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公共精神產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公共精神產品

  公共精神產品是指相對於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所共同擁有、共同享用消費、共同受益的精神產品,它體現著公共意志,是指具有生產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產品

公共精神產品的基本特征[1]

  一是非競爭性

  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

  二是非排他性

  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知識性產品中向人們提供的公理、定律,發現的自然、社會以及人類思維的規律,如牛頓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等都屬於公共精神產品。例如,《國際歌》是全世界無產者的公共精神產品,“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全世界信仰馬克思主義者的公共精神產品。聯合國的圖案標識和有關章程是全世界所有聯合國成員國的共同精神產品。

  一個國家、民族、政黨集體所擁有的或共同享受的精神產品,如國歌、國徽圖案、黨徽團徽符號、黨團章程、國家政策法令、文件、軍隊法規及其標識等。另外國家大劇院、博物館、紀念館等的設計方案也可以視為公共精神產品等。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共精神產品的種類和形式越來越多了。例如大型運動會(如奧運會等)的圖案標識、主題歌曲等。這種供廣大人民群眾所擁有、享用的公共精神產品,主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精神利益,具有重大使用價值和意義。

公共精神產品如何更科學合理服務好公眾[2]

  一、擴大行業協會、學會的權責,轉變公共精神產品輸出平臺的角色意識

  行業協會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行業協會對行業特點和規律有著的深刻認識,能夠以專業的視角處理問題,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把一些權力從政府部門下放給行業協會能夠減輕政府的管理負擔,減少政府冗雜職能,節省公共財政開支;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政府管理由微觀直接管理轉變為巨集觀間接管理,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特點相一致;有利於轉變公共精神產品供給單位的角色意識。基於以上優勢,在行業協會管理模式下,供給單位作為協會成員即成為兼具管理者和執行者的雙重角色,主人公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從而可極大地調動其服務公眾的積極性。

  二、促進公共精神產品資源共用,利用公共精神產品邊際成本功能

  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還比較落後,圖書陳舊、更新較慢、藏書量小,加上圖書館之間的板塊隔離嚴重,各自為戰,限制了公眾對精神產品的消費。應強化圖書館的資源共用網路建設並對公眾開放,這有利於公眾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各類培訓、科學知識的普及。而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兼具商品性的準公共精神產品,依賴市場就可獲得持續的產品供給。雖然電視節目的製作成本較高,但在製作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觀眾數量的倍增可帶來利潤的倍增,因此網路共用尤其重要。

  三、加強制度設計,重視公共精神產品輸出平臺建設方面的立法

  為公共圖書館提供經費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之一。在這方面,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以立法明確政府要為公共事業提供經費,所需經費占財政的比例有具體規定。一方面,依靠法律使公共精神產品的供給獲得可靠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使供給平臺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保證服務的公平合理。我國應通過立法保障基層圖書館建設,增加圖書館數量;依法將基層圖書館納入城市和鄉鎮建設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公共圖書館服務覆蓋面,讓公眾都能方便均等享受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對廣播電視等輸出平臺,應把經營性和公益性區分開來,事業性的公益單位以公共精神產品供給作為衡量標準,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宣傳導向前提下,以市場占有度和商業價值作為衡量標準。由此,公共精神產品的供給才能在機制上獲得持續保證,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宣傳輿論作用才能有效實施。

  四、深化社會分工,實施制播分離、郵發分離

  制播分離就是把電視節目的製作和播出予以分離,電視臺以播出節目為主,大部分節目交給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從體制上講,把電視節目製作從電視網的自製自播模式中分離出來,這更符合社會分工原理。在我國,廣播電視機構既是產品的生產者,也是銷售者,電視臺播出的節目如新聞、時事和娛樂節目等都是自己製作。進入新世紀之後,我國的民營資本開始進入精神產品的供應領域,一大批的影視製作公司開始出現,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大多為文化傳播公司投資製作,制播分離模式作出了可貴的嘗試。

  五、回歸公共產品的價值原點,廓清市場作用和政府功能

  我國的公共精神產品供給現狀是政治、經濟、社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利益主體來看,國家、市場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博弈使公共精神產品的供給呈現出複雜的圖景,市場的驅動力、政府的輿論價值導向力、公共利益的號召力決定了我國精神產品供給。當公共精神產品不能滿足其利潤要求時,資本將轉向利潤更為豐厚的節目領域。因此,應從法律層面上加以限制,使公共服務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而不是讓公共利益被商業利益所湮沒。

  六、整合公共精神產品平臺資源,實現公共精神產品平臺的多維功能拓展

  公共精神產品平臺大多為政府財政撥款,但分屬於不同的主體,有些部門之間可以形成有效的整合,發揮出比單個平臺更大的作用。如把城市的新建公共圖書館設在高校,充分利用學校的空間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提高圖書館的利用效率,以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此外,圖書館的公共服務功能體現在諸多方面,如中小企業的成長幫助、咨詢、圖書期刊的借閱、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等等,應提高此類公共資源的利用率。

  七、提高公共精神產品供給的普遍性和覆蓋率

  我國公共圖書館覆蓋面極度不平衡,大城市的公共圖書館硬體建設較為完備,而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沒有公共圖書館。在這方面,可借鑒國外一些公共圖書館的做法,圖書館可分為市立圖書館和省外借中心圖書館,市立圖書館一般在規模較大的城市,而通過省外借中心圖書館,在人口分佈較為分散的小城鎮和農村,可以方便地借書,縮小大城市和其它地區居民在公共精神產品供給上的差距,為人們提供相對均等的閱讀機會。

  八、以公眾利益為價值導向,改變公共精神產品輸出的評價機制

  公共精神產品的供給狀況不能僅僅看產品質量,還要把讀者、觀眾滿意度作為基本的評價標準,即以人為本,以讀者、觀眾、聽眾為中心。在具體操作上,除了服務方式和理念的轉變之外,還需對產品供給中的質量、內容、風格、發行等諸多方面,就公眾的滿意度進行調查,準確掌握相關的數據,改變依靠印象和感覺作為決策依據的粗放式管理,成立獨立、非盈利性的數據調查組織,使產品平臺、發行單位、廣告商家在真實的數據和科學結論中,調整自身的策略、理念、姿態、流程、內容側重點等方面,實現與讀者需求的準確對接。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董立人著.精神產品社會價值及其生產導向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
  2. 何子明.公共精神產品如何更科學合理服務好公眾[N].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2014年02月13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寒曦,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公共精神產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