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精神產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精神產品(Social spiritual products)
目錄 |
社會精神產品是指具有社會勞動性質的生產活動的成果就是說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各環節的精神產品。
這種精神產品的生產價值規律的支配,期望通過市場競爭獲得一定的利潤;它的消費也要隨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等價交換原則實現。這種精神產品利用商品的流通功能在社會中廣為消費與傳播。由於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私人精神產品一旦成為社會精神產品,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實現,其流通的範圍和傳播的影響就變的非常大了。
精神消費是物質消費的對稱,也稱精神生活消費,是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提高消費者文化知識水平,陶冶思想性情,愉悅情緒等以精神產品為消費對象的消費。由於精神消費是以精神產品為消費對象,而精神產品則是人們通過大腦的思維、科學的內在智慧和藝術形象創造出來的。因此,對精神產品的消費,不僅要求消費者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還要具備必要的藝術鑒賞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文化修養和素質方面的能力。因此,同物質消費比,精神消費是較高層次的消費活動。精神消費包括生活性精神消費和生產性精神消費。生活性精神消費是人們為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而消費精神產品的過程,也就是所說的精神產品消費。
精神消費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出現和發展的。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除了初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外,尚有能力提供精神產品,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人民收人水平的增加也使消費者具有了消費精神產品的能力,並有條件發展消費精神產品的身心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見,社會精神產品消費的質量是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的。書畫藝術品的收藏和鑒賞是社會精神產品消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精神產品消費還包括閱讀文學作品,欣賞文藝演出,消費音像資料,收聽廣播,觀看電影電視等內容。
在高科技、數字化的條件下,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已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將比過去有所增加,同時對文化和精神消費的需求也會發生轉變。有國外學者認為,休閑已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成為與每個人的生存質量息息相關的領域,成為社會進步的標誌。2015年美國的休閑產業將占全部產業的50%,其中休閑產業中很大比重就是文化產業。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特別是“九五”計劃的實施,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必然要尋求新的市場空間,社會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們開始追求一種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方式,社會經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空問。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目前居民貨幣擁有量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此巨大的貨幣擁有量與市場總需求相結合,使社會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完全是在合理之中的。
志願崗位屬於社會精神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