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傳統成本會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傳統成本會計(Traditional Cost Accounting)

目錄

什麼傳統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是隨著商品經濟的形成而產生的。我國傳統成本會計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傳統成本會計的弊端[1]

  一、傳統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已經動搖

  1、不切實際的幣值穩定假設動搖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基礎。

  會計進行價值核算,以貨幣計算價作為基本計價方式,包含著幣值穩定的假設。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幣值從未長期穩定過,六、七十年代後更是動蕩加劇。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率有所下降,但市場物價總體上仍呈上升趨勢。物價變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成本會計賴以生存的環境,動搖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基礎。

  2 幣值變動造成的成本差異喪失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傳統成本會計以歷史成本為中心進行資產計價,以其數據的客觀性、易得性和可驗證性而得到廣泛的贊譽,但也因此而將所有較難估價或難以驗證的項目全部排除在會計列報範圍之外,違反了信息陳報的全面性原則。

  3、會計分期原則導致信息滯後及損益計算的隨意性。

  為了便於分期計算損益,人們將連續的業務過程人成為地分為不同的會計期間,並固定地按期進行結算和提供報表資料。對於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這種劃分是合理有效的,但面對El新月異的現代經濟,其無彌補的缺陷表露無疑。一是以不定期報告的形式提供信息資料,信息使用者不能及時得到所需信息,會計信息嚴重滯後且變化速度越快,滯後越嚴重。二是分期核算必然帶來分期確認,計算和分配收入及費用的問題,由於可供選擇的備選方案太多,造成損益計算極大的隨意性和損益信息嚴重失真。

  4 虛假的穩健原則成為企業自我清算的根源。

  保持財務上的穩健是傳統成本會計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多年來它卻一直受到人們的責難。穩健主義的種種方法大都是以犧牲會計數據的真實性為代價的,錶面的穩健下潛藏著極大的風險

  5、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化原則下牽強的配化造成損益計算不實,虛計利潤,多交稅金

  會計方法的多重可選擇性、使許多收入和費用的處理,都因多種備選方案(比如固定資產折舊、存貨價值的結轉和攤銷、各種收入的確認等)。

  許多人為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種種問題而困惑。實際上,傳統成本會計的種種弊端,是由於會計理論的時代性特點所致。

  傳統成本會計屬於工業化時代,它的使命已經完成,信息時代和金融時代的到來,呼喚全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

  二、傳統成本會計在現實工作中反映出的不足

  l、資產計價及項目列報方面的不足

  (1)資產類項目。資產計價是會計核算的基礎。傳統成本會計下的資產計價包含了太多的假定的判斷,使資產價值數據嚴重失真,可比性差,同時也成為調節費用和損益的一種手段。

  (2)負債類項目。負債類項目的主要問題是對銀行債權尤其是短期債權的列報不清楚。一是把短期借款利息歸入“預提費用”項目,與其他預提費用混合,報表使用者無法確切瞭解企業應付利息的具體數額;二是長期借款利息與本金一同記入“長期借款”項目作為長期負債處理,實際上長期借款利息包括定期結息和利隨本清兩種情況,定期結算的利息應及時在流動負債中列示;三是無反映短期銀行債權總額的數據,而這項數據是影響未來現金流動的一項關鍵性數據。

  (3)權益類項目。資本的一個最重要問題是資本保全

  然而實際上把大量資本作為稅款上交或作為利潤分配的事例隨處可見。關鍵在於刷誰、如何判定實物資本保全慨念中所規定的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資以後,企業的期未實物生產能力(或營運能力)、或企業達到期未實物生產能力所需的資源或資金,是否“大幹期初實物生產能力”。稅務部門會耐心等待企業確定做到了資本保全,然後再計算應交稅金嗎?在傳統成本會計的財稅體制下,資本保全只能是一句空話。

  (4)損益類項目。傳統成本會計在損益類項目設計和反映上的不足在於:

  ①是以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為基礎,包含了過多的確認、計算、判斷、分配和備選方案,使得損益數據人為調節的成分達多,缺乏客觀性。

  ②是只反映經營損益,不反映持產利得,使損益反映不實,同時也給人為調節損益提供了方便。

  ③是由於對費用估計不足而虛增利潤,致使企業實際稅負過重和超常的利潤分配,後續經營乏力。風險加大。

  ④是以取得收款權力作為收入實現的標誌,低估壞帳的影響,使企業虛收實稅,負擔過重。

  ⑤ 是過於複雜的稅費計算和調整,增加了實際處理的難度,在增加企業計稅負擔的同時,不必要地加大了稅收徵管的難度,給稅收上的各種不法行為創造了機會。

  (5)會計計價及列報的總體評價。傳統成本會計以成本計價為中心,因而具有良好的可驗證性,按照傳統觀點,它選具有客觀性的特點。實際上,大量確認和分配,使它的客觀性喪失殆盡。傳統成本計價適用於穩定、簡單的經濟環境

  在物價變動、大量無形資產存在的情況下,傳統成本會計越來越顯得無能為力。

  2、報表體系及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

  會計報表是人們據以瞭解企業財務情況的主要手段。近年來,傳統會計報表在許多受到人們的批評,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採用傳統成本計價,導致信息嚴重失真;二是諸如自創商譽人力資源等許多重要的信息無從反映;三是損益數據中人為調節的成分太多,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四是只反映經營損益,不反應持產利得,不能完整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五是定期編報,時效性太差,信息使用者能夠得到的往往是過時的信息;六是立足於過去的交易與事項,反映未來趨勢的信息太少;七是報表數據的來源複雜,各種會計處理的備選方案太多,報表的可讀性較差;八是報表的編製和構成因素過於複雜,加大了註冊會計師的執業風險。尤其是合併會計報表,由於合併範圍極廣,抵銷十分複雜,使得註冊會計師的執業過程變得非常艱難。

  3、會計組織體繫上的不足。

  會計組織體系是實現會計職能組織保證。我國會計組織體繫上的不足是:一是內部工作體系過於傳統和落後,僵化的部門結構和工作定位於內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嚴重脫節,會計的管理控制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二是重視巨集觀管理但實際上缺乏有效的機制保證。約束乏力;三是內外目標差異太大,錯位嚴重,成為假帳橫行、信息虛假的根本原因。

傳統成本會計與現代成本會計的對比及評價[2]

  具體而言現代成本會計是在物價變動的情況下,反映和消除通貨膨脹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影響,以資產的現行成本作為計量屬性,對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程式和方法。它被公認為是一種比較完善的物價變動會計。現代成本會計是傳統歷史成本會計在物價變動情況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觀發展。但相對於傳統成本會計而言,它們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計量模式。

  (一)會計目標不同傳統成本會計在會計目標上採用的是“經營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 。   現代成本會計的會計目標是,在物價水平發生變動時,向報表使用者傳遞比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更為相關有用的,以現行成本為計量基礎的會計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經營管理責任的同時,以滿足其制定經濟決策的需要。在會計目標上,現代成本會計既非傳統會計的“經營責任觀” ,也非純粹絕對的“決策有用觀” ,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經營責任的“決策有用觀” 。

  (二)會計假設不同傳統成本會計在會計假設上採用的是貨幣計量下幣值不變的會計假設。

  然而在實際的經濟社會中,通貨膨脹的出現嚴重動搖了貨幣計量下幣值不變的會計假設。當貨幣的購買力不斷下降時,相同的貨幣量在不同的時間代表著不同的購買力,從而失去了其應有的同質可加性。在會計報表中,儘管所使用的貨幣單位錶面上並沒有發生變化,但就其實際經濟含義而言,由於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其計量結果已經喪失了統一的計量標準(即代表相同價值量和購買力的貨幣單位)。單加合體, 自然缺乏可比性和相關性,在綜合性和可理解性上也大打折扣

  對比而言,現代成本會計根據環境的變化大量採用了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具體而言:

  第一,會計主體假設,該假設是指會計工作的特定空間範圍。它要求會計所反映的是一個特定企業的經營活動,而不包括其他企業或個人的經營活動。

  這為界定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的範嗣提供了基礎。就這一假設而言,物價變動會計完全承襲了傳統會計的思想。

  同樣,在對會計個體的選擇上,物價變動會計依舊是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即對會計個體的擇定,要根據能控制資源、承擔義務併進行經營運作的經濟單位來確定,或是根據特定的個人、集體或機構的經濟利益的範圍來確定。

  第二,持續經營假設,這是指在可預見的得未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企業這個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將會無限期地進行下去。而現有的物價變動會計模式均同樣承襲了這一假設。即使是激進的變現價值會計模式,對正常經營的企業而言,也是以正常銷售價格,而非中止經營的清算價格,來作為資產的計價標準,即是認可企業進行有規則的清理也是以持續經營為前提的。

  然而在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下,當出現通貨膨脹時,由於現行價格和歷史成本嚴重背離,把二者強行進行配比來確認企業收益的惡性結果,必然是低估成本,虛增利潤,使企業缺乏實際的資產補充能力和再生產能力.從巨集觀上看,國家根據企業虛假的收益計繳所得稅和安排財政支出,勢必造成貨幣投放量的增加和通貨膨脹的加劇;從微觀上看,企業不僅要承擔多餘稅負帶來的股本剝離,而且如按報表所列示的虛假利潤進行分配,會形成無實物保障的超量分配,實質上是把企業的股本部分返還給股東,從而陷入危險的破產清算,其實際結果是明顯有悖於持續經營假設的初衷的。

  第三,會計分期假設,這一假設是指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可以被人為地分割成時間序列下的各個段落,每個段落就是一個相應的會計期間。為方便比較,每個會計期間被劃分為等長的時間段,一般是採用西曆年度。在這一點上,物價變動會計和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是一致的。從會計分期的概念上看,它是持續經營假設下的一個必然結果。同樣的,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中。歷史成本會計會嚴重影響到持續經營的假設,也必將最終導致會計分期假設的破滅。

  第四,貨幣計量假設,該假設是以貨幣價值不變,幣值穩定但並非絕對穩定不變為條件的。因為只有在幣值穩定或者相對穩定,其波動幅度也不足以影響會計事項的計量結果,不同時點的會計要素的價值才具有可比性,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

  在會計假設上,現代成本會計接受了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的假設,而放棄了傳統成本會計採用的貨幣計量下幣值不變的附帶假設。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李艷娟.淺析傳統成本會計的弊端.邵陽工業學校.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26捲8期
  2. 馬艷紅,魏麗莉.傳統成本會計與現代成本會計的比較分析.黑龍江金融2009年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泡芙小姐,Tracy,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傳統成本會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