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1个条目

風險識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企业风险识别)

風險識別(risk identification; hazard identification; risk recognition)

目錄

什麼是風險識別

  用感知,判斷或歸類的方式對現實的和潛在的風險性質進行鑒別的過程.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只有在正確識別出自身所面臨的風險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主動選擇適當有效的方法進行的處理。

  存在於人們周圍的風險是多樣的,既有當前的也有潛在於未來的,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等等。風險識別的任務就是要從錯綜複雜環境中找出經濟主題所面臨的主要風險。

  風險識別一方面可以通過感性認識和歷史經驗來判斷,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對各種客觀的資料和風險事故的記錄來分析,歸納和整理,以及必要的專家訪問,從而找出各種明顯和潛在的風險及其損失規律。因為風險具有可變性,因而風險識別是一項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工作,要求風險管理者密切註意原有風險的變化,並隨時發現新的風險。

  企業風險識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尚未發生的潛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分析,從而加以認識與辨別的過程。[1]

風險識別的內容

  1、環境風險。指由於外部環境意外變化打亂了企業預定的生產經營計劃,而產生的經濟風險。引起環境風險的因素有:

  •   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變化,使企業受到意外的風險損失
  •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外部環境的要求相違背而受到的製裁風險。
  •   社會文化、道德風俗習慣的改變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阻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2、市場風險。指市場結構發生意外變化,使企業無法按既定策略完成經營目標而帶來的經濟風險。導致市場風險的因素主要有:

  3、技術風險。這是指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由於遇到技術、商業或者市場等因素的意外變化而導致的創新失敗風險。其原因主要有:

  •   技術工藝發生根本性的改進。
  •   出現了新的替代技術或產品
  •   技術無法有效地商業化。

  4、生產風險。指企業生產無法按預定成本完成生產計劃而產生的風險。引起這類風險的主要因素有:

  •   生產計劃失誤,造成生產過程紊亂

  5、財務風險。由於企業收支狀況發生意外變動給企業財務造成困難而引發的企業風險。

  6、人事風險。凡是涉及企業人事管理方面的風險就稱為人事風險。

風險識別的程式

  •   篩選。即按一定的程式將具有潛在風險的產品、過程、事件、現象和人員進行分類選擇的風險識別過程。
  •   監測。是在風險出現後,對事件、過程、現象、後果進行觀測、記錄和分析的過程。
  •   診斷。是對風險及損失的前兆、風險後果與各種原因進行評價與判斷,找出主要原因併進行仔細檢查的過程。

風險識別方法

  現在使用的風險識別方法,可以分為巨集觀領域中的決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和微觀領域的具體分析(資產負債分析損失清單分析等)。下麵介紹幾種主要方法:

  1)生產流程分析法,又稱流程圖法。生產流程又叫工藝流程或加工流程,是指在生產工藝中,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通過一定的設備按順序連續地進行加工的過程。該種方法強調根據不同的流程,對每一階段和環節,逐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

  2)風險專家調查列舉法。由風險管理人員對該企業、單位可能面臨的風險逐一列出,並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專家所涉及的面應儘可能廣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的分類標準為:直接或間接,財務或非財務,政治性或經濟性等。

  3)資產財務狀況分析法。即按照企業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產目錄等的財務資料,風險管理人員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其潛在風險。

  4)分解分析法。指將一複雜的事物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事物,將大系統分解為具體的組成要素,從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潛在損失的威脅。失誤樹分析方法是以圖解表示的方法來調查損失發生前種種失誤事件的情況,或對各種引起事故的原因進行分解分析,具體判斷哪些失誤最可能導致損失風險發生。

  風險的識別還有其他方法,諸如環境分析保險調查、事故分析等。企業在識別風險時,應該交互使用各種方法。

風險識別的基本原則

  1,全面周詳的原則

  為了對風險進行識別,應該全面系統地考 察、瞭解各種風險事件存在和可能發生的概率 以及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因素及因風險的出 現而導致的其他問題。損失發生的概率及其後 果的嚴重程度,直接影響人們對損失危害的衡 量,最終決定風險政策措施的選擇和管理效果 的優劣。因此,必須全面瞭解各種風險的存在 和發生及其將引起的損失後果的詳細情況,以 便及時而清楚地為決策者提供比較完備的決策 信息。

  2.綜合考察的原則

  單位、家庭、個人面臨的風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包括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損失程度的各種風險。由於複雜風險系統的存在,使得某一種獨立的分析方法難以對全部風險奏效,因此必須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根據風險清單列舉可知,單位、家庭、個人面臨的風險損失一般分為三類:

  • 一是直接損失。識別直接財產損失的方法很多,例如,詢問經驗豐富的生產經營人員和資金借貸經營人員,查看財務報表等。
  • 二是間接損失。它是指企業受損之後,在修複前因無法進行生產而影響增值和獲取利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或是指資金借貸與經營者受損之後,在追加投資前因無法 繼續經營和借貸而影響金融資產增值和獲取收益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間接損失有時候在量上要大於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可以用投人產出、分解分析等方法來識別。
  • 三是責任損失。它是因受害方對過失方的勝訴而產生的。只有既具備了熟練的業務知識,又具備了充分的法律知識,才能識別和衡量責任損失。另外,企業或單位各部門關鍵人員的意外傷亡或傷殘所造成的損失,一般是由特殊的檢測方法來進行識別的。
  3.量力而行的原則

  風險識別的目的就在於為風險管理提供前提和決策依據,以保證企業、單位和個人以最小的支出來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減少風險損失,因此,在經費限制的條件下,企業必鬚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的財務承受能力,來選擇效果最佳、經費最省的識別方法。企業或單位在風險識別和衡量的同時,應將該項活動所引起 的成本列人財務報表,作綜合的考察分析,以保證用較小的支出,來換取較大的收益。

  4.科學計算的原則

  對風險進行識別的過程,同時就是對單位、家庭、個人的生產經營(包括資金借貸與 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環境進行量化核算的具體過程。風險的識別和衡量要以嚴格的數學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在普遍估計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和計算,以得出比較科學合理的分析結果。

  5.系統化、制度化、經常化的原則

  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識別的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風險管理效果的好壞。為了保證最初分析的準確程度,就應該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分析,將風險進行綜合歸類,揭示其性質、類型及後果。如果沒有科學系統的方法來識別和衡量,就不可能對風險有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就難以確定哪種風險是可能發生的,也不可能較合理地選擇控制和處置的方法。這就是風險的系統化原則。此外,由於風險隨時存在於單位的生產經營(包 括資金的借貸與經營)活動之中,所以,風險的識別和衡量也必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制度化的過程。這就是風險識別的制度化、經常化原則。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風險識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王玉洁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0月12日 11:24 發表

資料很好

回複評論
zhangpeng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2月28日 13:56 發表

很適合學習,但是各個行業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回複評論
58.18.37.* 在 2017年12月17日 10:02 發表

嗯 沒有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