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庫存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傳統庫存管理[1]
傳統庫存管理是指對物料的進、出、存的業務管理,是各節點企業獨立管理自有庫存,從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尋求降低庫存、減少缺貨、降低需求不確定的風險。保有一定量的自有庫存能降低缺貨、需求不確定性等風險,一定程度減少對外部交易商的依賴,但會出現庫存成本上升、牛鞭效應、上下游企業利益對抗、合作與溝通困難等問題。傳統庫存管理使用的主要技術有MRP/MRPII、經濟批量訂貨法、需求預測、訂貨點與ABC法等。
傳統庫存管理模式各節點企業的庫存管理是各自為政的,物流渠道中的每一個部門都各自管理自有庫存,都有自己的庫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閉。
傳統庫存管理的假設是:
1.物料需求是連續的
傳統庫存管理假定對物料的需求是穩定的,因此,每次物料的需求量都小於訂貨總數。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下,企業按計劃生產,生產數量一般不會有大的波動,因而對物料的需求是均勻的。而在現代企業中,企業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生產數量是變化的,因此,對物料的需求是不均勻、不穩定的,對庫存的需求是間斷性發生的。實際上,按照 EOQ ?訂貨法下達訂貨的時間常常偏早,從而造成物料積壓,既造成資金大量無效地占用,又引起庫存費用的增加。另外,又由於生產需求的不均衡,有時發生庫存短缺,從而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2.對各種物料的需求是相對獨立的
傳統 EoQ 庫存管理的方法不考慮物料項目之間的聯繫,各種物料的訂貨點是分別加以確定的。但是,在實際的生產中,各項物料的數量必須進行合理的配備,才能製造裝配成產品。由於傳統 EOQ 訂貨方法是面向單個零件,對各項物料獨立地進行訂貨,而不是對整個最終產品,因而在生產裝配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物料數量不匹配的狀況。
3.庫存消耗以後,能夠及時補充庫存
在傳統 EOQ 庫存管理中,庫存一旦低於訂貨點或消耗時,就立即發出訂貨,以保證一定的存貨。這種不依需求而定的做法非但沒有必要,也很不合理,在需求間斷的條件下,必然造成大量的庫存積壓。
總之,由於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的變化,建立於 EOQ 模型中的許多假設條件的真實性越來越差。所以,仍然採用 EOQ 庫存管理不僅不能幫助企業提供可靠的數據,相反會誤導企業的庫存管理。這意味著一種新的庫存管理體系誕生的必要性已經產生。
傳統庫存管理的特點[2]
- (1)傳統庫存管理側重於單個企業庫存最優化。
傳統庫存管理主要是協調和整合各個部門的活動,如採購部門為降低採購價格而偏好於大量採購,這使庫存增加;銷售部門為了避免缺貨,提高顧客滿意度,傾向於備齊各類商品和維持較高的庫存水平等,而較高的存貨水平會大大加大儲存費用。這樣,企業內部的供產銷各個環節都可能與庫存管理部門之間有一定的衝突,而庫存管理主要是解決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庫存管理協調問題,使整個企業利益最大化。
- (2)傳統庫存管理存在顧客滿意度與庫存投資方面的矛盾。
傳統庫存管理模式是各企業之間各自為政,即零售商有自己的庫存,批發商有自己的庫存,供應商有自己的庫存,各自庫存策略不同且相互封閉,導致缺乏信息共用、缺乏合作與協調。另一方面,為滿足客戶需求和避免由於缺貨而導致的銷售機會喪失或待料停工,每個企業都傾向於保持“保險”性質的庫存,由此導致從零售商到批發商到製造商到供應商,各個企業依次累積越來越多的“保險”庫存,最終造成大量商品分別滯留在各個企業的倉庫里,導致庫存成本大量增加,最終導致商品價格上升,反而降低了顧客滿意度,這就是顧客滿意度與庫存投資方面的矛盾。從提高顧客滿意度來看,商品價格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降低價格以降低成本為基礎,而作為成本的構成部分——庫存成本,必須下降。保險庫存首先要降低,但其結果可能導致不能及時滿足顧客的需求,滿意度下降了,在傳統庫存管理模式下,這種矛盾幾乎無法解決。
傳統的庫存管理是以單個企業為對象,主要目的是對企業的庫存進行分類和重點管理,確定訂貨的時間及訂貨數量,使該企業的庫存總成本最少。具體方法主要包括經濟批量模型(EOQ)和對庫存分類管理的方法(ABC)。生產企業常採用的技術手段有材料需求計劃(MRP)、製造資源規劃(MRPⅡ)及準時生產方式(JIT)和精細生產(Lean Production)等。MRP是建立在對市場需求預測和顧客訂單基礎上根據產品生產進度計劃、組成產品的材料結構表和庫存狀況,通過電腦進行數據處理,確定出所需材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時間,利用電腦技術對傳統庫存管理方法進行改進。準時生產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就是通過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但是,MRPⅡ和JIT等都是只考慮企業內部資源的利用問題,一切優化工作均著眼於本企業的資源的最優應用。
傳統庫存管理的缺陷[3]
傳統的庫存管理思想是以生產不間斷為核心,庫存管理是為生產服務的。庫存管理系統所做的只是發出訂單和催貨,或用定貨點法確定何時進行訂貨,或用經濟批量法確定每次訂貨的最佳批量。訂貨點法是一種安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的物料需求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在於遵循“庫存補充”原則,保證在任何時候倉庫里都有一定數量的存貨,以便生產需要時隨時取用。經濟批量法是用經濟批量公式計算出使訂貨費用和庫存費用總和最低的訂貨仳量。這些方法貌似科學,用這些方法建立的庫存模型曾被稱為“科學的庫存模型”,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並非如此。這些方法是建立在一些經不起實踐考驗的假設前提之上,熱衷以尋求解決庫存優化問題的數學模型,而沒有認識到庫存管理裨上是一個大量信息處理問題。傳統庫存管理的假設是:
1.對各種物料的需求是相互獨立的。
傳統庫存管理的方法不考慮物料項目之間的聯繫,各項物料的訂貨點是分別加以確定的。但是,在實際的生產中,各項物料的數量必須進行合理的配置,才能製造裝配成產際的生產中,各項物料的數量必須進行合理的配置,才能製造裝配成產品,由於傳統庫存訂貨方法是面向單個零件,對各項物料獨立地進行訂貨,因而在生產裝配時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物料數量不匹配的狀況。
2.物料需求是連續的。
傳統庫存管理模型假定對物料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因此每次物料的需求量都小於訂貨總數。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下,企業按計劃生產,生產數量一般不會有大的波動,因而對物料的需求是均勻的。而在現代製造業中,企業面向市場,對物料的需求是不均勻、不穩定的,對庫存的需求是間斷發生的。實際上,採用傳統訂貨法的庫存管理系統下達的訂貨時間常常偏早,從而造成物料積壓,既導致資金的大量無效地占用,又引起庫存費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由於生產需求的不均衡,會造成庫存短缺,從而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3.庫存消耗以後,能夠及時補充庫存。
在傳統庫存管理中,庫存一旦低於訂貨點或消耗時,就立即發出訂貨,以保證一定的存貨。這種不依需求而定的做法非但沒有必要,也很不合理,在需求間斷的條件下,必然造成大時的庫存積壓。
目前,由於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的變化,建立於傳統模型中的許多假設條件的真實性越來越差。所以,仍然採用傳統的庫存管理不僅不能幫助企業提供可靠的數據,相反會誤導企業的庫存管理。
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