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企業生產行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企業生產行為[1]

  企業的生產行為是指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按照投入產出相抵收益最大的原則,對發生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品產出進行決策行為

企業生產行為的內容[2]

  對於自主經營的企業來說,生產行為涉及生產要素最佳組合的選擇、短期最佳產量決定和長期最佳規模決策三個基本方面。

  (一)生產要素最佳組合的選擇

  企業生產任何產品,都要根據特定的技術工藝要求.將各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最佳的生產要素組合,就是在產量一定時,能夠支付在各種生產要素上的成本最小,或者在成本一定條件下.可以使產量最大的組合。

  根據技術工藝的不同,可以將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第一類是固定比例組合,即生產某種產品所需各種要素的組合比例是不變的,各種生產要素不能相互替代;第二類是可變比例組合,即生產某種產品所需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比例是可變的,各種生產要素可以按某種方式相互替代。

  在固定比例組合條件下,破壞既定的比例,任意增減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不僅不能使產量增加,反而會造成生產要素的閑置和浪費,增大生產成本。因此,企業必須嚴格地按照既定的比例,將自己所擁有的資金合理地分配在各種生產要素的購買上。除了既定的要素組合比例之外,要素的價格也是影響企業資金在不同要素購買上的分配的重要因素。當生產要素的價格發生變化時,企業應當對資金在各種要素購買上的分配作出相應的調整。

  在可變比例組合條件下,不同生產要素可以相互替代,企業能夠改變要素的組合比例。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的首要因素是要素的價格。顯然,企業要想使生產成本變低,就應當儘可能地用價格較低的生產要素替代價格較高的生產要素,即提高要素組合中價格較低的生產要素所占的比重。同時在確定成本最低的要素組合時,企業還應當考慮要素的技術替代率。所謂技術替代率是指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而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則是指每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所帶來的產品增量。在其它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變或減少的情況下,不斷增加某一種生產要素所帶來的產品增量即邊際產量是遞減的。企業在用一種生產要素替代另一種生產要素時,需要將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加以比較,以便弄清為了生產既定數量的產品,在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的同時,需要相應地減少多少其它的生產要素。企業在實行生產要素替代,選擇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時,應當根據不同要素的技術替代率和這些要素的價格比例,弄清某種要素的增加和其它要素的相應減少對生產成本的影響。而能夠使生產成本最小(或在成本既定時能使產量最大)的要素組合比例必須滿足的條件,是任意兩種生產要素的技術替代率等於這兩種要素的價格比例(即兩種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等於兩素的價格之比)。

  以上關於生產要素組合的分析,實際上也就是對企業的生產要素組合行為規則的說明。一個行為合理的企業,必須不斷註視各種生產要素價格水乎變動引起的價格比例變動,根據以上說明的行為規則,確定生產成本在不同要素間的合理分配,選擇成本最低的要素組合。應當指出的是,以上關於生產要素最佳組合的討論,是以企業在其資金(成本)擁有量允許的範圍內,可以按市場價格買到所需生產要素為前提的。

  (二)短期最佳產量決定

  所謂長期短期,在這裡是一個經濟上的概念,而不是單純的時間概念。短期是指時間短到使企業來不及變更所擁有的固定投入。前面在說到企業成本時所說的短期,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根據長短期的這個定義,所謂企業的短期最佳產量決定就是在固定投入一定條件下確定能使企業利潤最大的產量水平。

  利潤收益與成本之間的差額,能夠使企業利潤最大的產量水平也就是能使這個差額最大的產量水平。而能夠使這個差額最大的條件,就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這也就是企業短期最佳產量決定的規則。

  關於企業短期最佳產量決定的條件,是以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數量約束為條件的。因為無論產品需求方面的數量配額,還是生產要素供給方面的數量配額,都有可能使企業的實際產量偏離根據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原則定出的最佳產量。如果存在產品需求方面的數量約束,企業就不可能將產量擴大到僅有價陷約束寸的最佳水平,而只能根據數量約束決定實際產量。如果存在生產要素供應方面的數量約束,企業能夠得到的生產要素數量,低於根據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原則決定的最佳產量所需的數量,它也只能生產低於最佳水乾的產量。在產品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數量配額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企業只能將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數量約束所決定的兩個產量中較小的一個,定為自己的實際產量。存在數量約束時的企業利潤,必然低於不存在這種約束時的水平。

  在數量約束是在市場上自動形成的情況下,亦即表現為市場約束的場合,企業能夠在有限的需求或供給中占有多大份額,往往取決於它在產品銷售或要素購買上是否較其它企業占先,一個企業越是占先,它就越是可以使自己的產量接近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規則所決定的最佳水平,這就是所謂市場按“排序先後”實行數量配額的規則。在數量約束通過國家下達計劃的形式存在時,亦即採取計劃數量配額的形式時,配額的實行一般採取按比例分配或保證重點的方式。

  (三)長期最佳規模決策

  企業的長期最佳規模,指在長期中能夠通過變更固定投入的數量而達到的使利潤最大的規模。在長期中,企業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固定投入的增多,因而固定投入不再是一個常數。由於一切投入都是可變的,在長期中沒有必要區分固定成本和非固定成本。

  確定企業長期最佳規模,必須研究其內部的規模經濟問題,即研究企業因規模改變引起的平均成本的變動。

  生產規模擴大在企業內引起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稱為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其主要表現是:企業規模擴大後,第一。分工可以更加精細,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牢,降低平均成本;第二,可以減少管理人員在職工總數中所占比例,減少一般管理費用,降低生產成鬥:第三,可以購置大型設備,並通過增加班次充分加以利用,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平均成本;第四,可以充分利用副產品或增加產品種類,增加收益,降低平均成本;第五,可以得到大批量採購和銷售的便利,減少流通費用,從而降低成本

  生產規模擴大引起成本上升從而收益減少,稱為企業的內部規模不經濟。其主要表現是:企業規模擴大後,第一,有可能造成管理不便,使生產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第二,企業內的組織成本增加,如需要增設管理機構,增加內部通訊聯繫費用和管理費用,從而使成本上升;第三,人員增加,人際關係複雜,瞎擦增多,有可能使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上升;第四,需要增設或擴大供銷機構,可能引起流通費用增加。

  企業長期生產規模變動時,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規模不經濟是同時發生的。如果內部規模經濟大於內部規模不經濟,那麼擴大規模是合理的,因為這種變動會使平均成本下降;反之亦然。對企業來說,最佳的選擇是進行全面的分析對比,將規模擴大到使平均成本達到其最低點。

  除了平均成本之外,企業在決定長期規模時.還要考慮市場對其產品的長期需求狀況。在長期中,一個慎重的企業要在對未來市場需求作出科學預測後,才能確定其發展規模。

企業生產行為的作用[3]

  企業生產行為的作用指企業生產行為在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企業經營決策中發揮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通過生產行為,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社會需要;
  (2)通過生產行為,實現企業經營決策和生產計劃規定的生產目標和任務;
  (3)通過生產行為,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使企業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

企業生產行為合理化[3]

  所謂合理的生產行為,應是對生產信號,包括價格變動和生產計劃指令,作出迅速反應,並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優化的要素配置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要實現企業生產行為合理化,必須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實現按需生產;
  (2)實現均衡生產
  (3)實現有效生產;
  (4)實現安全生產
  (5)實現文明生產

參考文獻

  1. 羅潤東主編.政治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6.
  2. 李漢君.政治經濟學 社會主義部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
  3. 3.0 3.1 陳永忠.經濟新學科大辭典.三環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企業生產行為"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