连接,形成无组织的自组织形态。所以,互联网也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工具。通过互联网的用户组织功能,可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实施舆论引导,可以助力社会治理。这里的网络思.维更多的是指借助网络的组织思维。特别是在新媒体运营活动中,引入网络组织思维,借助互联网来组织用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身传播的意义

  (1)离身性传播研究面临困境

  “具身性”和“离身性”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几乎所有的传播与身体研究中,“离身”观念长期占据主流,几乎没有涉及具身性的传播与身体研究。

  在当下,传播研究背后的离身观念遭遇了双重困境:一方面,既有的传播理论对新传媒技术及其传播实践的解释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技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场景、人机互动界面等)所激发的身体参与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将具身性引入传播研究,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目前基于离身观念的传播与身体研究面临的挑战。

  (2)新技术召唤“身体”的回归

  随着VR、AI等新技术普遍应用于传播领域,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与人体的深入结合,后人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身体”这一曾经被传播学研究忽略的概念被新技术召唤回归。媒介发展史可看作技术与身体纠缠的历史:人类先是追求将身体从传播实践中抽离,之后又怀念身体在传播活动中的卷入。在新技术的环境下,“身体”超越了生物学意义的规定,更像是一个具备自我调节和动态平衡能力的系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具身传播"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