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風險承受能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企業風險承受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內外環境影響下,企業運用自身及外在資源保證在風險事件發生時仍能正常運營而不至偏離原來的正常經營狀態甚至破產倒閉的能力。
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的內容[1]
它是企業基於一定的環境、風險認知和風險偏好,在感受風險的過程中,通過自我調節作出能動反應,使自身的行為方式和後果更加符合企業持續發展要求的綜合能力。
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指損失的不確定性。企業風險承受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內外環境影響下,企業運用自身及外在資源保證在風險事件發生時仍能正常運營而不至偏離原來的正常經營狀態甚至破產倒閉的能力。它是企業基於一定的環境、風險認知和風險偏好,在感受風險的過程中,通過自我調節作出能動反應,使自身的行為方式和後果更加符合企業持續發展要求的綜合能力。企業風險承受能力評價,應符合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要求,我們採用分項評價的方法,這與多數被評價單位體系設置相吻合,而且操作方便。企業風險承受能力反映企業評價風險各個方面的全面綜合能力,其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符合系統論的要求,是一個具有順序性和層次性的複雜系統。
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Method)是一種基於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1965年,美國L.A.Zadeh教授創立了“模糊集合論”,用以界定邊界模糊的事物。模糊數學的理論和技術將模糊現象建立集合併進行量化,解決評價對象的多樣性和模糊性,提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模糊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因此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適用於對企業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對企業進行風險承受能力的評價,首先應該建立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的各級評價指標,再利用相應的方法對其進行評價。其中,指標的選取和指標體系的構建是整個評價工作的基礎。企業風險承受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建立在組成企業抗風險系統各要素基礎之上的指標集合,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進行評價的理論過程如下:
- 確定評判的因素集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的性質特征,確定評價關係中因素集為: U={U1,U2,U3,⋯ ,Um}。
- 確定評判的評價集
設評價集為:V={v1,v2,v3,⋯,vn}。
- 建立從U到V的單因素評判矩陣R
對每個因素Ui(i≤n)作出單因素評價,由於有m種不同的評價等級(或評語),對每一因素Ui的評價結果為評價集V上的模糊集,寫成模糊向量為
Ri=(ril,ri2,ri3,⋯ ,rim)(i=1,2,⋯,n),Ri∈μ(V)。上述評價結果滿足歸一化條件,向量的各分量之和為1,即對每一個i,均有:ril+ri2+ri3+⋯+rim=1。所有單因素評價構成U到V的模糊關係R:
R=(rij)nm,即:
R=(rij)nm=
- 確定指標權重
權重就是表示每項評價指標在指標體系中依據重要程度所占的比重。因素集中各因素對被評判事物的影響是不一致的,賦予各因素Ui一個權重ai,則因素的權重分配集A可以看成是因素集u上的一個模糊集,記為:
A={a1,a2,a3,⋯,an}。其要求滿足歸一化條件: =l (0<ai<1)
- 作出評判結果
用指標權重向量與單因素評判矩陣R相乘得評判結果:B=A·R=(⋯)
- 得出評判結論
對B集作歸一化處理,即用B集中各分量之和去除B中的各個分量。第i個評價等級vi對Ri的隸屬度為vi在綜合評價結果中所占的份額。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用B中隸屬度最大者所對應的那個評判等級作為評判對象的等級,這即為綜合評判的結論。
企業風險承受能力評價體系是由評價體系中的各種要素構成的,它們以一定的方式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構成結構完整、功能完備、行之有效而又相對獨立的系統。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得出的評估結果,可以為多方信息需求者的決策提供相關的參考依據。首先對於外部投資者來說,他們可以依據各企業風險承受能力,區別對待,擇優選擇投資對象並靈活採用投資策略。例如對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的企業,投資者可以選擇較長的投資期限和較大的投資額度,要求較低的投資回報率;而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企業,投資者應謹慎投資,並儘量進行短期投資,以首先保證資本保全,同時應密切關註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風險變化情況,以實時做出投資策略的調整。對於企業內部管理者而言,準確評估企業風險承受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與資產保全工作。當前,企業管理者越來越重視企業的風險管理,而對企業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準確評價,無疑是做好風險管理的前提和基礎。
- ↑ 潘琰,胡海全.企業風險承受能力應當如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方法的探討[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